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6月2日消息(记者黎政祥 实习记者张莹 通讯员于雷鸣) 北京市平谷区旅游局随机调查了参加桃花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的游客。面对诸多选项,有近70%的被访者回答:“对平谷十六景的印象最深,平谷就像一个整体休闲园。”
平谷区早在2006年的《平谷区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率先提出将全区进行整体包装,打造整体休闲园的发展思路。平谷区旅游局局长王昕说:“整体休闲园是以‘平谷十六景’为核心,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处处有景点、处处有采摘、处处有民俗、处处可购买、处处能休闲、处处有文化、处处交通顺畅、处处环境优美、处处有贴心服务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平谷区现有14个景区、14家星级旅游宾馆饭店和143个民俗旅游村。但多年来景观分散、不成体系一直是制约平谷旅游发展的瓶颈。
“旅游是朝阳产业,附加值高,前景广阔,但不是随便挖个洞就能采着金子。”王昕感慨地说,“旅游发展关键要有一个有前瞻性的规划。”
京平高速贯通京津后,平谷一跃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前沿地带。自平谷出发,40分钟进京,60分钟入津,20分钟到(空)港,平谷融入京津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愈加明显,为平谷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面对京津冀3000万以上常住人口的巨大旅游市场,平谷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积极谋划构建“整体休闲园”的旅游体系。
2008年,平谷区吸取旧“京东八景”的精华,整合了区内旅游、文化、民俗及新农村建设等资源,在现有的有接待能力的景观中打包推出“平谷十六景”。 所谓平谷十六景是包括神桃峰、桃花海、金海湖、大溶洞、大峡谷、石林峡、丫髻山、挂甲峪等景观,集中展示了平谷秀美的山川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目标就是把平谷建成京津冀市民的整体休闲园。
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平谷十六景”逐步让平谷整体休闲园的旅游格局清晰起来。每一个来到平谷的游客,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习惯爱好,选择目的地,安排行程。从景区景点到宾馆饭店,直至民俗旅游、农家院接待,游客都可以享受到平谷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充分体现出短途旅游的魅力与休闲旅游的个性化、人性化。
整体休闲园有了“平谷十六景”作发展核心和骨架,那么她的“肌肉”在哪里呢?“旅游产业布局是分层次的。”王昕分析道,“整体休闲园仅仅有核心景区、景观还不行,还要有支撑旅游发展的硬件环境与服务体系,吃、喝、住、行,一个都不能少。”
继成功整合“平谷十六景”之后,平谷又结合世界最大桃园、丰富的林果资源等诸多看点,别具匠心的打包推出了大桃、红杏、蜜梨等十二大果品,总称“平谷十二果”,向游客展示了一个四季花果飘香、处处能采摘的京东绿谷。
精致化的服务理念体现在平谷旅游的软硬件建设上。近年来,平谷区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北山外环线、北山内环线、金海湖环湖路、西烟路、崔杏路、夏鱼路等主要干线四通八达,与京平高速联络线共同构建了完善的旅游路网。更新主要旅游通道和景区的导向系统,在全区29处重要交通路口设置了100余块旅游导向牌,在民俗村、观光农业走廊设立了标志性设施,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中、英文标识。对旅游企业员工和民俗接待人员加强培训,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上岗率分别达到98%和96%,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平谷区全年不间断地推出春季国际桃花节、夏季养生文化节、金秋采摘节、冬季冰雪节,让游客时时刻刻与旅游相伴,体验快乐休闲之旅,也为不断提高旅游效益创造了条件。
日趋完善的软硬件设施,精致化的旅游管理与服务,让游客畅游平谷不需要导游,不必担心迷路,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可以登山健体,可以自驾游,可以逛景区景点,可以徒步健走,让你在不经意间逛遍平谷十六景,采摘平谷十二果,充分享受休闲体验的旅游乐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平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现在“桃花节已成为京津冀春季旅游的著名品牌,它的成功策划与市场推广,为我们明确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那就是文体旅一体化。”谈到平谷旅游的发展前景,王昕表示,“整体休闲园必须要注入文化、艺术、体育的元素,适时推出参与性强、能让游客亲身体验的项目,达到快乐休闲的目的。”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在谈到首都乡村旅游定位时说:“全市旅游发展要实现一区一色、一村一品。”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文体旅一体化理念为平谷全面升级旅游产业模式注入了新内涵,即以整体休闲园为依托,构建京东的生态休闲绿谷。
据悉,目前,平谷区正在加快御马坊度假城、熊儿寨乡东长峪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旅游城市新亮点。同时,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提高旅游接待品质,重点发展一批特色农家院,建立完善的旅游产品销售体系及服务内容,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时尚休闲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