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孙中山”牵线两岸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2日13:48  台海网

  君父下葬,称为“奉安”,孙中山被尊为“国父”,其遗体安葬赋以“奉安”之礼。

  80年前,当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离开北京奔赴南京时,两地数十万民众为他送迎,6月1日,在孙中山奉安南京的那一刻,坐落于紫金山的中山陵也成了中华民族新的文化标识。

  80年后,借助奉安80周年大典的机会,此地在某种意义上又成了维系两岸关系的情感纽带。

  追寻孙中山的脚步

  吴伯雄此次大陆之行的第一站,不是南京,而是北京。

  6月1日,作为此次大陆之行的最后一站,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登陵拜谒。

  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日在北京举行的会谈取得重要成果,达成广泛共识,用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杨毅的话说,这次会谈对增进国共两党政治互信,促进两岸双方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会面,刚好是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出现缓和大约一年的时间。

  两岸舆论认为,国共两党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一周年之际举行的第二次会谈,将在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其实,吴伯雄是应胡锦涛的邀请,在来南京出席纪念孙中山先生有关活动时到北京访问的,整个行程安排合理而自然。孙中山先生生前曾致力推动国共合作,而在他身后,依然具有维系两岸关系的纽带作用。

  由于是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80周年,中国国民党对此次活动也很重视,6月1日重要人士齐聚南京中山陵。同时,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选定6月2日起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举办“永恒的丰碑——纪念孙中山先生文物文献展”。早在5月21日,国民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了“巍巍中山魂——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纪念特展”,两地交相辉映,为两岸今后的类似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

  从2005年3月的江丙坤谒中山陵开始,此后国民党人来大陆几乎必到中山陵,大陆方面的配合也令台湾同胞满意。一位中山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原本就很多的拜谒活动变得更加频繁,有很多都是两岸人士一同谒陵。

  有学者认为,谒陵活动能增进两岸民众的感情,甚至许多涉及两岸、国共敏感问题的区域都可以从孙中山身上找到解决之道。

  “我第一次到大陆就是去广州参加‘孙中山与亚洲’学术会议,如果没有孙中山作为纽带,我的大陆行可能还会推迟几年。”原国民党干部、现任香港珠海学院教授胡春惠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1990年代的台湾人对大陆缺乏了解,尤其是政界和学界的人士,对大陆充满恐惧,觉得双方没有共同语言,孙中山打开了两岸在历史文化上的突破口。

  而更多的台湾学者到过北京后,会惊讶地发现,每年的“五一”、“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上都会摆放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人们渐渐发现大陆方面对孙中山尊崇并不比台湾少,台湾有许多以孙中山命名的街道、建筑、学校,这种现象在大陆同样存在。

  事实上,从1955年开始,每逢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和忌日整10年,大陆都会举办纪念活动,一般都是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主持,并发表讲话,一直延续至今,第一次发表讲话的就是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就是毛泽东亲自给予孙中山的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不仅纪念的是1840年以来为中国的民主革命牺牲的烈士,当然也包括为反帝反封建奋斗终身的国民党人,因此大陆纪念孙中山也在情理之中。

  台湾国父纪念馆馆长郑乃文认为,即便是在1949年以前国共在大陆斗争的岁月里,两党对孙中山的态度也是趋同的。“两岸分治60年的现状下,两岸还能在孙中山的问题上保持很高的相同度,是很难得的,这也说明在孙中山身上的确有很多属于整个国家的东西。”

  对此,大陆专家也有相同的认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孙中山在两岸多数人中是获得认可的,“孙中山的思想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孙可以成为联接两岸的纽带,成为‘统一’的某种精神象征。”

  上一页

  借历史伟人“关照”现实

  孙中山一生革命40年,从推翻帝制到应对军阀混战,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他个人高尚品质更是让后人尊崇备至。

  “聪明才智越大者应造千万人之福,服千万人之务”。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认为孙中山的服务思想与今天大陆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相通的。

