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大省的电价难题
特约记者 胡 政 本刊记者 尹鸿伟 发自贵阳
贵州鸭溪电厂门口的公路两侧,稀稀拉拉摆放着几辆载满煤块的东风卡车,身后的电厂专用运煤公路上,已经很少看见浩荡车队开过后尘土飞扬的繁忙景象。
距离贵州省会贵阳13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的鸭溪小镇,总装机120千瓦的鸭溪电厂,曾是其最为繁华的地方。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来袭,原本喧嚣的电厂车间渐渐平静下来。偌大的厂区里,因为少有繁忙的身影而显得空旷寥寂。仅2009年1月的亏损便超过2000万元,该电厂现有4台机组,目前仅两台正常运行。
而距鸭溪电厂20余公里的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却在为“用电难”困顿日久——近在咫尺的电厂,日渐增长的电价,形成了一出巨大的异相。目前,遵义铝业的生产电价为0.42元,与2002年相比上涨了68%,电力成本高于国内同行业35%的水平,更高于国际上通行的控制在20%的惯例。
“这是一组相当惊人的数据”,遵义市的一位地方官员表示,与“西电东送”0.34元的电价相比,像遵义铝业这样的本土企业是在“含泪生产”。
“十五”期间,我国“西电东送”南线能源基地贵州各电厂生产的电能,通过由安顺、青岩、鸭溪、福泉等变电站构成的“日”字型环网,源源不断地输往广东各地。从2000年起,5年内黔电入粤便达341.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96.8%。2005年,贵州与广东省政府和南方电网公司签定《“十一五”黔电送粤框架协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贵州将继续扩大送电规模,并计划向粤送电1800亿千瓦时。
疲软的铝企
当沿海企业纷纷应金融危机而倒,身处内陆的贵州铝企、电厂也渐渐感到“飓风来兮”。
在目前每月订单不减的情况下,贵州省六盘水市双牌铝业公司的生产销售仍然“基本处于持平状态”。从目前的市场形势看,金融危机还不足以摧垮这个年产能20万吨的电解铝企业。
该公司董事长曾超义说:“比金融危机更致命的,其实是蛰伏多年的‘电价危机’——与重庆、广西等地35%左右的电力成本相比,双牌铝业每吨产品的电力成本已经接近55%。为了尽力控亏,我们不得不紧急减停8万吨的产能。”
资产总额逾23亿元的“遵义铝基地”骨干企业——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电力供给和电价问题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陈静表示,每度电价增减1分,每吨电解铝的生产成本便增减约150元,由于遵义铝业每度电价高于西北地区0.7元左右,每吨成本由此高出约1000元,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参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铝企每生产1吨电解铝,平均亏损便达2000~3000元。遵义铝业现有产能24万吨,但由于电力成本总体偏高,目前仅有50%左右的产能维持生产,照此下去,遵义铝业即将投产运行的四期“25万吨电解铝环保节能技改项目”,将因电价偏高出现全面亏损而无法继续。
尚处于建设阶段的中铝遵义氧化铝公司,同样面临着生产用电难题。这个设计年产能80万吨的氧化铝项目,每吨产品耗电约200度,算不上高耗能行业,但同国内外同行业相比,电价确实偏高,高成本将无可避免。其办公室经理陈艳芳说:“如果国家能够结合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实际,参照西电东送的电价,优先解决地方企业的生产用电,这对企业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都大有好处。”
此前2006年1月,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曾表示,“西电东送”有力地带动了贵州省地方经济的发展,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赵建国也称,“西电东送”对保证广东电力供应、平抑电价、保护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西电东送”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重中之重,贵州省一直号召“要举全省之力实施西电东送”。尽管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协调下,贵州“西电东送”价格已调整多次,但贵州送广东的出口电价仍低于省内的平均销售电价,也低于广东电厂的平均上网电价。
但在金融危机下,市场逐渐变得疲软,电价的杠杆作用愈发凸显,甚至直接钳制着贵州铝企的命脉。贵州省的一名官员透露,在贵州电解铝生产企业中,除中铝贵州分公司、遵义铝业、六盘水双牌铝业仍有部分车间勉力维持运转外,其他电解铝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可以说,电力成本过高,变相动摇了铝企在应对危机时理应体现出来的能力和信心”。
由于金融危机来得突然,广东用电企业严重受挫,的确给贵州的“西电东送”带来了阶段性困扰,“但是两省政府都已经表态,无论再有多大的困难,广东都必须按照合同购电,贵州也必须按照合同供电。”贵州省经贸委的一名官员表示。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国内各电解铝的主产区都积极调整电力价格,帮助企业提高对抗危机的能力。
在甘肃,每度电价下调3分,综合电价调整为0.3576元;在青海,每度电价下调1.5分,综合电价调整为0.315元;在内蒙古,每度电价下调4分,综合电价调整为0.3471元……在贵州,由于电价相比之下依旧坚挺,铝企用电仍然保持高价位运行的态势。
寻找平衡点
不过,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国家政策决策者们的注意。2009年3月,国家电监委、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定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为贵州直购电的试点企业。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贵阳监管办公室牵头,会同贵州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物价局、贵州电网公司等单位联合制定的《贵州省开展直购电试点工作初步方案》,由此破茧而出并顺利上路。
贵州省经贸委的一名官员表示,在过渡性方案中,中铝贵州分公司将可以直接向黔西电厂、黔北电厂和安顺电厂购电,具体购买方式和价格由铝企、电厂和电网三方公平协商,但必须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进行。
据测算,“直购电”方案实施后,按中铝贵州分公司后三季度用电量45亿千瓦时计算,每度电价降低4分钱,企业将因此降低成本1.8亿元。如果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来看,这原本是个好消息,但放眼贵州其它的电解铝企业——及其下游的铝深加工企业,情况却无法乐观。由于无法跨入直购电试点的“门槛”,这些同样“无电不成厂”的中小铝企不得不“苦苦挣扎”。
贵州一名电解铝企业人员表示,铝工业的竞争核心是电价的竞争,谁拥有电力能源优势,谁就将赢得市场主动权。但在“能源基地”贵州,铝企们感受到的“能源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与国内外同行业相比,身处贵州的铝企面临着两难境地:前些年电力供应确实很有限,企业生产几乎从未“吃饱过”;现在电力充足,但电价仍然偏高,企业难堪其“贵”——企业的利润空间因生产成本逐渐增加而变得越发狭窄。
