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武隆一场寻求奇迹的艰难营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4日02:44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记者 王金涛 王晓磊 李松

  

重庆武隆一场寻求奇迹的艰难营救

  6月8日,参加抢险的救援人员在依靠人力开辟步行救援通道。

  新华社记者 刘潺摄

  翻越巨大的垮塌体,险过攀爬一座陡峭的山。即使站在其中的一块巨石上俯瞰,也有恐高之感。体积1200万立方米,平均厚度40米,最大的一块巨岩达5000立方米……数据的威力依然抵不过身临其境。

  只要身临其境,就会感到希望渺茫。

  当希望逐渐消失的时候,人们依然为生命的尊严而战

  丈夫、儿子、父亲被压在井下生死未卜,还有哪一种痛苦比这更深重?

  6月5日,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山体垮塌,三联共和铁矿和12户农家几乎瞬间就被汹涌的石浪吞没。抢险指挥部认为,铁矿井下的27名矿工有可能生还,并立即研究制定营救方案。

  当时,不少专家表示,矿井主要位于石灰岩层,而石灰岩具有透水性,井下肯定有水存在,具备维系生命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根据井下巷道的长度,下面的氧气应该可供27人呼吸5天到7天。

  然而,当人们冷静下来时,却对27名矿工的命运充满忧虑。一些因素却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山体垮塌时,红宝村有一位村民并没有被石流击中,而是被垮塌产生的巨大气浪抛向空中而遭受重伤。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一位专家认为,垮塌体就像一个冲力巨大的活塞,将气流以迅雷之势顶入井巷,这27名矿工很可能受到强大气流的冲击而命运难测。另外,1200万立方米的山体顷刻垮塌,产生的能量很可能将矿井挤压变形,甚或造成井巷塌方。

  眼看7天的黄金救援期已经无情地过去,而救援人员依然在“巨石阵”中艰难地寻找矿井。用于通风和提供营养液的钻孔至今未打通,掘进巷道工程还没有开工,救援工程漫长难耐。

  据专家介绍,由于铁矿图纸被埋,施工位置主要依靠矿工和群众的估计和记忆确定,钻孔打通矿井的几率,不足10%!

  希望在一点一点减少,现场指挥部打通矿井的决心依然坚定: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一切困难,打一场攻坚战。经过多方努力,国内唯一的米-26重型直升机从大兴安岭飞行3000公里赶来了,两台瑞典钻机进场了,部分老矿图纸也在涪陵一家冶金公司被发现了……

  无论生死,都要给井下矿工一份生命的尊严!

  “这种艰难条件前所未见”

  站在垮塌体上,仰望鸡尾山峰,垮塌处像被巨斧砍过一般,只剩下齐整的半片山峦。山崖之上,仍不时有岩石滚落。

  6月12日4点40分许,阴雨绵绵。突然,钻孔平台侧上方发生垮塌,有巨石和泥土滚向山谷,山对面的施工人员听到了巨大的响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点30分左右,垮塌再次发生,致使救援现场停工近3小时。记者在鸡尾山半山腰的悬崖上看见,此次滚落的岩石零星分布于谷底,其中最大的1米多长。

  这样的险情,时有发生。来自指挥部的消息称,目前发生垮塌的鸡尾山上已有多处巨大危岩和裂缝,最大的不稳定岩体达100万立方米。“6·5”山体垮塌发生后,铁矿乡群众反映,鸡尾山西侧又出现裂缝险情。经专家实地勘测,山体裂缝宽1.5米,预计不稳定岩体达100万立方米,严重危及山下百胜村40户、132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他们被迫紧急转移。

  恶劣的气候,也为救援蒙上一层阴影。8日凌晨,鸡尾山谷被雨雾笼罩,气温骤降。9日以后,雨越下越大,云雾终日弥漫。米-26直升机飞抵重庆后,因雨雾天气无法作业,竟等了38个小时才于11日上午开始吊运。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艾扬说,米-26直升机从未在鸡尾山谷这样的狭窄空间飞行,此次冒着极大风险执行吊运任务,机翼离绝壁的最近距离不到10米,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连日阴雨,也给本就难行的救援道路雪上加霜。救援车辆一般都从重庆南川区水江镇驶往灾区,但这条路只有10公里的柏油路面,其余均为土石路。尤其是最后7公里,路面狭窄,凹凸不平,只能单向通行,司机稍有不慎就可能连人带车坠入深沟。下起雨来,更是泥泞不堪,许多重车都陷在路上难以自拔。

  垮塌体挡住了山谷,形成堰塞湖。目前湖水最大水深近8米,总库容近8万立方米,对上下游群众形成威胁,并可能向矿井渗水。

  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说:“我参加过全国无数次救援抢险,像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真是前所未见。”

  搜寻生命的生命,就这样令人感动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洗个脚。”

  一位胡子老长、满身灰尘的男子走到田坎边,脱下雨靴,竟然发现两只袜子都是洞。

  他是武隆县公安局政委罗建国,在救援现场负责警卫工作,每天不是睡在车里,就是睡在猪圈旁边。而像他这样住不好、吃不好的人,在救援现场比比皆是。

  在夜晚,记者看到消防和武警战士们爬到农家柴房的屋顶上睡觉,直到指挥官急奔而来,拿着电筒大喊:“都给我下来!那里不安全,你们谁都不准出事!”事实上,能有一辆能睡觉的汽车,已是一种奢侈。

  在垮塌体上,重庆武警四支队一中队战士牟岸、吴强,手握铁锹,持续数小时在乱石堆里搜救。两人满脸灰土,绿色迷彩服被黄泥巴裹满,全身几乎只有口罩是白色。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俩曾和民兵一起,用铁锹、用手刨出了第一具遇难者遗体,又奋力把这位中年男子的遗体抬上山坡。还是这些武警战士,深夜泡在泥浆里,高唱着《咱当兵的人》,搬运着成百上千根管道和数吨重的水泵,向堰塞湖发起冲击。

  这是一场不惜代价、不遗余力的救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矿山救护队员、武警和消防官兵、民兵、交通工人、建筑工人、电力工人、民警等数千名人员奋战在救援现场,还有250多名知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救援方案并指导施工。

  在抢险救援中,铁矿乡许多村民自发参加义务劳动,不少村民用摩托车义务将新闻记者送到垮塌现场,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给指挥部背来蔬菜,让救援人员“吃了热汤热菜更有气力”……

  新华社重庆6月13日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