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昨日下午5点,省卫生厅通报我省首例输入性甲流疑似病例: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3日收治了1位发热病人,昨天经过省级专家组会诊,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初步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
患者钱先生,男,19岁,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在读学生,家住温州市鹿城区,与父母两人密切接触。
钱先生于5月22日晚10时自感发烧,当时未测体温;23日6时,到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体温38.1℃,并伴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胸透正常。医生随即给病人以抗病毒治疗。由于患者刚从美国归来,出现流感样症状,医生随即向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采集病人咽拭子、含漱液等标本送检测,同时将病人隔离在发热门诊留观室进行治疗。
经温州市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病人标本多次检测,呈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月24日中午11点45分省级专家组会诊,诊断该患者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病人标本已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实验室复核确认检测,卫生部也已派专家组3人赴温州,指导患者治疗和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目前,患者在温州市二院(传染病院)接受隔离治疗,病情明显好转,体温正常,咳嗽、咽痛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良好。患者父母和接诊的两名医务人员也已实施定点医学观察。
黑盒子里的神秘晚餐
疑似“甲流”病人身穿居家常服,优哉游哉,看上去就像邻家男孩。
昨天傍晚,记者来到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西院区。这里住着正在接受隔离治疗的我省首例输入性甲流疑似病例小钱。门口传达室的保安正在看电视,“电视里刚播了,呵呵,我下午就知道了,具体的得问院领导。”医院的行政办公楼灯都亮着,院长办公室坐满了人,大家正在讨论着。院长坐在办公桌前正忙着接电话。记者了解到,小钱被隔离的病区位于该院最后一幢楼。
同住一幢楼的病人:治得好的,叫他别怕
大楼的位置较隐秘,但灯火通明,楼前已拉上了一条白色警戒线。
这幢楼是医院的感染科门诊,共有4层。记者看到,依然有不少病人神情自若地进出该楼。
晚上7点多,一位年轻男子进入大楼在等电梯。“听说有人被隔离了吗?”记者问。“听说了,没事的,我住三楼,他住二楼。”小伙子说,自己是肺部感染住院的,住这幢楼的还有一些病人,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医学水平很发达了,应该能治好,让他别怕。”他对记者说。
监控里的小钱,看上去悠闲、居家
晚上8点07分,记者走进该大楼一楼的医生值班室,值班室大门的玻璃用报纸糊住了。进入值班室,记者看到门边放着一张电脑桌,电脑屏幕上是一间病房的实时监控。值班人员说,画面里的小伙子正是被隔离的小钱。
小钱穿着一件白色蓝袖的短袖T恤,下身是一条米色的七分休闲裤,看上去很青春,精神也不错。他躺在床上,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挂在墙上的电视机。看了一会儿后,他从边上的一张床上拿过一台笔记本电脑,然后拉开叠放在床上的一条白色被子盖在身上,之后捧起电脑,依旧靠在床背上,玩起了电脑,很有“居家”的感觉。
病床两边的柜子上还放着许多瓶瓶罐罐,记者仔细分辨,有一只家用装的洗发水瓶子,还有绿色的雪碧瓶,但没有标签。
这间监控值班室里一共有三位值班人员,一位是医院的保安,另两名是温州双屿派出所的民警。值班室还放着一张高低铺。一位民警告诉记者,他们是下午3点多来到值班室的,将24小时轮流值班,他们的工作就是观察小钱在病房内的状况,“我们跟他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从监控上看,他精神不错,比较放松,可能心态比较好吧。”
小钱被隔离在二楼,二楼有一扇大铁门隔断了进入病区的去路,虽然大铁门没有锁,只是虚掩着,但经过的人都很自觉,没有人因为好奇而推门进入。
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钱住在二楼的8号病房,这一层楼只住着他一个“病人”,有2名医生、2名护士和1名护工进行24小时看护、照料。小钱大约是下午3点半进入隔离病区的,之后医院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化验检查,还有不少医生过来会诊。
病区内的人员是不能随便出来的,即便是吃饭。傍晚的时候,病区护工陈阿姨通过这扇大铁门,接到了医院包装好的晚餐,除了病区内工作人员的,还有一份送给小钱的特别晚餐。陈阿姨戴上口罩,穿上一次性的隔离防护服,将自己“武装”好之后走进了小钱病房,递上这份晚餐。
“晚餐装在一只黑色的盒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有什么菜我们就不知道了。”护工陈阿姨说,跟小钱接触不怕,“我都是按照规定穿戴好进去的,最多就是送一下饭,拿一下化验的血样。”
晚餐过后,小钱将饭盒包裹好之后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