“贵州铝企依旧‘缺电’——缺乏合理价位的电力产品。”一名贵州铝企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认为是国家不灵活的电价政策造成了现在的艰难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用电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纷纷减产停产控亏,导致用电需求急剧下降,国家电网方面又缺乏科学合理的调度策略,使得电厂开工率严重不足,发电企业蒙遭重创。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骤发以来,随着网上电力用户电能需求的急剧下滑,本就运营艰难的电厂从此进入了半生产半休眠的状态,四台机组中仅两台正常运转。”鸭溪发电公司副总经理朱良明表示,“2008年鸭溪电厂共发电44.5亿度,而目前两台运转机组的负荷率仅维持在70%左右——对于一家总装机120万千瓦的电厂而言,这绝对不是理想的数字。”
电厂作为企业,只要机组停止运转,就将处于亏损状态。当深陷金融危机的广东电力用户无以依靠时,就近寻找“婆家”,应是当下贵州电力工业保持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对广大铝企来说,与电厂密切合作以获得较为廉价的电力产品,则是其应对危机的一个筹码。因此贵州不少铝企和电厂都在感叹,如果有了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我们的处境又何至如此?”
一个是急待“下嫁”的电力,一个是急待“迎娶”的铝企,能否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喜结良缘”?“直购电试点方案”让各方看到了一线曙光。但不容回避的是,如果电力体制不革新,电力价格不为供、需双方所接受,这桩“婚事”也许就将难以划上圆满的句号。
贵州省经贸委有关官员透露,正式的直购电措施将于2009年7月正式启动,“它不会对‘西电东送’产生任何影响,因为目前贵州的电处于富余状态”。
一名贵州经济界人士算了一笔账:出厂电价每度上调1分,每吨电煤的价格便有望增长20元;而电网电价每度下调1分,每吨电解铝的生产成本便有望降低150元。对于电煤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0~100元的贵州而言,这是一道亟待解答的数学题——如果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也许就能找到“煤电铝”产业链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
走出用电怪圈
贵州被誉为“江南煤海”,其煤炭资源储量为长江以南六省之和;同时贵州水能资源丰富,具有“水火互济”的能源结构。目前,电力工业已取代烟草工业成为贵州经济第一支柱,其对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5%;煤炭则是支撑贵州经济的五大行业之一;而铝工业既是贵州的优势主导产业,更是用电大户,其年均用电量约占全省用电量的1/3,对电力、煤炭等产业的发展拉动巨大。
一份源自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说,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不断推进,不仅使贵州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还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等优势原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贵州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到2010年,贵州电力总装机容量将突破3000万千瓦大关。而按照黔粤两省达成的送电协议,到2010年,黔电送粤将增加到800万千瓦;加上向湘、桂、渝等周边市场的送电,届时每年黔电外送最大负荷将达1000万千瓦。也就是说,贵州仍有2000万千瓦的电力产品需在省内消化。
“金融危机的骤然来袭,提前将这一难题摆上了贵州决策者们的面前。”贵州省的一名经济人士表示,“如果说电厂就近寻找‘婆家’,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那么如何在省内消化掉2000万千瓦的电力产品,就需要一个恒久之策了。”
应该说,贵州是有所准备的。早在200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铝工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能源和矿产资源组合优势,与建设大型铝工业基地相配套,积极引导和鼓励铝工业企业与电力企业实施铝电联营,促进铝电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发展”。在2009年的贵州“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将以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一体化等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促进原材料工业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内部利益最大化。
对于政府倡导的“一体化”,贵州用电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贵州省人大代表、双牌铝业公司董事长曾超义就表示,贵州具有发展铝工业的资源禀赋和能源优势,铝电联营既能打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铝工业的市场优势也将凸显出来,更有望在贵州形成“煤-电-铝-铝深加工”产业集群,既促进了资源的科学配置,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一举多赢。但“很不幸”的是,除中铝贵州分公司外,双牌铝业公司和贵州省内的多家发电企业一道,被“推”到了直购电试点政策之外。
对此,贵州省经贸委一名官员表示“贵州没有办法”,因为“所有政策、电价都是由国家制定的,作为地方政府只能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贵州能源与矿产资源的优势组合,贵州已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全省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特色产业体系的形成,并计划到2010年,全省电力工业和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等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和提供的增值税,要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0%和48%。但这一历史性跃进能否如期实现,电力体制改革成为其不可绕道而行的关键点。
目前,国家正在酝酿更为深入的电力体制改革。用市场经济之手,灵活调整电力政策,促成电铝行业的深度合作,已成业内人士普遍共识。而作为能源大省但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紧推动煤电铝产业的一体化进程,把较为低廉的电力资源就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打破行业利益垄断,尽快推动煤电铝、煤电钢、煤电磷等产业的一体化,实为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