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红河传媒集团面临瓦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2日11:50  生活新报

  

红河传媒集团面临瓦解

  在建的红河新闻中心。

  文/图 驻红河记者 田丽

  红河电视台、红河电台、红河日报三家新闻单位的磨合期还没过,就要分道扬镳。已在红河流传多日的“红河传媒集团要解散”的传言,因人事任免公示得到证实。

  昨天上午,中国红河网刊登的红组干任公示(2009)第02号《中共红河州委组织部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中,未来红河日报总编、副总编、红河电视台台长、红河电台台长赫然在列。如果没有意外,过了6月9日的公示期,他们将很快走马上任,这也意味成立近3年的红河传媒集团很快就要解散。

  一则网帖引发的变革

  “我昨天一夜没睡,一直在想红河传媒集团的问题该怎样解决。”

  按照人事任免公示,现任红河日报社副总编的何劲松,被提名为红河日报社总编,而现任的红河日报总编,则是未来的副总编。曾经的领导变成下属,下属变成了领导。而现任红河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总经理,原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红河州广电局局长的王丽萍,并不在这次任免之列。

  引起红河传媒集团变故的导火索,只是发在网络上的一个帖子,但它却迅速聚集起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迫使存在了不到三年的红河传媒集团土崩瓦解。

  2009年3月14日,一个名为《揭开红河新闻传媒集团的“美丽”面纱 》的帖子出现在新浪杂谈里,几天时间,该贴就拥有了超过20万的阅读量,跟帖也有几百。“这个帖子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奔走相告”,在红河传媒集团内工作了4年的小周(化名)说,很多同事自己不敢回帖,怕IP地址被查,就委托在昆明、北京等在红河州外工作的朋友、同学代发。之所以红河传媒集团的底层员工如此热衷看帖、发帖,小周说,因为这个帖子说出了很多红河传媒集团存在的问题,大家觉得终于有人敢说实话,问题可能也会很快得到解决。

  这个帖子果然马上引起了红河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关注。帖子出来没几天,红河州委书记刘一平认认真真地读了许多遍,3月下旬的一天,他在红河州电网公司调研时曾说,“我昨天一夜没睡,一直在想红河传媒集团的问题该怎样解决”。

  与此同时,红河传媒集团却召开了员工大会,希望员工不要再讨论集团内部的事,更不要“家丑”外扬。但那时,一切都已经无法隐瞒,红河州委、州政府开始认真调查红河传媒集团的问题。3月底,红河传媒集团开始补发自去年10月以来拖欠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平均每个人有三四千吧”,小周说,对于平均每月工资1200元的他们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调查的结果究竟怎样,一直未能对外公布,但自5月以来,“红河传媒集团要改回去”的传言,就一直在红河州府蒙自流传着,直到昨天得到证实。记者了解到,红河传媒集团解散以后,《红河日报》依然由红河州委宣传部管理,红河电台、电视台则回归红河州广电局。而红河传媒集团正在建设中的办公场地——红河新闻中心,未来可能要迎来至少三位主人。

  “红河传媒集团是个葡萄胎”

  “企业不企业,事业不事业”,一位知情人士如此评价红河传媒集团。

  曾经风光无限,引来全国诸多关注的红河传媒集团,为何如此脆弱?“红河传媒集团是个葡萄胎,注定了长不大”红河传媒集团的员工,这样评价着他们供职的企业。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对于红河传媒集团最多的评价,是全国第三家、云南第一家州市级传媒集团。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红河传媒集团其实是一家完全企业化的传媒集团,该集团已在工商部门注册,是独立法人。

  为了确认这一说法,记者专门查阅了相关文件,其中, 红办发(2006)77号文件规定:红河传媒集团为事业单位整体转制的州属新闻文化企业,承担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责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组建和运作。当时,从红河州内抽调了四五十人组成集团总部,成立党群部、人力资源部、行政办、计财部、总编办等部门。集团下设红河日报社、红河电视台、红河电台、红河之窗网站、滇南晨刊社、广电实业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天南文化传播公司、中国红河网有限公司、红河新闻周刊、报业发行公司、读者俱乐部、广电器材设备公司。

  而当时中央的14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党报党刊等意识形态单位必须是事业体制不变,国家重点扶持。 这一点,红河传媒集团大胆实行企业化编制、企业化管理,显然与中央精神有点矛盾。此外,想在红河这样偏远的地方完全实行“企业化”,显然不太现实。于是,红河传媒集团成了游离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怪胎。“企业不企业,事业不事业”,一位知情人士如此评价红河传媒集团。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专门针对红河新闻传媒集团的改革发文进行批评,认为此项改革是违背中央精神,应尽快纠正。

  几年下来,改革的最终成果是,红河日报由A类报纸变为B类,红河电台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唯一没有专职记者的州级电台,红河电视台的垃圾广告越来越多。改革前三家媒体仅有红河电视台欠债,但如今集团已背负着近3000万的债务。滇南晨刊两年亏损近600万元,改革时轰轰烈烈成立的8家公司不是关门,就是倒闭,现已无一存在。与此同时,报社、电台、电视台三家单位依然各自为政,资源没有共享,人员没有流动,办公地点依然相隔几公里。

  记者自称“新闻乞丐”

  无论是记者还是内勤人员,都必须去拉创收、订报纸,否则要被扣工资甚至辞退。

  既然已完全企业化,逐利成为红河传媒集团天经地义的事。“所有人都有经营创收任务,拉不来钱就提前退休或辞职”,小周告诉记者,只要是红河传媒集团的人,无论是记者、编辑、主持人还是内勤人员,都必须去拉创收、订报纸,否则要被扣工资甚至辞退。而那些赚不来钱的版面、栏目,统统下课。

  在红河,记者的名声可不太好。有人在网上发帖声讨记者借钱不还,有人爆料记者吃不起饭,只能买劣质面条充饥。“我们叫自己新闻乞丐”,小周调侃地说,因为红河传媒集团一线员工的平均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稍不小心,就会被扣钱,很多人被扣得一月只拿500、600的工资,要供房、养家,特别是从个旧搬到蒙自后,要供个旧的房子,还得在蒙自租房住。

  记者在红河州采访,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收不收钱”,他们解释说,因为红河传媒集团来要钱的人实在太多,红河州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说,有时候一天要接待七八拨红河传媒集团拉广告、拉赞助、拉协办的人。

  据了解,红河传媒集团当初成立本身就很匆忙,从任命领导到挂牌,只用了两天时间。“大多数人还没弄清楚传媒集团是怎么回事时,自己就成了集团的人”,小周说,但有一点他们是知道,就是所谓员工可以在集团下属的三家企业自由流动,而且原来的事业编制取消了,所有员工都是“社会人”。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原来事业单位编制的人,依然按级别拿着相应的工资。同工同酬,在这个企业内一直都没做到。现在集团要散伙了,小周和他的同事们都说,改回事业单位,他们不求有编制,只希望工资能涨点,最好能涨回改制以前每月平均3000元左右。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