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气候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8日14:11   cctv《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栏目2009年6月6日播出《面对气候变化》

  编导:仲伟宁

  本片采访人物:

  林而达 中国农科院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解振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刘 毅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

  江村旺扎 西藏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

  杨富强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贾 峰 《世界环境》杂志总编辑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尹智勇 北京鹿鸣山官厅风电场场长

  尼玛扎巴 西藏那曲县科技局代局长

  达南 西藏那曲县香茂乡乡长

  布琼 西藏那曲县古路镇

  普秋

  扎嘎

  费晓静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前WWF全球气候变化项目总监 汉斯福尔默

  【第一部分】

  解说: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区,西藏那曲地区的兹格塔错湖畔,扎嘎一家世代以放牧为生,祖辈生活在这片海拔47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今年春天,扎嘎正计划着把家搬到离湖水稍远的地方,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搬家了。

  记者:扎嘎大嫂,我问你一下,你以前的老房子在哪个位置,给我指一下?

  扎嘎:她以前的房子就是蓝色和白色的这个湖中间的这个地方。

  记者:看上去怎么也得有一两千米,那你在那个房子里住了多少年,住了多长时间?

  扎嘎:她爷爷的时候就住在那个地方。

  解说:两年前,扎嘎把家搬到现在这个地方。以前房子驻扎的位置早已被兹格塔错湖水淹没了,一家三口人就住在这个简陋的帐篷里,她说没想到这么快又要搬家了。而且她根本不敢修固定的房子,因为不知道今后湖水会涨到哪里。

  记者:这是你丈夫,你好你好。你现在在干什么?

  丈夫:现在准备搬家。

  记者:你要往哪搬啊?还要往那边搬是吗?

  丈夫:对,就往那边搬。

  记者:又500米开外了?

  丈夫:对。

  记者:那怎么又搬呢,你刚搬过来两年的时间?

  丈夫:现在湖水已经淹到这个地方了。

  记者:这看不出来啊,这底下能看到水漫过来了。

  丈夫:对。

  记者:这是湿的,还真是,完全是湿的。上面表面是干的,但是底下挖那么一点挖掘完全是湿的。

  江村旺扎:现在湖水已经淹到这个地方来了,现在水在地面上虽然看不到,但是地下已经渗透过来了。

  解说:不断上涨的湖水来自于远处融化的冰川,兹格塔错湖无法外泄,于是开始吞噬周围的草场。现在,有40户牧民都跟扎嘎家一样面临着搬迁的境遇。而扩大到整个那曲地区,有117个湖面已经上涨,占到这里湖泊总数的九成。江村旺扎是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他跑遍了那曲的每一个村镇,对这里的土地和气候了如指掌。

  江村旺扎:这个地方海拔4500米以上,在海拔4500米以上有200多个湖,200多个湖全部都是内陆湖,从咱们内地看来就是海拔几百米、几十米的地方来看,那么就是4500米的高空,有42万平方公里的,有200多个湖泊没有往外流的,这个就叫中华水塔。那么现在中华水塔发生变化了,它的变化主要就是水位在上涨。

  记者:蓝天、远山、翠湖、丰饶的草场,西藏那曲地区淄博塔措几乎囊括了青藏高原所有美的元素,看到这里的宁静、安详,你会认为这种美会一直永恒地存在下去,但是实际上,这里的一切正在一种美丽的外表下悄然发生一种危险的变化。来看一下湖面,气候变化、冰川的消融,让这里的湖面在不断地上升,从1990到现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这里的湖面已经向外整整推进了两千米,淹没了大面积的草场,乃至牧民的住房,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再往这边看,距离湖面500米外就是牧民们拆迁过去的新的住房,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区区500米,其实在警示着我们,气候变化绝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话题,它正在对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步步紧逼。

  解说:这种逼迫是由温室气体带来的地球升温造成的。从1850年以来,全球12个最暖的年份中就包括了过去1 2年中的11个年份;过去50年的变暖趋势几乎是过去100年来的两倍。贾峰,世界环境杂志主编,十几年来致力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

  记者:

  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无论你这个人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但这个问题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全球性的想像。

