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梁平百里竹海变金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1日02:11  华龙网-重庆晚报

  

梁平百里竹海变金矿

  百里竹海鸟瞰图梁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梁平,竹文化和双桂堂的“桂文化”齐名,源远流长——著名的梁平三绝中,以竹子为原料的,就有两绝,其中梁平竹帘以“细如毫发密如丝,薄如蝉翼轻如锦”的制作工艺获国家金奖,被誉为“天下第一帘”。而以梁平竹子为原料的“二元纸”,解放前还曾为重庆《新华日报》提供纸张。

  百里竹海,位于梁平竹山镇。60年来,竹山人凭着智慧和勤劳,将竹海里一根根“无用”的竹子“炼”成梁平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

  神仙种下无用竹

  家家户户当柴烧

  14日,离县城42公里的竹山镇正直村,百里竹海腹地。

  清晨,清脆的鸟鸣声中,太阳从明月山山巅冉冉升起,透过竹林,在唐耀芬家的小洋楼墙上,洒下一个个竹叶形的光斑。

  48岁的唐耀芬心情很好,就像清晨的阳光一样——除了卖竹笋,她还可去附近的竹制品厂上班挣钱。

  在竹山人眼中,这茫茫百里竹海就是神仙下凡种下的。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在竹山人眼中,竹子唯一的用途就是当柴烧。

  唐耀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她每天都得上山砍竹子,因为当时,村民们做饭、取暖都主要靠竹子。那时,明月山漫山都是野生竹子。

  “每天清晨,把一家人的饭做好后,就和村民一起上山砍竹子。”唐耀芬说那时山上没公路,砍一背篼竹子,一个来回要一上午。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住木架屋,全靠娃儿他爸在矿厂打工挣点分分钱,一年下来,只有几十块钱。半年进次县城都是奢侈,过年才吃一次肉。”唐耀芬一直不喜欢竹子,一是觉得它不经烧,二是觉得竹子占了地,还种不了别的作物。

  竹山人常埋怨——神仙为什么不给他们多留点地,多留点树,为什么要种下这么多没什么用的竹子。

  一件事让唐耀芬对竹子有了新的感情:“有次上山,正好下大雨,我想砍那棵悬崖边的竹子,不小心滑倒,幸亏一把抓住那根竹子。否则,不晓得还有命没得。”之后,唐耀芬一有机会便说竹子不记仇:“我砍它,它还救我!”

  原来竹子可造纸

  首次看到百元钞

  改革开放后,村里一些硬汉开始走出大山闯荡。唐耀芬的丈夫也一样,跟随众多村民一起到新疆等地打工,做点装修房屋的活儿。

  “听那些打工回来、见多识广的男人们说,竹子可打成浆,再压成纸,能卖钱。这一说法,慢慢地在留在家里的女人们之间传走。”唐耀芬说,起初大家都不信,疑惑“这没啥用的东西,咋就能换钱?”

  唐耀芬和村里几个思想比较解放的姐妹决定试试。女人们按男人们说的办法,先把竹子砍成几截,再用圆型石头一直挤压,再打成浆,最后填平、晒干,就成了专烧给死人用的那种纸。

  “上世纪80年代末,竹山有了通往外界的泥巴公路。我和村里的戴晓琳一道,挑着扁担,从山路走到山下的公路边叫卖。每次挑一担,每担4000张纸要卖70元。但一担纸往往要一两个月才能卖完。”唐耀芬说,虽然挣的钱不多,但留在家里的女人们都很兴奋,毕竟发现了新的经济收入。

  1987年,唐耀芬第一次看到百元钞票,那是她卖纸得来的,那年她卖纸赚了近千块钱。以前,她见过最大的钱就是十元,还得用塑料袋包裹起来,放在床下,生怕被人偷了。

  那年春节,唐耀芬破天荒给儿子买了件30多块钱的贵重衣服。“做梦都没想过竹子会赚钱。”这位淳朴的中年妇女乐呵呵地说:“人就要学竹子那种‘贱’。再艰苦的环境,总能想办法活下去。”

  竹子变票子,让梁平人兴奋了一下。“但当时造纸都是些小作坊,技术和效率都比较原始低下,在外界现代化造纸厂冲击下,这种纸就渐渐没有了市场。”梁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仁平说。

  1995年,唐耀芬放弃造纸,和丈夫一道北上新疆打工。

  靠山吃竹托竹福

  农民在家拿月薪

  外出打工几年回家后,唐耀芬惊奇地发现,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涌现出了几家竹制品企业,村里也通了水泥路。用多年积蓄盖了幢一楼一底的小洋楼后,唐耀芬决定留在家乡。她成了竹山镇正直李氏竹制品厂一名工人:“工作轻松、离家近,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挣钱。“

