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怀念范瑾同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2日09:30  北京日报

  2009年1月4日17时,范瑾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亲手创办的北京日报,离开了她毕生热爱的党的新闻宣传事业。

  曾和范瑾同志共同奋战过的同事们回忆起当年创办《北京日报》,继而创办《北京晚报》的峥嵘岁月,无不感慨万端,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

  范瑾同志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和新闻从业生涯。她1919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读书时,接受革命思想,并参加南京地下妇女救国联合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期五队区队长、救亡室主任、校本部秘书处秘书,同年12月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任第一组团员。1938年9月,任《冀中导报》编委会主任和社长,1940年任新华社冀中分社社长,1943年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及中共北方局中原分局宣传部宣传科长,1946年11月任晋察冀财经办事处主任秘书,1948年1月任《晋察冀日报》社编委、采访通讯部主任,1948年7月任中共华北局秘书。1948年12月,任《天津日报》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天津市委宣传部长,1952年9月调北京市工作后,至1966年6月一直担任北京日报社社长。同时于1953年兼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担任市委常委,1964年兼任北京市副市长等职务,主要分管《北京日报》及宣传工作。

  在北京工作期间,范瑾同志于1952年10月组织创办了《北京日报》,于1958年3月组织创办了《北京晚报》,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奠基人,是我们至为敬仰的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老前辈,同事心目中的慈祥长者。

  在北京日报社工作的十多年中,范瑾同志注意结合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办好地区性报纸上想办法、出思路,研究提出了新闻、社论、理论、文艺等办报重要组成部分的框架,精心组织编写社论,为组织、鼓舞、激励、推动干部群众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日报》初创时,工作繁重,头绪众多。范瑾同志经常放弃周日休息,加班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她索性住在办公室里,每天工作到深夜。在范瑾同志的大力推动下,1952年10月2日,《北京日报》作为北京市的第一张地区性报纸和惟一一张党报,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可以说,她不仅是《北京日报》的创始人,也是北京市地区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

  在报纸创刊期间,范瑾同志始终注意联系实际,大胆创新,报刊编排有新意,内容有深度,得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肯定。她好像有使不完的精力。不仅制定报纸规划,把握办报方向,还亲自确定选题,并参与组织、写作了一批涉及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的文章。日报、晚报的许多重要报道、重点文章和专题讨论都是经她主持或参与安排与审定的。她的工作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报社的年轻同志,率先垂范,堪为楷模。

  范瑾同志注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思想讨论,起步早,影响大。1958年夏,她组织在《北京日报》上开展了由全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参加的“共产党员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她主张广开言路,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全都登在报纸上,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

  这场讨论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195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同志亲临《北京日报》,详细听取了大讨论的汇报,并就共产党员个人与组织、个性与党性的关系作了论述。根据刘少奇同志的讲话精神,范瑾同志组织整理了《共产党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志愿》,以社论形式在《北京日报》上发表。当晚,新华通讯社发了通稿。次日,文章在所有报刊上刊发。随后,北京出版社将这次大讨论结集出版,第一版印发的350万册行销全国,短时间内便销售一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次由范瑾同志组织和发起的大讨论,一时间成为全党党员的重要教材,不仅对当时促进人民群众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更发动了其他报纸的大讨论热潮。在当时新中国的火热建设时期,这种由报纸发起的大讨论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宣传形式,为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党的事业塑造良好舆论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瑾同志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1959年至1962年期间,范瑾同志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厂矿、机关、学校等单位,深入调查和研究基层单位的现状和历史。另外,范瑾同志还号召编辑记者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收集报纸在人们中间的反映,调查研究大家希望看什么样的报纸内容,对提升办报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时,范瑾同志身先士卒,率先深入到最艰苦的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了扎实的调研报告。而后,她始终主持听取各个调查组的汇报,从调查研究中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舆论氛围。

  1962年12月,在范瑾同志主持下,报社组织了大规模的报纸宣传效果的调查,先后抽调一批中层干部和编辑记者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学校、机关、事业单位,逐行逐业地多层次听取各方面读者对《北京日报》的批评和意见,形成了二十份调查材料。其中《注意正确之后可能失之拘板》、《几位工商企业干部对报纸的意见》、《如何选编时事新闻》等调查报告对于实际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后,在范瑾同志主持北京日报社工作期间,报社每年都会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来改进和调整《北京日报》的工作条例。从而对办报起到指导作用。

  深入扎实、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一直贯穿在范瑾同志办报的全过程中,从未改变。她是新闻宣传战线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范瑾同志担任北京日报社社长期间,多次就新闻真实性、办报理念、办报意识等重要问题做出指导意见。1954年11月11日,范瑾同志向北京日报社全社所做的题为《记者、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的讲话,至今看来依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她表示,党报记者有两个素质:一、党性,就是要有组织观念,模范地遵守纪律法令;二、工作人员、记者或编辑,要能完成任务。人民的记者是人民的勤务员,要采取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谨慎的、严肃的态度,而不是马虎、随便、老爷的态度。