  贾峰:对,也就是无论说你是一个富人还是一个穷人,你生活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一个男人还是女人,是个白人还是个黑人,那么气候变化对所有人都会有影响,因为我们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定义为是一个国际环境问题。

  解说: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升温效应比其它地区更为显著,西藏成为全球变暖最典型的受害地区。这里的冰川正在逐渐退缩,这正是气候变暖最直接的表现。今年4月,我们实地考察了西藏羊八井附近的一座小冰川。

  记者:沿着念青唐古拉山有很多的冰川,而唐古拉山主峰下的西部平原周围大小冰川却是整个这一带退缩最为严重的冰川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康世昌先生一起来考察一下这里的冰川退缩情况,它的现状到底怎么样。康先生,对我们现在要去的冰川,你们迄今为止有没有相应一些研究资料?

  康世昌:是有的,这个过去30多年,冰川退缩非常强烈,这个区有70年代,冰川面积的分布图,从地形图上可以获得,在2008年对这个冰川进行监测,今天我们再去做一下观测。

  记者:好,麻烦来带路。

  解说:冰川是流动的固体,若将所有冰川的体积换成水量,那么除海水之外,占地球上所有水量的97.8%。一路上,冰川融水顺着石沟汩汩流下,经过四个小时攀爬,我们到达海拔5100米的冰川边缘。

  记者:康老师,按照你们70年前那个图片的话,这个小冰川的位置应该在哪儿?

  康石昌: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5100,70年代是5200米的海拔,现在我们最远处看到就是那个雪以上的最远处那个地方就是70年代的冰川。

  记者:当时我们站在这个位置是可以看到那个冰川的。

  康石昌:是。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那片白的东西不是冰川吗?

  康石昌:不是,冬季的河边,大概5月份全部消失了。

  记者:现在的冰川退到什么地方去了?

  康石昌:现在是2008年9月份,这个地方还有一张图,观察了一次,退缩是2150米,也就退缩了两公里,就是在70年代到2008年,38年退缩两公里多,这个冰川退缩非常激烈。

  解说:据西藏自治区环保局的统计,40年来,中国冰川的面积减少了7%,而且西部大多数冰川正处于强烈退缩状态。实际上,这是全球冰川共同面临的问题,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盖在过去80多年时间里消失了82%;维多利亚滑雪场的四张图片很清楚的表明雪线退缩的情况。

  贾峰:现在大家都承认,环境的挑战是一个最重要的挑战,有时候我们这么定义,说环境,包括气候变化的挑战是人类历史上遇到的挑战之一,但是肯定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最严峻的一个挑战。

  解说:除陆地冰川之外,地球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在南极,这里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费晓静参加“极地领导力项目”,跟随全球70名志愿者远赴南极,考察那里气候变化的情况。

  记者:你认为南极的生态跟你想象的,或者你学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费晓静:就是大体的地貌、地质这些还是比较相似的,但是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就是海面上的浮冰会比我们想象得要多,可能是因为变暖的原因,就是更多的冰川从大陆脱落下来,所以就会造成海面上的浮冰会更多。

  记者:能感觉到它确实受到人类的打扰吗?

  费晓静:能,你会看到,我们在考察过程中经常听到冰川崩裂的声音,也看到冰川哗一下就从主体的冰川上脱落下来,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可能不是我们直接地去破坏,而是我们的行为影响到了南极这个地方。

  解说:“2041”是由英国人罗伯斯发起的民间组织,他选择的人很多都是企业界的精英,或者比较活跃的人群。 2041希望通过组织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去南极实地考察,去推动清洁能源和减缓气候变化,进而影响更多的人。

  费晓静:你去看到一些冰川融化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气候变化的危险,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南极,其实在,即使在中国,离南极几千万米的地方,你也能感觉到,应该很多报道都有说,包括去年中国的雪灾,包括今年春天中国的大旱,其实气候变化正在逐渐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会去感受到这种改变。

  解说:20世纪,中国南北方数次干旱,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大洪水,2008年初冻雨袭击中国南方。灾害一次次袭来,电影《后天》描述的科幻场面已经真实的到来。