  正直李氏竹制品厂老板名叫李羡勇,当地人,在外打工经营一段时间的竹制品生意后,他想到了家乡丰富的、未被开发的竹资源,2002年便回乡投资近200万元,创办了这个以生产竹签、竹筷、棉签等为主的竹制品企业。目前,李羡勇每年的竹子原料需求接近2000万吨,成为梁平县林业系统的龙头企业。

  “我的工作就是把质量不好的竹签挑出来。”唐耀芬坐在板凳上,边娴熟地挑竹签,边感慨:“挑一箱竹签可得9元钱。一天可挑4箱,一月轻轻松松坐着,就能挣一千多元,有时月收入还达到2000多元。而在竹山,一月只要有700元以上的收入,生活就不用愁——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竹山,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神仙种下的竹子能变成钱。真是一觉醒来,竹子变成了金子。”

  唐耀芬说,竹子常常是村里孩子们作文中的主角,她儿子以前上小学时就写了这么一篇作文:“竹子将自己全身都奉献给人类,却不计丝毫回报。做人就要像竹子这样无私……”

  厂里,像唐耀芬这样的工人还有80多个,他们都是当地村民。和唐耀芬一起挑竹签的张权贵笑呵呵说:“家里有事,还可将竹签搬回家里挑,坐在家里也能拿工资。现在的日子与改革开放前对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张权贵说,竹子长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山上的竹笋也不必运到山外,就被游客抢光了:“靠山吃山,都是托竹子的福。”

  梁平县林业局局长赵月明说:“像李氏竹制品厂规模以上的企业,全县至少9家。”直辖以后,这9家企业陆续建成投厂,养活了约3000多人。如果把一些私人小企业和作坊算上,至少解决了县里几万人的就业问题。

  山人靠竹发了财

  竹子撑起一片天

  梁平全县竹林面积有35万亩,其中在竹山镇境内的百里竹海就有成片竹林18万亩,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野生竹林区。

  “以前,百里竹海一直处于浪费阶段。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懂得了开发利用竹子。”竹山镇镇长黄运勇说,一小部分竹山人通过竹子发财,让竹山上的人们真正醒悟过来,迎来了竹产业的“黄金时代”。以前贫困落后的竹山村,大多数村民靠竹子实现了脱贫致富,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比20年前翻了10倍,其中不少人靠竹子“发了大财”。

  “去年全镇竹产业收入3000多万。”黄运勇说,竹子生长期短,两年一发,见效益快,从2002年起,全镇开始大规模种植开发竹子。在全县8个镇乡中,竹山镇是种植面积和收入最多的镇,给全县竹产业作出的贡献也最大。

  目前,竹山镇竹签厂有4家,竹碳企业1家,竹扇厂1家,竹席作坊就更多了。无数个像唐耀芬这样的竹山人,已从传统的种菜、养猪,发展到靠竹子发家致富。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梁平县林业局局长赵月明说,梁平全县都正围绕竹子大做文章,和竹子有关的产业蓬勃兴起。其中竹碳加工技术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以竹为原料的星星套装门落户梁平后,年产200万套门。每年需竹原料就达到10万吨,年产值将达10亿。

  如今,全县上规模的竹帘、竹签、竹炭等竹制品企业就达9个,此外还有近百个小型竹制品作坊。很多竹制品的原材料,就来源于竹山镇,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竹子的附加值。

  目标锁定25亿

  “中国竹乡”不是梦

  “竹资源是梁平的特色和优势资源。”梁平县林业局局长赵月明说,梁平县现有竹子种类21属、110种,本县特色种类有11属、32种,其中,寿竹、百夹竹和慈竹产量最高,经济价值也最高。目前,梁平现有竹林面积35万亩,成片竹林20万亩。

  梁平县县委书记李志雄称,该县已将竹产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进行打造。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以产业为载体,加快竹资源基地建设,使全县竹林面积达到50万亩。“鼓励创业,着力招商引资。”李志雄说,竹产业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还要在县上成立专门的竹研所,给竹产业注入更高的科技含量。

  此外,梁平县政府正打造以竹林为主的生态旅游县,虽未完全开发,但去年“百里竹海”景区接待游客就已达150万人次。“将竹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加快‘百里竹海’的旅游开发,将来,我们还要建竹博园、竹品种园,努力繁荣竹文化,推动全县竹林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李志雄憧憬——5年内,梁平将实现竹林面积50万亩,竹笋产量5万吨,培育和引进大型加工企业5~10家,竹年产值达到25亿多元,梁平将真正成为“中国竹子之乡”。

  记者 汪云剑 首席记者 周立

  网络编辑:李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