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兰蔺 摄影 任国强
晚报讯 “60年了,能幸运地活下来,见证新时代真是不容易!”今天上午,打响解放上海第一枪的月浦攻坚战纪念碑前,丛丛鲜花散布在墓区,一对身着军装的老人始终紧紧挨在一起,特别引人瞩目。 60年前,这对亲兄弟共战上海,却相隔两地不能见面。 60年后,刘竹溪和刘庆泗两兄弟重返当年战场,感慨万千。
刘竹溪和刘庆泗兄弟俩今年已90岁和88岁, 60年前,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哥哥刘竹溪时任28军83师247团团长,弟弟刘庆泗则在新华社26军支社任采通部主任。
“1949年5月12日,我们同时进入的大上海。”哥哥刘竹溪当时正打完渡江战役,进攻上海的第一战,是攻打宝山刘行和杨行间的国民党国际无线电台。顺利攻下后, 15日247团转战蕰藻浜以北,攻打国民党碉堡群。 “当时对整个上海攻势还不太了解,在战场上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指挥部决定改猛打猛冲为各个击破,一直打到26日,才把顽固的碉堡群打了下去。”
哥哥这边战事吃紧,同样的战况也发生在弟弟身上。从真如到大场再转战江湾,刘庆泗一路遭遇炮火连天。 “打上海时,我在前线拍照,一颗炮弹朝着我飞来,突然一旁的战士抱住我,他的双腿为我挡掉了炮弹。”
从5月12日到5月27日上海解放,整整16天,兄弟俩同在一地,但却没能见上一面。 “我作战14年,大大小小战斗几百次,上海战役可以说是打得厉害的一场仗。”上海解放后,刘竹溪随部队南下福建,弟弟刘庆泗转至南京。 “直到49年11月,我们才在上海见到一面。”
当年解放上海战役的部分老首长,今天再次重聚宝山。春光下,宝山烈士陵园平静安详,很难想象6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那么激烈的战斗。当年亲历上海战役的刘竹溪和刘庆泗兄弟俩,至今精神矍铄,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其中许多人的名字——他们曾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 “参加解放上海的战役,是我们一生为之骄傲的事。我们是幸运的,见证了新时代新变化,这些都是千千万万的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牢记他们,是我们必须做的事。”
牺牲前表心愿 战友成圆梦人
□晚报记者 冯兰蔺 报道
“都说上海是大都市,可到底什么样谁都说不上。等解放了,我第一个愿望就是到最高的地方,看看上海有多大! ”60年前,宝山杨行战场,激战正酣。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在牺牲前的10分钟,向战友吐露心声。 60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上已竖起万丈高楼,未竟之心愿由他人代为实现。近日,参与并见证上海解放战役的部分亲历者相聚宝山月浦,80高龄的“圆梦者”邢德信,向记者回忆起当年往事。
愿立马上阵冲锋杀敌
1949年5月22日,上海战役开打整整10天,邢德信所在的预备队33军97师291团却还驻守在嘉定,准备接替主力部队上战场。此时杨行的攻坚战已经开始了近一个礼拜,兄弟部队的战友们正在同敌人殊死搏斗。
前方战事激烈,身在嘉定的邢德信同样心急如焚。半夜躺在嘉定百姓家中的稻草铺上,他和战友们时常讨论战况,说着说着便激动不已。用他的话说,恨不得马上去前线冲锋杀敌。
吐露心愿却不幸牺牲
5月23日,邢德信所在的291团终于盼到“上场”。 “战斗的进行比预想的要顺利,25日拂晓就停下来了,我们知道胜利已经不远了。 ”
“壕沟里战士多、空间少,那天傍晚,我和战友牟化章趁着夜色,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牟化章突然问:“看来上海这一仗是最后一仗了,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
“我从农村出来,没读过书。和平年代,部队建设没文化不行,我想去读书! ”牟化章还有一个心愿,“老是听说大上海,上海究竟有多大?等上海解放后,我要到最高的楼房上去,看看这个城市,看看几百万上海群众欢庆胜利的场面。 ”
刚吐露完心声,牟化章接到了进攻命令。 10多分钟后,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这一次,他没有来得及避开。
战友遗愿成奋进动力
之后,为战友圆梦间接成了邢德信这个东北农村汉子奋发上进的动力。此后,他历任上海警备区后勤部政治部干部科长、第八五医院政治委员、上海警备区警备师三团政治委员和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直至1985年离休。
为纪念故人,这段特殊的经历,后来被收录进他与夫人合著的书——《信书燕语》中。现在,除了经常对儿孙辈讲述当年往事外,这段小小的插曲,亦成了邢德信印象最深刻的战争纪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