  【第二部分】

  解说:这里是厦门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成片的红树林主要生活在以赤道为中心的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形成壮观的海上森林,可以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

  记者:在福建省的九龙江口也有一片红树林保护区,这一片林子有一个传奇的历史,这个地方历史上容易受到风暴潮的地区,为了防止这些海潮,当地的爱国华侨曾经在上个世纪30年代种起了一片红树林,可以说时至今日几十年来,这个村子里面的人们一直在享受红树林带给他们的恩惠,那么红树林为什么能够带给人们这些恩惠,它的奥妙到底在哪儿,刘毅带我们一起看一看。

  解说: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刘毅发起创办了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

  记者:这就是你们一开始说的。

  刘毅:胎生的。

  记者:这就是一个胎了。

  刘毅:这已经是一个小苗了。这个真在这个上面了,这个我们讲说它是一个胎生的苗,你看它已经发芽了,已经有芽在上面,等它成熟的时候,因为重心下面比较重,重力自然掉到土上面,插在上面,很快就会长根,长完根以后,潮水就不容易把它带走。

  解说:红树林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堤岸、防止风暴潮入侵的作用,这一大片林子里还生长着大约2300种生物,是临海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

  刘毅:正是因为红树林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所以也为当地的村民提供了很多经济的海产和讨小海的资源。

  记者:不过看来这些场面真的觉得挺可惜的,岸边这些红树林完全倒了,这一倒肯定不可能再活了。

  刘毅:对,已经死掉了,完全都死掉了。所以这是一个很触目惊心的,你看往那边看,非常非常地明显,这边这个断层有没有看到,土壤的断层,非常地明显,沿岸一整片全都倒掉了。

  6882 4刘毅:水动力改变以后,它这个潮水慢慢地把洪水植物底部的泥掏空了,发现这里出现一个断层,红树植物固浊得泥没有了,它就很容易倒掉了。这个其实从这几年以来,红树林退了好几米,差不多8米左右。

  解说:水漫牧场和红树林死亡还只是一个信号而已,当视角扩展到全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贾峰:气候变化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会使灾害性的天气发生的频率增高,而灾害性的天气,它对农作物的影响是非常的大。

  林而达: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重庆2006年的极端的大旱,那么当地的科学工作者已经分析了这种大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侯变化引起的

  潘家华:一旦有气侯变化,海平面上升,我们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对这些地区的影响是最大的。那么如果气侯变化有这样一些灾害的话,那么将来对中国的经济,一个粮食安全、水安全,应该讲有非常大的灾难。

  解说: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了5倍。这是风暴过后的孟加拉国,暴雨的数次袭击引起这样的探讨,灾害频发的沿海地区是否还有重建的必要?这是非洲中西部的尼日尔,持续干旱无雨的天气让灾民的生活几乎难以为继。而在印度尼西亚,珊瑚礁的白化死亡警告人类,气候变化已经让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潘家华:在这样的背景下,在1988年就有联合国的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一起成立这么一个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这个专门委员会是从学术层面,从科学层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做一个综合的评估,有没有这么一回事,有没有温室效应,如果有温室效应,现在表现的程度怎么样。今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原因何在。

  解说:在灾害频发的表象背后有这样一组让人不安的数字,如果不加遏制,全球平均气温将在未来50年内升高2到 3摄氏度;如果任由温室效应继续恶化,那么由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和洪灾将使2亿人流离失所。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人类推到难以发展的尴尬境地。

  记者:这个气候变化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

  A:按照科学家们的分析呢,他们设定了一种情景,说温升超过两度,物种会消失30%或者更多,海平面上升会有很多国家很多人要移民,要出现气候难民,等等,描绘了一系列的后果。

  解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每隔四五年公布一次报告,对世界上有关气候变化最好的科学、技术和信息进行评估,提供这方面最权威的数据信息。这是过去130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到最近一个世纪地球急剧升温一度左右,IPCC第四次评估显示20世纪后半叶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贾峰:到现在为止IPCC出了三次报告,第三次报告里面说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

  潘家华:几乎是肯定的,人类社会改变了地球这样一种自然系统,使得全球升温,使得有这儿一种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使得气候产生一种变化。我们现在就得认定,相信科学家他们的认知,我们现在所做就是怎样以最小的成本,显示一种社会的共识,应对气候变化。

  解说: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潘家华:签署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原则,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共同的,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这是共同的,但是这个责任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有所区别,采取能力的效果也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

  解说:由于涉及到未来的发展问题,甚至是面临生存的压力,因此国际社会采用谈判的方式来分配日渐稀缺的温室气体大气容量资源。那么,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面临哪些挑战,其中争论的焦点又是什么呢?