  1961年1月6日,范瑾向全社指出,新闻宣传要贯彻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精神。既要有革命热情,又要有科学分析。要鼓劲,具体问题的报道要扎实,又要留有余地,反对浮夸,树立全面观点。

  1965年,范瑾同志在全社编辑记者大会上讲新闻真实性问题。她认为出现新闻不真实的问题,首先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片面性、极端性,缺乏一分为二的观点,好就绝对的好,在好中看不出坏来;其次是没有全面收集材料,深入分析,把现象当成本质,轻易作出判断;再有就是只管“抢快”,不求正确,以及从个人好恶出发等。范瑾同志的这次讲话,激发了全社新闻编辑记者对新闻真实性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了同志间对新闻业务的交流探讨和自我提升。

  另外,范瑾同志始终主张要实事求是,报纸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批评要正确,要尊重事实。

  直至今日,范瑾同志的这些办报思想依然对《北京日报》影响深远。她的谆谆教诲和身体力行,在全报社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报风和社风,对以后一代代在北京日报工作的人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范瑾同志注意抓住一切机会,提升办报质量。从1954年开始,《北京日报》编辑部召开评报会。评报会由总编室组织,分为日评会和月评会两种。在日评会上,由社长和总编牵头,各个部主任参加,对当天的报纸进行评论,讨论有哪些好稿,哪些问题。天天执行,一次不落。月评则带有总结性。每月一次,每次有一个中心议题,就一个月来报道中的问题进行评论、研讨,提出改进意见。评报会前发通知,开会时所有参会者均可自由发言。范瑾同志经常主持月评会,在大家充分发言、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作总结。

  范瑾同志积极通过《北京日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推动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整体不断向前发展。1956年2月,由范瑾同志主持,《北京日报》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体育》杂志等单位,发起组织了“胜利杯”春节环城赛跑活动。赛程由天安门开始,经过西单、西四、平安里、地安门、铁狮子胡同、米市大街、东单,再回到天安门,全程约12000米。这项赛跑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各界的广泛支持,当天参赛的运动员达1450人,全部到达终点。前来观看比赛的人排满了街道两侧,为参赛运动员热情加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单位举办社会活动的创举。此后,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1988年,共举办25届,成为很长时期内北京市春节期间家喻户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范瑾同志重视打基础、立长远,注意奖掖提携后进,是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培养新闻事业后备力量的积极倡导人和实践者。北京日报社很多领导和骨干编辑记者,至今仍念念不忘范瑾同志在报社开创的培养年轻人之路。

  1960年5月30日,范瑾同志主持创办新闻培训班,专门招收优秀的应届高中学生定向培养,边工作,边学习,以这种方式培训了一批优秀新闻工作者。

  1960年8月,新闻训练班正式开班。这是《北京日报》历史上第一个新闻训练班。创办训练班,主要是考虑1951年报纸筹备期间参加工作的青年编辑记者均已三十岁上下,当时大学新闻系属初创时期,还不可能分配给报社适量的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范瑾同志表示,为了使编辑记者队伍后继有人,决定从北京一些中学的在校学生中选拔一批学员,自己开办新闻训练班。

  第一期新闻训练班招收学员38人,编委会聘请了许多人讲课,从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讲起,直至报纸的编辑方针和新闻各种文体写作。讲课人有报社领导、各部主任、一些有经验的编辑记者,还有市委各部委的负责人。在将近半年的基础教育后,学员分到报社各部门实习。当时,学员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给报社工作增加了活力,报社的同志亲切地称他们为“小朋友”,从此,“小朋友”就成为历届新闻训练班学员们的代称。

  在培养年轻人的过程中,范瑾同志最强调的是“政治家办报”的党报理念。

  在培养教育中,范瑾同志强调首先要解决年轻人的党性问题。她请了很多专家教授和领导讲课,从政治理论、北京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等各个方面入手,培养年轻人“政治家办报”的新闻理念。她还注重让年轻人接触实际,深入生活,从办公室走出去。培训课程结束后,很多“小朋友”被分到工矿企业、农村或机关实习,从而更真实地了解实际,了解群众,为日后从事新闻采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学习期间,范瑾同志经常关心年轻人的思想认识、工作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她以领导者的高瞻远瞩爱才、育才、识才、用才,为年轻人的多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大家都把她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称呼她“范瑾同志”,乐于在她的领导下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范瑾同志重视传帮带,确定了带年轻人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写作,有时还亲自改写年轻人的稿子。

  经过范瑾同志的努力,新闻训练班此后又继续开展了第二期、第三期……通过新闻训练班,许多人走上了新闻宣传战线,并逐渐成为首都新闻宣传事业的骨干力量。

  而在报社内部,人们至今仍然记得关于《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报头的一段佳话。

  在1952年《北京日报》创立的时候,北京市委负责人便邀请毛主席题写了报头。1964年7月29日,毛主席又给范瑾同志写来亲笔信:

  “范瑾同志:北京日报报头不好,应重换过。现写了多张,不知可用否?如不可用,退回重写。如你们认为可用,则在国庆节改换为宜。敬礼!

