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仪征经济与环保博弈的背后,有一个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是仪征市环保局前任党组书记侯宜中。
因为“环保局前任领导”和“举报者”的双重身份,事件曝光之后,侯宜中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他给自己定性为“环保局的叛徒”。
回顾3年多来的“上访”之路,他说,他一直希望从内部来解决内部问题,但“反映问题并不难,解决问题很难”。
耿直老侯
“我就是环保局的叛徒,哪有环保内部的出来举报环保问题?”
初见侯宜中,是在端午节前一天,他正在南京的女儿家“躲风”。
此时,新华社的报道《仪征:为何对污染企业“无能为力”?》刚刚刊发不久。侯宜中,一度深陷舆论漩涡。
侯宜中今年59岁,皮肤略黑,两侧鬓角已然花白,但说话时声音洪亮,未见老态。
说到兴起时,他习惯挥舞手臂,打起手势,或用扬州土话发发牢骚,以泄愤懑。
“躲风”过程中的侯宜中,说话时用词谨慎,于严肃的表情中常常流露出无奈。他说,他从来没想做英雄,现在也不是英雄。他只想按照党的程序,在内部反映内部的问题。但没想到,突然间被媒体推到了前台。
侯宜中在仪征出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1970年,20岁的侯宜中参军入伍,足迹遍布湖北和河南。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军人一样,军队给他留下的烙印就是耿直、倔强和强烈公心。
侯宜中出身于干部世家,爷爷是抗日时的军队干部,后来曾在仪征担任过副县长。其父也一直在仪征工作。家庭的教育,让侯宜中继承了红色年代的传统。
1975年,侯宜中复员后在工厂工作10年,1985年进入政府工作。
他反对特权,憎恨腐败,原则问题上“顽固不化,绝不退让”。也因为这个脾气,他得罪过不少同僚。
2003年,侯宜中调任人大财经委主任,这是一个对老干部而言,比较优越的位置。然而,在人大工作的侯宜中,仍然秉承他“大声说话”的习惯。他曾反对仪征市委提出的“发展农药化工”,并且要求质询环保局长。
“好几件事,可能我话说多了,就把我踢到环保局了。”侯宜中并不讳言他的恼火。
不过,他说,调到环保局后,他查阅环保资料更为便利。扬州化学工业园存在的种种环保问题,进入他的视野。
3年19次举报
废气困扰、疾病担忧、生态破坏,一系列问题成为仪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的焦点。
自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后,当地居民开始通过不同渠道向主管部门反映问题。
2005年,侯宜中从仪征市人大常委会调任仪征市环保局,担任党组书记一职。迎接他的,是市民们的一片骂声。
“老百姓都在骂,说环保局在干什么,说我们失职”,在调任之前,侯宜中就关注过环境污染问题。在环保局工作期间,他了解了更多关于扬州化工园的情况。
侯宜中发现,部分企业在未通过环保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自行建设项目,导致污染隐患。他开始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执法力度。
2005年8月至2009年2月,仪征环保局共对扬州化工园开出19张罚单,其中5张是因企业未批先建,4张是因超标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4张是因超标排放污水。
2009年5月,饱受质疑的优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从未因污染问题而被处罚过”,事实上,2008年,该企业就因排放有毒物质和污水超标排放而被两度处罚。
此外,侯宜中发现,2006年,扬州化学工业园区批建时,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园区面积为250公顷(2.5平方公里),而在扬州化工园现有规划图上,规划并开发的面积为6000公顷(59.97平方公里),仅工业用地,已达到近30平方公里,扩张近12倍。
在屡次对化工园内的企业进行处罚后,2006年,侯宜中开始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他逐级向扬州市环保局、扬州市建设局、江苏省环境厅反映问题。
2006年至今3年多来,侯宜中向各级领导反映仪征的环保问题已累计19次,收集各类材料20余万字。
回顾3年的“上访”历程,侯宜中总结,“反映问题不困难,解决问题太困难”。他一直认为,党内部反映问题的渠道是畅通的。
曾有人劝侯宜中直接给中央写信,但被他拒绝了。他坚持要逐级反映,“一级级按照程序来”。
看不见的“敌人”
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超出侯宜中事先预料。
2006年,江苏省环境厅曾派出小组专门调查此事。侯宜中至今记得当时见面的场景。工作人员拉着他的手,对他的“监督”表示感谢和支持。
“当时负责调查的副厅长和我见面,说一定责成扬州市环保部门解决问题。”侯宜中说,他一度认为,事件将在2006年画上句号。
然而,调查组走后,事件便无下文。2007年,侯宜中退居二线,但职位的变化并未影响他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他说,并无人阻挠他反映问题,他的敌人都是“隐形”的。
在扬州化工园污染问题难以解决的背后,隐藏着两重深层原因。
一为体制原因,侯宜中说,扬州化工园行政上归扬州市管理,仪征环保局作为下级单位仅有项目初审权,而并无决定权,管理起来诸多掣肘。
另外,他透露,扬州化工园主管环境的管委会副主任吴汛,其丈夫正是优士的领导,“按理说是应该回避,本来是猫抓老鼠,现在猫和老鼠一家人,怎么管”?