  【第三部分】

  解说: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订《京都议定书》,以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但200 1年,布什总统在上任时以“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为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美国的退出使得国际谈判倍感艰难。

  记者:但是任何问题的解决,有的时候要看主要因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恐怕也是主要因素,主因推不动,这个问题怎么往前推进?

  潘家华:那么现在美国的政治家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认识,而且美国现在也认识到,从政治层面,如果美国不采取行动,那么对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采取行动,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采取行动,那么发展中国家,从政治上讲,发展的速度会很快,经济规模会更大,这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且现在美国做这么一点减排,对于美国来讲他是可以做到,但是他可以拿这个要求发展中国家来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所以美国在所有的这么一些国际场合,就非常明确地强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必须要参与减排,如果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和印度不参与减排,美国的减排没有意义。

  解说:在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分歧。许多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没有承担起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他们对目前的气候变暖理应承担主要责任。

  记者:但实际上围绕责任问题,比如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很明显的分歧。

  解振华:现在所出现的气候变暖,出现的气候问题,它是过去200多年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过程当中无约束地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历史责任是非常明确的。

  杨富强:因为他们在工业化和城市的过程中,他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他们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所以他们要有责任,要率先进行减排。而且要对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提高技术的支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也要提供帮助,所以他们是有责任的。

  贾峰: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应该要讲究公平性,所谓的公平性,第一,谁有这能力,第二,谁有这个责任,第三,你还得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很低,应该让它过一个像样子的一种生活。

  解说:虽然目前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但中国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1/8。而且,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其中一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于生产大量向西方国家出口的商品造成的。因此,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到底是应该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国来承担,还是应该由消费国来承担?

  解振华:中国提供了很多产品供给各个发达国家进行消费,实际上这个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在中国,大量的排放排放在发展中国家,排放在中国,所以也就是说呢,我们的排放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为发达国家的消费所排放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转移排放。

  记者:实际上消费者存在要为这些产品,使用这些产品买单的这么一个问题。

  A:如果各国都对碳的排放进行征税收费的话,应该把征收的费或者税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因为我们是为他们排放了大体上1/5的二氧化碳,那应该说呢我们应该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这是公平合理的一种选择。

  解说:相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政治谈判取得进步的步伐显得非常缓慢。甚至有时候达成一个协议都很困难,但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谈判却是取得突破的唯一方式。

  记者:这样下去会有共识吗,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沿着自己的立场走下去,似乎将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相交。

  潘家华: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相交呢,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援助,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提高能力效率,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这样,就是一种双赢,发达国家出钱,出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发展中国家没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它也可以增加排放,但是能源效率提高了,它的人文发展水平是提高了,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一种供应,那么这就是一个交叉。

  解说: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经过各方妥协,“巴厘岛路线图”艰难诞生。在这次会上中国首次正式提出,在发达国家提供相应支持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也应通过政策措施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现在自从中国成了第一大排放国之后,人们更把眼光盯上中国了,尽管你有很多理由,你要排放,比如你是发展中国家,再比如说你用的是大量的煤炭,可是你又必须得改,这个时候中国应该怎么面对这个问题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

  潘家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应该是非常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在做方方面面的努力,那么中国所做的努力,是没有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跟我们比的。

  记者: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潘家华:这么说的依据,一是我们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方面,没有一个国家与我们提高能源效率速度这么快,力度这么大,效果这么好。比如讲我们十一五,在五年时间,能源强度下降20%,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得到

  第二,我们现在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风能、太阳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因为我们现在投资的规模大,发展的速度快,减排的效果好。

  解说:虽然现实令人鼓舞,但距离设想的低碳未来却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那么,中国未来的低碳之路究竟该怎么走?IPCC给出的答案是,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在西藏那曲县的香茂乡,这里的村民仍然在用太阳能解决照明问题,利用太阳能几乎被认为不产生温室气体,这也就成为民间减缓碳排放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

  记者:用太阳能的光复板用了几年了?

