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记者易芬 通讯员黄荣强 马中原 冼余汉摄影报道 布吉客运枢纽站的建设正随着地铁3号线和5号线的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为此,布吉329栋房屋,分属385户,总计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屋必须为布吉通畅的明天让路。在拆迁过程中,从布吉拆迁办工作人员到房屋列入拆迁红线的老居民们,都承受了复杂情绪的煎熬。从去年4月17日发布拆迁通告到今年6月1日,已有319户,1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屋业主签订了拆迁协议,分别占82.86%和80.8%。
持续一年多的拆迁变奏曲让人感慨万千。拆迁办工作人员和房屋业主共同在酸甜苦辣里颠簸,在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中成为老熟人和老朋友。无疑,发生在他们中间耐人寻味的故事都将是布吉发展的见证。
布吉街道办李劲松副主任表示,近几年布吉重中之重的工作除了维稳、安全就是拆迁。布吉交通、道路改造压力大,又面临大运会召开,这些拆迁任务完成会强力提升布吉的经济、生活环境,“老话有讲,修桥建路,行善积德,造福子孙后代。”
拆迁办工作人员:
他们是“白+黑”“5+2”一族
“2006年忙地铁3号线深惠布吉段拆迁最紧张的时候,儿子出生了,我都没陪爱人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今年忙地铁5号线和布吉客运站拆迁,儿子两岁了,这期间我都是早出晚归,没时间陪儿子。”布吉拆迁办工作人员邓欣对家人满是内疚。拆迁办负责人吴汶清“五一”节前患上重感冒,但工作放不下,直到感冒严重到说不出话来他才匆忙去医院打吊针;电话响起,他又拔掉吊针赶往现场解决问题。
布吉拆迁办工作人员被同事和朋友们戏称为“白+黑”“5+2”一族,没有周末假日休息,不分白天晚上连轴转。白天他们在办公室准备各类资料,或去外单位查询资料,晚上和周末就开始约业主“磨嘴皮子”。期间,很多突发的难题让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
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寻人问题,最困难的一次发生在市政服务中心负责的那一组。“我们跑了龙岗、罗湖、宝安3个区,从出租屋管理单位到社保部门,从政府的组织部到养老科的10多家单位,前后跑了10多天才查到确切业主信息,简直像侦探一样挖地三尺。”说起查询一直拒绝见面的业主任女士的确切住址和联系方式,拆迁挂点包办的布吉市政服务中心主任刘建中玩笑中带着一丝无奈。
“由于历史原因,布吉的房屋分很多种,有的是原村民自建房,有的是单位建设再卖给个人但未分割产权,手续不健全,这种占大多数。房屋为什么这样定价,我们都要根据市政府文件给业主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布吉拆迁办副主任郭振宇说。
比如布吉客运站需要拆迁的天宝厂宿舍楼、储运公司宿舍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企业转卖、改制被兼并的变迁,业主也从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再就业,期间部分业主还会把房子再卖给新的业主。产权变化如何,在房产部门登记与否,郭振宇都会与同事们一起,拿到一个清清楚楚的书面答复,再复印多份分发给业主,让他们心中有数,签订拆迁协议就顺利许多。
热心市民:
公司老总劝说
弟弟和朋友带头拆迁
今年4月24日,布吉金运路的储运公司宿舍一举签下6户。随后不久,剩余的10多户商谈均进展顺利。负责该宿舍楼拆迁的布吉街道宣传部工作人员都说:“多亏了李友军啊!”
李友军曾是一位医生,现任布吉街道卫生防疫办公室的负责人。他本负责另一片区的拆迁,4月初的例会上,有同事吐苦水,说储运公司宿舍楼业主“一致对外”,屡屡让人吃闭门羹。李友军看着业主名单,突然“陈仁滔”的名字跃入眼帘。这位陈先生正是李友军的一位好友,同为乒乓球爱好者,且其10年前生病住院时也是李友军给其动手术。
散会之后,李友军便约陈先生吃饭。饭桌上,陈先生对多年的老朋友非常信任,无话不谈。陈先生告诉李友军,现在他名下的那套房子几年前已卖给自己的弟弟,劝弟弟签拆迁协议的事情他完全可以负责,随后他又提供许多有益信息和建设性建议。
随后几天,李友军和陈先生的电话成了“热线”。在陈先生的协调和帮忙下,郭先生、陈小姐等6户业主均从以前的拒绝见面,转变为理智地与拆迁工作人员面对面商量,“圆桌会议”经常从下午6时一直开到9时,之后又转移地方从9时一直谈到11时。李友军和同事们的真诚,加上陈先生从中斡旋,业主们逐渐从不信任到坦诚相处,4月24日终于一一签订拆迁协议。
拆迁户:
病危老党员
临终前不忘签协议
“不久前,刘老先生去世了。”蒙锡波无限唏嘘跟同事们说起。4月25日,82岁的刘老先生在去医院看病之前,抓起笔签订拆迁协议的时候,手还在微微发抖。他一边签一边自言自语:“恐怕这就是我人生中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谁料一语成谶,几天后他就溘然仙逝。
在布吉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口中,刘老先生是个“闻名”的人物。他年纪大,老党员老干部,但他老人家情绪容易激动,对住了半辈子的老房子留恋不已。每次上门拜访,蒙锡波和同事们都尽量倾听老人的要求,嘘寒问暖之外,还先后帮其孙女和女儿找到工作。
春节过后的第一天,布吉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国和带队上门慰问这位老党员。老人家拉着刘国和的手,说历史说典故说人情,场面温馨。4月22日,听说刘老先生生病在家,刘国和又带队提着果篮上门探望。随同的蒙锡波说,那天,他是带着拆迁协议书去的,他希望长久以来,街道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关怀能感动老人签订拆迁协议。但刘国和阻止了他,说老人病了,暂时不要为难他了。
3天后,刘老先生的家人要送他去医院,老人很坚决地说,今天我要签协议。当天下午,他在拆迁协议书上缓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后才去医院。
相关 报道
布吉街道相关部门
为困难拆迁户
捐款1.8万多元
本报记者易芬 通讯员冼余汉摄影报道 “谢谢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么多难题,又送来捐款。”5月7日,布吉街道计生办主任钟文国和拆迁办副主任郭振宇将1.8万多元捐款送到布吉客运枢纽站建设需拆迁房屋业主刘石海手里。此次捐款由布吉街道办拆迁办公室发起,布吉街道领导及包点各部门及测绘公司、评估公司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
半年前被确诊为鼻咽癌的刘石海居住在布吉天宝饮料厂宿舍楼。1998年夫妻俩齐齐下岗,此后靠打零工赚取生活费。两个女儿一个在北京上大学,一个在读小学。两年来,刘石海的治疗费高达30多万元,其中三分之二是借的。
4月底,布吉街道拆迁办在拜访天宝宿舍楼拆迁户的过程中知晓情况后,相关部门立即联动,文教办负责与刘石海小女儿所在的木棉湾小学联系,减免了大部分学杂费,团委则联系了布吉义工上门帮忙,在刘石海在医院化疗时帮助其妻子处理家务,接送孩子。4月28日,布吉街道计生办带着慰问品和5000元慰问金上门探望,拆迁办随后发动相关部门捐款。连续的义举感动了同住天宝宿舍楼的众多业主,4月30日,9户业主集体签订了拆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