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CTV《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本周视点 :沦陷的高考
主持人:
每年高考结束,人们都似乎很难平静,因为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搅得你是心神不宁。比如去年,重点在甘肃的天水,那是因为大规模的替考事件,而且是从外地来的。而在之前,还有广东电白,湖南嘉禾等让人印象深刻的高考作弊事件。那么,今年又该把高考舞弊的事件在地图上锁定到哪个点呢?现在看来,吉林松原是其中一个选择。据记者的报道,那儿既有考场上抢试卷,也有老师参与作弊器材的销售,还有家长围攻无线电屏蔽车等行为。而如果据当地有关部门的看法,则就是把抢试卷当成了突发事件,而作弊如果抓得越多,则说明工作做得越实。本次高考,是平稳、圆满和顺利的。一切真是这样么?吉林松原又是唯一的事发地么?高考正在走向何方呢?《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高考的滑落。
短片一 疯狂的作弊
【6月4日新闻】
教育部今天下午发布2009年高考第1号预警,不要购买、使用虚假高考试题、答案、和作弊器材……
解说:
就在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1号预警的当天,吉林松原市警方也破获了一起组织贩卖作弊器材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是两名高三教师。
同期: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公安局
她们是在考前调试设备时被捕,涉及4中、3中、1中,3个接收点,这是电台发射系统,发射器,通过喊话接收,这叫接收器,外型是橡皮,实际是个显示器。
【6月11日
吉林省新闻发布会】
宣布抓试卷调查情况
解说:
6月11日,吉林有关部门所说的这起考场“突发事件”,是指6月8号上午,吉林油田高中高三(2)班考生杨思航,在理科综合考试临近结束时,突然冲到坐在他前面的考生宋朔处抢夺答题卡,以抄写上面的答案,撕抢中,宋朔的答题卡右上角距边缘2至3厘米处被撕出了一个食指大小的洞。事后家长将其情况反映到当地教育部门。
同期:中国青年报记者
他情绪非常激动,他就在那儿说,我们孩子读书那么多年就是为了这两天,考试的时候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非常受影响,简直就是情绪失控了,接下来一场考试基本上也没太考好,而且关键这一科的卷子抢走了以后,没答完,答题卡也被撕坏了,所以他们家孩子基本上崩溃了快,他们两人也快崩溃了,夫妇两人他在那儿基本上很难保持冷静,一直在嚷嚷,一直在嚷嚷,然后他的妻子就在那儿哭。那个家长,他认为那个监考老师不负责任,他认为制止可能是制止了,但是没有及时的把卷子给他孩子让他答题,而且这个孩子是严重违纪了,但是第二科还接着考。
解说:
什么能让一个孩子在考场上公然抢夺他人的答题卡?为什么一个考场严重违纪的考生还可以接着参加考试?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国是最早到吉林采访高考舞弊案的记者之一,几天的采访,在这个严肃高考纪律的横幅下,他听到家长们在公然谈论着如何买器材、买工具、买场子。
同期:考场外录音
选择题是吧。
你是从17题给我发进来的。
我从第一题给你发的。
哎哟,没收着。
同期:考场外录音(家长在讨论)
刚才一个大姐说他儿子寝室那同学耳机四万多,一耳机,被没收了,他爸爸又给弄了一个。今天又戴了一个去了,刚才那个大姐说,四万,好像是保重点。
同期:考场外录音(家长在讨论)
他是这样,说是普通,过本科线一万六,过重点四万,你要啥都没过,你就白买一耳机,你就不用交剩下那钱。不抄没出路。
解说:
一边是高调的“卖仪器、卖答案”挣黑心钱,另一边是松原本地创造出的“地方语”——买场,即花钱买通监考老师,让监考老师放松监管,然后再花钱买通考场里学习比较好的同学,让他提供答案。一边是当地18个部门联手治理,一边是几乎失控的考场秩序。本周,教育部表示,已责成吉林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对报道的内容及群众举报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吉林松原2009年高考的真相,需要给社会一个交代。。
家长:每科都有,哪个屋都有买的。他不敢管,他收了你的钱,他不管。
记者:他买场就是让老师给传是吗。
