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疾控中心主任栗文元详细解释甲流“二代”病例,并强调——
本报6月1日讯(记者 杨帆)近日,国内出现甲型H1N1流感“二代”病例。“二代”病例的出现,让公众有些担心:“甲流”在国内的传播是不是严重了?今日,省疾控中心主任栗文元解释,“二代”病例的出现很正常,并不可怕。公众需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但无需恐慌。疾控部门将加强监测,严防“二代”病例在我省出现。
栗文元解释说,‘二代’病例首先不是毒株变异,病毒的杀伤力也没有增强。而是没有去过疫区的群众,和在去过疫区归国后确诊的输入性病例,有过密切接触后,确诊的病例。又称“本土、继发或续发”病例。
“‘二代’病例的出现很正常。对于甲流的防控,我省乃至国家目前所采取的措施,只是起到延缓疫情的传播速度,防止疫情大规模暴发的作用。对于甲流病毒,人人都是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又非常敏感,因此,不可能做到将传染源百分之百挡在国门之外。”栗文元说。不过,“二代”病例的出现,说明甲流病毒在国内传播的风险加大了。有资料表明,季节性流感的发病率为5%-15%,而甲流这种新病毒的发病率为22%-33%。这个时刻,公众尤其需要进一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境外人员要多一份责任心,如感到不适,及时就诊。对此,疾控部门也会加强对境外人员的严密监测,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的晨检制度,严防“二代”病例在我省出现。
同时,栗文元对近日国内一例甲流“隐性”感染者确诊病例做了解释:“在健康人群中,会存在少数传染病‘隐性’感染者。他们表面上无任何不适症状,但病毒分离结果会显示阳性。‘隐性’感染者同样是传染源,可将病毒传播,只是传染力度较弱。‘隐性’感染者无需特别治疗,几天后会自愈。不过,‘隐性’感染者也一定是接触过传染源才被感染的,只是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所导致。因此,为控制‘隐性’感染者传播,疾控部门会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严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