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力挺陈菊参访大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2日07:22  华龙网-重庆商报

  ■民进党中常委、高雄市长陈菊昨访北京,系民进党籍最高行政官员参访大陆

  ■邀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游高雄 还将会晤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和上海市市长韩正

  民进党元老、中常委、高雄市市长陈菊昨日抵达北京,开始为期4天访问大陆的行程。陈菊此行是以高雄市长身份,这也是民进党籍最高层级的“行政首长”参访大陆,被外界视为是民进党重量级人物的破冰之旅。之前有民进党籍的县长来大陆访问,但陈菊这个级别的还是第一次。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昨日16时在北京饭店会见了陈菊一行。陈菊还将会见上海市市长韩正。此番会见郭金龙和韩正,也是民进党籍官员与大陆官员的最高层级接触。

  未持台胞证 礼遇通关

  陈菊一行21日上午乘班机飞往北京。陈菊临行前说,此次前往大陆是推介高雄世运会,她已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报告过。

  陈菊说,此行她并未持台胞证进入大陆,而是依往例以APEC模式通关礼遇进入大陆。这不是她第一次到北京,1989年她担任台北市社会局长时曾以私人身份到北京探望处于弥留状态的友人。

  陈菊行前一波三折。早前曾宣布赴大陆访问,但18日晚又以受新型流感影响,宣布取消行程。但20日下午,陈菊又宣布21日到大陆。

  陈菊邀请郭金龙访高雄

  陈菊当面邀请郭金龙出席7月16日高雄世界运动会开幕式,郭金龙表示,如有机会,他非常愿意前往参加。

  郭金龙介绍了北京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的心得体会。双方就城市旅游资源、市政建设、经济合作等交换了意见。陈菊说,与北京相比,高雄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世界运动会(世运会)即将于7月16日在高雄举办,希望能够多借鉴北京的经验,成功举办世运会。

  陈菊表示,非常期待北京的朋友能够多到台湾观光旅游,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去高雄看看,高雄市也一定会保障大陆游客的安全。

  今明还将会见刘鹏韩正

  22日上午,陈菊将参观鸟巢等北京奥运设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17时30分将会见并宴请陈菊与访问团成员。

  23日陈菊一行将转往上海参访,将会见上海市市长韩正。

  陈菊称此行有“破冰”意义

  对于媒体询问,作为“民进党现任在职最高行政首长”到大陆访问是否有破冰或象征意义,陈菊说,“如果你们要这样认为我也没有意见,我也接受。”

  但她表示,此行没有替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转达民进党与大陆沟通交流的讯息。

  新闻观察

  民进党无法拒绝大陆

  有评论说,陈菊此行说明,经济利益正在抹平政治歧见,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绕不开两岸经济交流这个关键。民进党内部分人士已经认识到,加强与大陆的联系与交流,才是解决民进党危机的途径。在现实利益面前,民进党若再拒绝与大陆交流,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还有《访京 送了一个礼 开了一扇门》的文章说,大陆开了和民进党人士公开交往交流之门。

  影响民进党两岸政策

  台湾媒体21日发表社论说,陈菊访大陆,这个动作并非民进党县市长登陆的创举;然而,在当前民进党路线困顿的背景下,却突出了重大意义。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是陈菊愿意正视大陆对台湾的巨大影响,并且正面地“理解”大陆的庞大资源。这趟旅程很有机会增加民进党与大陆的彼此了解,能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新闻人物

  陈菊生于1950年6月,台湾省宜兰县人,民进党籍。曾任“国大代表”、台北市社会局局长、高雄市社会局局长。1986年,她就是民进党建党十人小组成员。2006年12月就任高雄市长。2008年5月宣誓就任民进党中常委。

  各方反应

  国民党:正面意义

  中国国民党发言人李建荣21日表示,陈菊参访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是具正面意义的,国民党一向支持民进党人士多去大陆参访,以增进彼此了解。

  台官方:乐观其成

  对于高雄市长陈菊参访大陆,台“行政院”发言人苏俊宾表示,县市长“依法”到大陆,不管是农产品的行销或是活动的推广,甚至旅游的推广,“行政院”都一视同仁、乐观其成。

  蔡英文:力挺陈菊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20日指出,陈菊参访大陆,不是民进党与大陆的交流。媒体问,是否担心绿营支持者无法接受?蔡英文说,民进党支持者必须成长。

  陈菊强调这次大陆行没有政治意涵,但亲绿社团还是抓狂。之前亲绿社团就扬言一定要让她“难看”。亲绿社团原本要发动近百人到高雄市政府抗议陈菊的大陆行,后得知陈菊将喊停后,抗议活动临时取消,陈菊18日晚宣布不去大陆,但20日下午陈菊又称要去大陆,亲绿社团纷纷感慨“被骗了”。

  本组稿件据新花社、中新社、厦门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