除却体制上的障碍,另外一重原因是经济原因。据了解,扬州化工园是扬州市的支柱企业。仅优士一家,2008年即上缴税收2亿元。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仪征官员称,如果因治理污染而关停企业,无疑会对经济造成影响,“无论是扬州还是仪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侯宜中对当年引进化工企业的举措不满。恼火时,他偏激地称那些盲目引进化工企业的领导是仪征的“千秋罪人”。
其实他清楚,他的对手并不是个别领导,而是整个只注重经济而忽略环保的政府部门。
“盟军”与“孤军”
在重重阻力下,侯宜中继续向上反映仪征的环保问题。
2009年2月,侯宜中等203名仪征退休干部职工,联名向国家环境保护部致信,说明仪征的污染现状。
他说,他并不孤单,众多退休老干部都对他的举动表示支持。在联名名单上,除环保局的前任领导外,还有仪征医疗、工商等主要部门的退休领导。
这些敢于直言的退休干部成为侯宜中坚定的“盟军”。
联名信很快得到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的批示。
随后,《中国环境报》的记者前往仪征采访,并于4月8日,在该报头版发表文章,刊登相关部门对侯宜中等人提出问题的答复。
今年5月,新华社记者前往仪征采访,并作报道,仪征问题开始为国人所关注。仪征的环境问题,日渐明朗。
然而,“盟军”的领军人物侯宜中,在家里却近似于孤家寡人。
他的儿子儿媳均在仪征当地上班。与退休干部不同,他们和许多仪征在职官员一样,不愿提及环保问题,担心受到牵连,影响前途甚至丢掉饭碗。
侯宜中的老伴也不支持他的“连年上访”,除了在被废气熏得受不了时,“废气一来,我就理解他了,他在做件好事”。
侯宜中的老伴说,现在“环保问题”已经成了侯宜中的心病。
这些年来,她看着侯宜中忙碌于此事,总是心疼又担心。“希望这次能有个结果,老侯心病去了,我们也不用担心了,皆大欢喜”。
她和老侯一样,希望事情尽快画上句号,“会有结果的,对吧?”采访中,侯宜中的老伴反反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
心病痊愈
带着“心病”的侯宜中,习惯板着脸,即便在女儿家“躲风”兼过端午节时,也难露笑脸。
说到兴起,侯宜中抽出一根烟,刚递到嘴边,便被女儿“呵斥”。他略显尴尬,举手投降,赔着笑脸。直到此时,他才有点像一个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
平素,他依旧黑着脸,话里话外都是污染的事情。那些污染数据,他倒背如流。反映问题这几年的种种记忆,仿佛已写到他的皱纹里。
黑脸老侯终于笑了。端午节假期第一天,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监察稽查处处长阎景军、华东环境监测中心处长徐亦钢,在仪征当地调查后,专程拜访侯宜中,并了解情况。
6月初,侯宜中从记者处得知,优士将作搬迁计划。这让他很开心。
作为环境保护一方代表,侯宜中表示,他也不希望化工厂关停,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不扰民、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能分开”。
随着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侯宜中“心病”开始痊愈。
然而,他也多了新的担心。
此前,《中国环境报》报道中写了他的全名和身份,新华社记者因此找上门来。侯宜中后悔,他应该嘱咐记者用个化名。他说,用这种方式来反映问题,与他通过内部的初衷不符。
随着报道不断转载,侯宜中名气越来越大,各路记者纷纷联络采访。
侯宜中直言,“见到记者我是既开心又担心”,他开心的是更多媒体的介入,有助于督促问题更快解决。担心的是,随着他不断曝光,会给他和家人招来打击报复。
东方卫视一名女记者要来仪征采访,联系侯宜中时,侯宜中在电话里嘱咐她“带个会打架的同伴,要会少林功夫”。他在用玩笑掩饰着自己的紧张。
侯宜中坦言,事发后至今,并无人威胁过他,也无人利诱过他,但他还是为人身安全担心。
除了人身安全,侯宜中没有别的担心。他说他政治没错误,经济没问题,别人挑不出毛病。“我敢大声说话,因为老子屁股是干净的”。
这句话,已成为了这段时间他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