  邵铭煌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创造经济的繁荣和人民幸福才是合格的政党。他表示,台湾长期以来按照三民主义的立国之本发展社会经济,让台湾人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大幅提高,“这些都是两岸逐渐靠近的具体表现。”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亲自指定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其中的《实业计划》篇规划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建设。近些年,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大陆的许多大型建设与孙中山当年的设想不谋而合。

  张海鹏对此的理解是,《实业计划》设计了中国建设的蓝图,包括交通、电力、城市、港口的建设计划,甚至提出了三峡大坝的设想。“但是这些计划在那个时代纯粹是一种理想,无法实现,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也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把它实现了,而且大大超过了孙中山的理想。”

  而在台湾的国民党人更是感到欣慰,邵铭煌觉得大陆的经济建设证明了《建国大纲》和《实业计划》的可行性,这是对孙中山最大的告慰。

  分析人士认为,两岸对于孙中山的共同理解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孙中山思想在大陆和台湾的各自实践也是一种中国传统价值的回归,今天大陆喊出的“和谐”与孙中山的和平、互助主张有着很强的融合性,只要两岸能本着和平、发展的原则,两岸的政治前途也会水到渠成。

  张海鹏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现在两岸的学者对孙中山历史贡献的看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孙中山的“统一”和“发展”的理念没有异议,这对于中国的统一来说是有助益的。

  上一页

  商汉视点:沿中山陵拾级而上

  南京中山陵迎来了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大典,也再度迎来了前往拜谒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吴伯雄2008年、2009年两次前来拜谒,此前还曾作为副主席陪同连战先生到南京,对那片占地8万多平米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吴伯雄应该是很熟悉了。吴伯雄在会见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时说:“国共两党领导人一年见面一次,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无法预言以后国共领袖每次会晤,都将伴随着国民党主席的中山陵之行,然而我们却能从过去几年的两岸互动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山先生在维系民族血脉加强两岸沟通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如连战先生所说,中山先生是两岸“共同尊崇的国族先辈、革命先行者”,诚如斯言。

  然而过去10多年里,台湾在宁愿去拜祭靖国神社也不到中山陵的李登辉,和“意志坚定”到无论如何都不学卢武铉的陈水扁的统治下,别说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这一点都有人敢置疑,就连中山先生也被一些人称为“外国人”。

  相形之下,坊间笑话中的那位台湾电视节目主持人已经算不错的了。某人在报道时任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拜谒中山先生衣冠冢的新闻时,问同事“邱进益为什麽要去拜大陆的国父?”,同事回答说:“他去拜的国父就是孙中山啊!”该主持人一脸迷惘地接着问:“大陆的国父不是叫做‘衣冠’吗?”

  还好,这位“传说中的”主持人尚知道在台湾人们奉中山先生为国父,并没有把他当成“外国人”,只是不知道这位革命先行者在大陆享有同样万民景仰的尊荣罢了。余光中先生曾这样写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60年的对立,不仅仅割断了两岸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更在海峡那边许多民众的心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结。

  所幸的是,尽管今天两岸的现状与中山先生“华夏一统”的理想仍有一段距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不管怎样,这湾海峡如今已经无法再阻挡两岸人民的脚步,每天都有数千名大陆游客前往台湾,更多的台湾同胞则沿着相反方向接踵而来。前面笑话中出现的邱进益先生,更是在73岁高龄时以洋洋洒洒12万字的论文《从国统纲领到汪辜会谈》,在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中心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南大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连战、吴伯雄,前后两任国民党主席都到了大陆,人们自然而然地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时下岛内正在热议的马英九再任国民党主席倘若成真,下一次“马主席”会不会也踏上前往北京的班机舷梯呢?另外一个问题是,身为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会不会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到南京呢?27日,蔡英文宣布“开放民进党公职人员赴大陆”。虽然这个宣布似乎晚了些,但总还不算太晚。国民党副秘书长张荣恭就在次日表示国民党“欢迎民进党跟上脚步”。

  无论台湾的哪个党派或人士,大陆都会欢迎他们来大陆、来南京,沿着中山陵拾级而上。归根结底,中山先生的精神既长存于大陆的高山大河,也永在于台湾的绿地蓝天。(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