  毛泽东 七月二十九日”

  8月28日,范瑾给毛主席写信报告,毛主席为《北京日报》写的报头准备在国庆日换用,并制了样子送毛主席阅示。同时请毛主席为《北京晚报》写个报头。

  9月25日,毛主席给范瑾寄来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写的报头,并在范瑾8月28日的信上批示:

  “范瑾同志:写了一张(注:指新写的《北京晚报》报头),不知可用否?原写北京日报四字中有一二字似写得不好,今又写了一张,供你选择。如觉不妥,还是用原写的。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五日”

  当年10月1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改用毛主席写的新报头。这两份报头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成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两报的标志而深入人心,更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全体工作人员的宝贵财富。

  “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瑾同志受到冲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在遭受迫害的日子里,她坚决抵制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绝不低头,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让坚定者震撼,让动摇者仰止,让投机者汗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与崇高品质。

  1975年平反后,范瑾同志虽然离开了新闻宣传战线,但始终情系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情系《北京日报》的发展。她关注报社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退居二线以后,范瑾同志始终关心北京日报的发展。在她得知《北京日报》由黑白改为彩印,在发展中几次扩版的消息后,都表示非常高兴。在北京日报社成立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时,她以八旬之身,参加集团成立大会,寄托了她祝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继续发展下去的殷切希望。

  每当有报社同事去看望范瑾同志时,她总是饱含感情地谈起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现状和发展,提到对近期办报理念、报纸形态,甚至具体稿件的思考和体会。作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老领导,范瑾同志总是以鼓励的方式来表现对后来者的支持。

  在生活上,范瑾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楷模。她正直、朴实、平易近人、为人正派的品质在同事中有口皆碑,享有极高的威望。

  范瑾同志担任北京日报社社长期间,组织上几次给她安排住房,但几次都被她推辞了。后来,市委分给范瑾同志一套独立的住宅,她却将这套房子一分为二,另一半让给当时的副社长周游同志居住。

  “文革”平反后,市委重新给范瑾同志安排了住处,面积比较宽裕。而后,当范瑾同志离休之后,她主动把这套大房子退给了组织,换了一套面积小的住房。她说:“我现在已经没有更多的工作事务了,没有必要住这么大的房子。”

  范瑾同志始终保持着每天很长时间读书看报的习惯。她非常关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每天都要阅读20多种报纸。她总是说:“我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报纸就是我的精神食粮。”她非常注意报纸上出现的新词汇,还专门委托工作人员买来科技方面的词典,帮助理解那些科技新词汇。有时看书看报看得入了迷,经常看到深夜一两点,还舍不得放下。

  离休后,《北京日报》仍然每年都会赠送报纸给范瑾同志。令人感动的是,每到年底,她都会把全年的报纸整理得整整齐齐,再全部送回报社。她说:“这些报纸是公家的东西,不能让公家受损失。”

  晚年期间,范瑾同志非常艰苦朴素,生活清廉。为了不影响儿女们的工作,她一直生活自立自理,以八十多岁的高龄,独立买菜、做饭、洗衣服……所有生活事务全都依靠自己一个人来完成。人们劝她雇一个家政服务员,但范瑾同志总是拒绝。她说:“生命在于运动,我自己能行,锻炼锻炼挺好。”她给自己制定了一套生活计划,详细到何时起床、何时吃饭、何时买菜、何时读书看报,并始终坚持按计划执行。

  范瑾同志一直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她房间里的很多家具都使用了几十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常见的大衣柜、方桌、旧方凳,现在在普通人家都早已淘汰,她却还一直使用着。在衣着方面,她也非常朴素。她经常嘱咐工作人员,买些便宜的衣服就成了,不要到大商场里去,更不要买昂贵的衣服。

  尽管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她在捐资扶贫方面却异常慷慨。她多次捐助希望工程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去年,当得知“5·12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后,范瑾同志多次捐钱捐物,累计捐献了一万余元的现金和衣物。离休以来累计捐赠衣物三十多次,现金六万余元。有时,亲友邀请她去餐馆吃饭,她总是说:“还是别在外面吃了,把这钱留着扶贫吧。”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范瑾同志始终不改革命初衷,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本色,忠于党,忠于人民,把毕生的热情献给了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在创立了《北京日报》后,范瑾同志一直是报社新闻队伍的组织者、领导者。她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大力实践,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至今仍对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今,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这棵大树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而当时的播种人却缈然远去。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范瑾同志的品德和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和业绩,将感召、激励着后来人沿着她的足迹继续前进。我们一定会沿着范瑾同志的足迹,把报纸办好,把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以告慰先贤,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RJ178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