家长:对,有的老师他收人钱了。
记者:他也没答案啊。
家长:他肯定没有,他可以看别人的,可以盯着点儿。比如这个答案你抄了,他上去就抢。
记者:不能离开位儿。
家长:我就离开位儿,我就去抄,咋的,你让的。
记者:他知法犯法的。
家长:我不离开位儿我抄不着。现在到处都是。孩子一辈子的前途。谁扯那淡啊,抄不抄的。学习好你就等于赚钱,上学不用花钱,你考试的时候,人家还要给你钱找你。
主持人:
说今年吉林松原对高考不重视,这不是事实。在考前一个月,高招办主任李文秀突然被停职。原因是媒体曝光松原保送生涉及多名官员子女,其中包括他自己成绩平平的孩子,前年就被保送中国政法大学。于是,为了三天的高考,松原市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挂帅,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还引进了最先进的无线电检测车,甚至采用了考生指纹系统等等等等,但是这一切加起来,都似乎没起到指望中的作用,漏洞依然存在,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短片二:考场外的怪现象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俊秀:
从(松原)火车站打车去一个宾馆,在出租车上一个司机就主动跟我们说起高考的事情,说明天就是高考了,我们说是啊,那孩子们是不是很紧张,他说这里每年主要是得走门路,主要是一些背后的一些活动,怎么作弊怎么抄,就开始说这个了,我当时就很惊讶。
解说:
为什么去松原,两位中青报的记者本来是去采访调查高考移民的,谁知刚下火车,就感受到了松原有些异常的考前气氛。
中青报记者 张国:
对松原我们之前一无所知,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想去看看高考之前考生们在说什么,然后就大吃一惊,考生们高考前一夜居然在说关于作弊,关于买场,毫不避讳地高谈阔论,我们就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比较严重。
解说:
记者发现,“不过本科不收费”的小广告,就贴在一些学校的广告栏里,和其他地方相比,松原市的一些家长和教师,好像并不太关心考前学生心理调整这样的问题,他们谈论和关注的,另有重点。
中青报记者 张国:
我遇见了一个(松原)扶余三中的老师,他说我也不主张抄,因为我觉得考风影响到学风,你考风不正,学风也不正,社会上也不拿学校,不拿教育,也不拿老师当回事。但是在今年高考,孩子正要上场的时候,我千叮嘱万叮嘱跟他说,你可千万不要太老实,如果大家都在抄的话,你也回头看看呗,大家都在抄的话,你能抄的也就抄吧。(黑落)
解说:
场内的学生为什么可以公然作弊,全无羞耻之心,恐怕我们还是需要从考场之外找找原因。
录音(一):
考生:我让给他传,他不给传,一下让老师看见了,给我俩吓的。
记者:那老师警告他们了吗。
考生:没有,就一个老师管,那个老师在外面站着不出声。我知道了,我妈昨天来给我扔钱了。
录音(二)
考生:我们那儿只有我一个人撇条,还飞出去了,掉地上老师过来了,搁脚底下了。
记者:他假装没看到是吧。他就不管估计。
考生:老师不敢太深管,学生只要你别在现场让老师抓着,给老师添麻烦。
记者:他为什么不敢管,他应该管才对。
考生:他怕出场以后挨揍,知道了吧。
解说:
如果这些考生说的是事实,那么这些监考老师为什么“不敢管太深”?如果他们忠于职守会发生什么?长春市的监考老师在农安县异地监考的经历,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注解。
监考老师甲:
查到接收器的那个,他用的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接收器,他的接收器就是一个手表,考试结束的时候,这个考生特别堂而皇之的,出乎我意料,他唰一下就从兜里拿出一沓子钱,大概最少也有五六百块钱,要多可能也得一千块钱,特别自然的拿出来,说老师,这个给你,你把那个表还我吧。那个学生跟我说,人生有缘,咱们还会见面的,你小心一点。
监考老师乙:
到了寝室之后,大家稍作休息,整理自己的物品的时候,忽然听见外面说打起来了,发现操场上有两个女的,好象是家长,类似于家长,在打一个老师,拽着那个老师的头发,把那个老师摁在地下,我们就很疑问,为什么让家长冲进来,来打监考老师。
解说:
受伤的监考老师至今还躺在医院里,但是令他们震惊的,不是学生和家长的表现,而是当地的主考官。
监考老师丙:
因为当时这个学校的学生,他抄的风气很严重,所以在一个考场里,几乎抄的比例能够达到几乎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有的时候甚至全考场都在抄。我去找主考,主考跟我说,他看了看,进来巡查一遍,问我你抓到的学生在哪里,他作弊的东西是什么,我指了指,他装模作样的在那里翻了一下之后,然后他说没看见,我说在那儿,又给他指了一下确定的位置,他翻出了那个东西,后来他跟我说,说收上来就可以了,不要再进行别的了。
监考老师丁:
主考要求我们考完英语不要封卷,很多老师就疑问了,为什么不能封卷,他说因为还有一科是听力,我们最开始误以为这个听力可能是要放在英语笔答的卷子里一起密封,所以我们没做密封就放在开考务会的一个教室里头,放那儿之后,我们答完听力之后回去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听力有他自己密封的一个答题的密封卷,答题卡他应该是独立的,很多老师就产生疑问,说为什么这么接近40多分钟的时候,不让我们密封这个英语笔试这个答题卷,这是为什么?
解说:
为什么?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面对吉林松原的高考中出现的怪现象,都在问为什么?谁来回答这些为什么?本周,围绕着松原高考乱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公众在等待着调查结果。
主持人:
吉林松原高考事件报道之后,教育部也派出调查组去调查,我们当然希望调查组能够查出真东西,但这儿也要讲一个记者在采访中遭遇的细节。记者通过采访得到线索,向当地有关部门就报告了靠卖作弊设备想挣钱的人,希望配合警方能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而当记者之后当着警察的面,拨打对方留下的电话的时候,售卖作弊设备的人不仅不认账,反而清晰地喊出了记者的姓名和工作的报社。记者立即十分地懵了,是谁让他知道了记者的姓名和单位呢?这里的水,到底有多深呢?当然,水有多深还需要了解。而作弊事件最后到底如何处理和定性,可能也需要时间。那我们就再换个角度,一方面,舞弊事件能让人感觉到高考对很多人的一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今年又有84万的考生在考前的时候放弃了高考。这又在说明什么。是舞弊让人头疼,还是放弃更让人头疼?
短片三 可怕的“沦陷”
(一组揭示这次松原事件特点的标题+音乐)
官员、教师、家长、考生、不法商家共同参与
考场外,“买场”、买设备、买答案;
考场内,传试题、传纸条、收短信……
劳凯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我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感受,就是触目惊心,就是说涉及人的广泛,使用手段的多样性,已经远远胜于我们前几年所揭发出来的作弊案。
(小片花)
2000年湖南嘉禾一中高考舞弊案
广东电白县高考考场BP机联手舞弊案
2005年安徽砀山高考集体手机舞弊案
2008年甘肃天水集体冒名替考案
劳凯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总体来看,我觉得最近几年的作弊有一个逐步地转向,就是由个别的作弊,转向团伙的作弊,由低层次的、传统的作弊手段,转向高科技的各种新的作弊手段,由民间的作弊转向高层的职能部门和公务员的作弊。那么,这样一个转向,使我们真的感到很担忧。
解说:
本周,在吉林松原,我们目睹了一个活脱脱的广东电白高考弊案的升级版!不仅高科技的作弊设备在升级,作弊手段和牵扯其中的角色之多也令人吃惊。
劳凯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风气所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说本来是一件违规、违法的事情,在道德上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但是,逐步的人们对这件事情习以为常了,不以为耻,反而以为荣,我想这里头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说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
一组报纸标题(选四五张)
松原高考舞弊是“正义沦陷”
高考舞弊者为何丝毫没有耻辱感
吉林松原高考舞弊后有利益链条动摇国本
松原高考乱象仅靠“监考”维持正义远不够
松原高考舞弊:基础秩序动摇的严重警示
松原高考乱象中还有什么“尚可庆幸”?