  布琼:已经12年了。

  记者:十几年的时间了。

  布琼:就是蓄电池,经常用换一下。还有这上面光复板的硅也要换。

  解说:像布琼家这样一套光伏供电装置大约需要几百到一两千元不等,但由于功率太小,只能用来照明。

  记者:这是太阳能电源电源?外边光复板的电就输到这个地方。

  布琼:这就是蓄电池。

  记者:晚上灯能把这个,差不多能照亮吗?这就是蓄电池。管的就是这个灯。这么大一个房间,这个灯照得亮吗,晚上?

  布琼:看白天太阳光线怎么样,太阳光线好就好,乌云密布的话,那就使用期缩短了。

  解说:而邻村普秋家用的是风光互补的发电技术,房子上的太阳能设备可以提供一部分电力,立在院子中的风力发电机可以满足其他家用电器的需要。这套设备是厂家赞助试点的,不过成本高昂,每套两万元左右,目前并没有普及。

  记者:老乡来,带我们看看你的家,通了电的家,首先看看灯泡,现在24小时照明没有问题。

  普秋:没有问题。

  记者:两路电主要汇到哪个地方去?

  普秋:就是这个地方,这里有一个蓄电池。

  记者:总共多少瓦?

  普秋:300瓦。

  记者:带这个电视没有问题吧?

  普秋:没有问题。

  记者:来,试试。经常可以看什么了?

  普秋:经常可以看电视。

  记者:看DVD什么的。音量能不能调出来。

  普秋:音量可以调。

  记者:还有什么方便的地方?

  普秋:还可以打酥油茶。

  记者:这是酥油茶,谢谢。酥油的味很浓啊。

  解说:乡长告诉我们,西藏大部分地区已经通电或者架起了电线,但是因为冬季水力发电不足,目前香茂乡还没有通电,村民们只能继续使用太阳能光伏板解决照明问题。

  记者:现在这个乡里边这些百姓,包括你们的干部,用电都怎么用电呢,方法是什么?

  达南: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政府所在地,也就是这个地方有80多户,也就是用的光复电的。

  记者:你们乡里面自己有一个光复电站。

  达南:对。有30多户,现在增加到80多户,现在电视不足。

  尼玛扎巴:我们一直想用光伏,就是日照能力非常强,风速也比较强,一直想在这方面继续加强,老百姓大部分都希望电缆线上。

  解说:一方面牧民们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民间减排成本高昂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国的低碳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才能实现成本和效益的双丰收?

  【第四部分】

  解说: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

  贾峰:我倒觉得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是最重要的核心应该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问题,因为它直接的、现实地威胁到我们全人类的未来的能源供应。第二,在这个过渡期里面,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如何让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实现低炭的燃烧,低炭的使用,这两点,它第一解决了我们人类未来的能源,第二点,它肯定是会为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地球升温的速度会起到一个重大的贡献。

  解说: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酝酿一份新能源振兴计划,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风电和光伏的发展规模得到了大幅提高。我们来到位于河北省境内的鹿鸣山官厅风力发电场,京津塘地区每600度电里有一度是这里发出的。

  记者:这样一个机组发电能力有多少?

  尹智勇:如果满负荷的话,一小时能发1500度电。

  记者:满负荷指什么情况?

  尹智勇:满负荷就是说风速能达到11.5米以上,11.5到22米,它的风速。

  记者:这一片有多少个这样的风电机组?

  尹智勇:一共我们灌田风电场1期33台,加上延庆的低风速实验风电厂,现在运行一共有43台。

  记者:整个发电能力呢?