高考舞弊缘何“不敢太深管”?
解说:
本周有评论这样写道,当松原形形色色的家长、考生通过保送、替考、“买仪器”、“买场”等手段来提高考试成绩的时候,疯狂的作弊已经将高考仅存的公平属性糟蹋干净。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变本加厉的过程,当少数人获益之后,多数人也会绑架到作弊的战车之上,而那些坚守者往往成为恶劣风气摧残下的牺牲品。而观察松原事件引发的众多评论,除了作弊事件背后的黑色链条,人们似乎更加担心的是此类事件对于整个国家社会心态的影响。
首都师大附中高二学生 吴梓越
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吧,因为我们都是本着公平竞争的态度去参加这个考试。
首都师大附中高二学生 刘璋玮
高考来说,原来在我心里高考是非常神圣的,基本上所有人都不敢,不敢在高考这个考场里边作弊,因为高考作弊的惩罚是比较严厉的,但听说这个事情过后,还是有人作弊,甚至有人作弊的方法还有点儿太过分了一点,我觉得这个还是心里感到比较震惊。
北京首师大附中副校长 沈杰
本来应该是留给学生一个非常纯净的一个心理,纯净的天空,而现在出了这个事儿,觉得高考不再那么纯净了,也不再那么公平了。
劳凯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我觉得在咱们国家高考制度,它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维护,要保证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平,但是现在像松原县这样一种做法,很多人在里边作弊的话,他就破坏了我们的高考制度他应该有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这就不能不让老百姓怀疑,如果我们的高考制度也被败坏成了这样一个可以通过钱,通过权,通过一些违规的作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话,那么社会的公平从何谈起?所以我想这件事情它的严重性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
隐黑
(周五 新闻发布会 )
松原市市委秘书长
6月10日,中国青年报第6版刊登了题为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警而未觉的文章,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解说:
本周,吉林松原高考舞弊事件曝光之后,从教育部到吉林省的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就立即成立调查小组,而他们调查的目标除了“抢考卷抄袭事件”等问题,更有松原市的整体高考环境。
(音乐+黑场 字幕)
2009年 高考
吉林省多地出现监考秩序不严作弊等现象
广东查处作弊4人违纪11人 两考生替考
山西省高考期间破获两起作弊案件
贵州六盘水市警方破获一起高考作弊案
新疆查获首例高科技通讯设施高考作弊案
……
主持人:
有人说,不管是湖南嘉禾,还是吉林松原,被人关注都是因为有些作弊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是的,太过分了。但接下来又该想到的是,同样是在作弊,但做得聪明、做得漂亮,没那么过分的话,是不是就不会让人知道了呢?是不是湖南嘉禾、吉林松原的事件沸沸扬扬,炒得这儿也知道,那儿也知道,反而像一把掩护伞,然后把很多事情就给遮过去了?一切都在顺利地让有些人,等着录取通知书邮到自己的家里了,是不是也就悄悄地结束了,就像没开始一样。不幸的是,我们面对现实,也许会感觉真的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要说起来,怎么去解决,可以讲很多的大道理,一二三四,但独特的中国高考制度只要存在一天,一考定终身的现实只要存在一天,这样的事就很难绝迹。可是如果社会各界更尽责,监督更有力,媒体与公民的责任更被强化,渠道更畅通,公开透明不被压制,这样的事就会风险越来越大,它也就因此会少一点,收敛一点。魔高一尺,我们能不能永远道高一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