  尹智勇:整个发电能力,总容量是6.45万千瓦,就是每小时能发6.45万度电,在满负荷的情况下。

  贾峰:2008年,中国新增风力发电能力是680万千瓦,也就是说我们2008年一年增加的风力发电的装机能力就超过了我们2010年,也就是说这标明了中国虽然是一个落后的,经济落后,技术落后的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实际上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列。

  解说:2006-2008年,中国开展大规模节能减排工作,成果斐然。共依法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关闭小煤矿1.22万处。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10.08 %。中国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世界在寻找走出金融危机的药方。在低碳技术的拉动下,发展高效、低排放、高收益的低碳经济,成为企业毋庸置疑的战略选择。

  解振华: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说,如果我们不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提高我们的能源的效率,不发展可再生能源,不调整我们的结构,中国也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现在国内在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从整个生产的源头到生产的过程当中,都要节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解说:虽然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正在广泛应用,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本较高也是现实存在的障碍。目前,国家采取补贴的方式鼓励风能发电,《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对新能源的补贴要全民支付和全网分摊。

  记者:眼前的背景,就是金融危机,主要目标就是扩大内需、保证增长,这样一个现实的要求,会不会使得,比如说节能减排这样一个限制会有所放松?

  解振华:我们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过程当中,更注重的在增长的过程当中调整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的能源结构,调整我们的消费结构,为了刺激我们的经济增长,最近这两年,我们增加了四万多亿的投入,这个投入当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大体上有5800多亿是用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调整结构的直接的投入。所以应该说就把应对金融危机和将来的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给它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绿色环保之间总有一股力量在博弈。挖了沟填上,填完再挖的事情并不少见。

  记者:您刚才说了一个力量对比,就是在长期一段时间里,说绿色,说环保的是占一个弱势的地位。如果说地方官,发展经济可能是他的最为核心的工作,GDP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甚至先污染,我再去治理,还意味着它的GDP 在增加,这是一个挺残酷的现实。

  贾峰:对,你刚才说的很对,在一段时间内,唯GDP论是给某些人他升迁相联系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2006年制定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以后,国家制定了很多官员考核的一些新的办法,如果不能够达到这个约定的这些个指标的话,那么相应的官员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一些处分。

  解说:在历次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中,都有非政府组织的身影,他们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是NGO中最活跃的一支队伍,今年3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号召全球在同一时间熄灯一小时,这个活动得到了4000多个城市的的积极响应,全球有10亿人加入其中。

  记者:我们在电视报道当中也看到的,很多城市一些地标建筑都熄灯了,你们有没有信心认为,这个活动并不仅仅是一些地标建筑一些秀,而是真的是深入人心的一个活动?

  杨富强:对,很多人也问我们一些问题,说你关灯并不能节约多少能源,我们也告诉他们,这次关灯我们的目的不是节约能源,只是告诉公众,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就是我们今年在哥本哈根有一个气候谈判,我们需要大家都认识到气候变化是怎么回事,而且引起大家采取积极的,从我身边做起,能够对应对气候变化做一些贡献。

  解说:刘毅仍然带领他的青年团队在保护红树林,他觉得这项工作单靠一个团队的力量根本不够。

  刘毅:我觉得要应该是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像红树林,比如你把研究层面的专家,把NGO的保育工作者,把保护区的保护人员,然后把游客,把普通的市民等等,还有把社区的居民,就是所有的相关利益群体,把他们都考虑进来,让他们共同来参与的话,那么这样的一个保育的议题它才可能真正得到改善和解决。

  贾峰:企业应该要也从一个社会的叫公民社会的角度,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要意识到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减少这种污染物的排放是自己的一个和你的经济的责任相并列的一种责任,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叫环境责任。

  解说:从南极回来之后,费晓静决定把自己的毕业论文内容定位在西藏森林的研究上。地球的未来不应该成为人类追求高度文明的牺牲品。

  费晓静:很多人都觉得,气候变化好远,感觉气候变化可能是一个,比如说政府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在南极看到那些美好的生物,会觉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些事情,去保护不仅仅是南极,还有很多其它美好的地方,这个其实跟不管是政治,跟经济都没有关系,因为你是在地球上生存的一个部分,所以你应该做这样的事情,不是像有些人想得是很大的,只有政治家或者说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真的是从生活中一件小事做起。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