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SMG深度105专题 > 正文
【演播室1】非常道,非常人物,非常观点。海珠桥是广州市一座普通的大桥,不过在2009年上半年,这座横跨珠江的大桥却接连发生十多起“跳桥事件”,大多数跳桥者其实并不是真想跳下去,而是希望引起公众关注,解决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被人称为“跳桥秀”。最近,一名六旬老人因不满“跳桥秀”导致围观和拥堵,竟然将一名“跳桥者 ”推下摔伤,这更是将“跳桥秀”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天的《非常道》,我们要请出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李楯教授,为您探求“跳桥秀”的深层原因。
(实况VTR海珠桥跳桥画面一组)
【同期】
开始大家对这些要跳桥的人同情,后来大家觉得这些事情出得太多了,这些都可以理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可烦燥到把另一个人推下去,不顾这个人的生命是不能接受的。你要看到,这么多人出一种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社会的根源。
(人物介绍:李楯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字幕:“跳桥秀”的拷问】
【字幕+实况:
5月21日7点20分,包工头陈富超爬上海珠桥,讨要450万元被欠工程款
造成大桥交通拥堵
5小时后,年逾六旬的赖健生越过警戒线,将陈富超推下海珠桥
导致陈富超手肘和腰椎骨折】
【小标题:推人下桥是犯罪】
【同期】这个事情和前面几起跳桥事情不一样之处在于,这个到桥上的人最后不是跳下来的,而是被另外的一位老先生推下来的。这位老先生,据说呢是见义勇为,认为他(陈富超)影响了公共秩序,阻碍交通,所以用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造成这个人摔伤了。我觉得不管是当时在场处理这个事情的警察,还是政府部门的人、围观的人和这个跳桥的人,都不会想到会出现这么一件极端的事件。
(实况VTR当时的画面及有关市民态度的采访)
【同期】我对这位老先生的做法持否定。作为我来说,我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是一个成年人,而且他的年龄比较大,他应该知道推下去后果怎么样。现在可能说是伤了些,如果有更严重的后果呢?他讲他是为了大家,是为了不阻碍交通,甚至有人认为是见义勇为。我们这个社会怎么衡量这种事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不管是什么人,不管这个人为什么上去。我说得绝对点,哪怕这个人无理取闹上去,当涉及他的生命的时候,我们也只有把他救下来,甚至通过警察用强制的方式,而不能把他推下去。这个说是一种犯罪行为一点不为过,这是不能接受的。这个事情如果还有人对它持支持的态度,那可以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在一种观念上出了大问题,已经是一种过于的冷漠和无视人的生命。
(实况:跳桥者跳桥及在医院的相关画面
同期:跳桥者称自己不想死)
【小标题:极端的行为巨大的成本】
【同期】(双框:跳桥者拉横幅等)
我觉得这本身不是一个好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些人也没有考虑到这个办法会给别人带来很多时间上、金钱上的损失,带来很多不便,他也缺乏为别人考虑。现在是非常极端的,他们通过一种,可能在他们自己认为也是一种智慧的办法,要使自己的事情问题化,成为一个政府部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只能说他选择的这种方式不是很恰当。每一次在海珠桥出现事情,交通、消防、公安,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我们要辅垫子,这样要扰乱交通。他在那么高,要有消防车来才够得着他,我们要出动很多警力,我们要赶快把人找来呀,他要离婚,要把配偶找来呀。我们有各种问题,都要在这极端的非常规的方式下进行,它的成本多大。
(VTR:跳桥画面+媒体报道画面)
【字幕:同情不能替代处罚】
【同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爬得上去的,包括他的胆量,他所承受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他的焦虑,他的痛苦,他的能力。他要考虑到下一步后果,最起码就是说被抓起来,拘留治安管理处罚多少天吧,多少天之后问题能解决吗?不见得。所以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我不希望人们选择这种方式解决,但是只靠这些人不选择是不现实的,有些处罚是必须的。因为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由于他的行为造成交通堵塞,那我们要考虑哪些行为造成了交通堵塞,比如说由于他的行为要铺一个垫子,怕摔伤了,造成交通堵塞,那应该他承担。
(VTR:有关借钱收条及跳桥者同期)
【字幕:“跳桥秀”凸显制度不完善】
【同期】但为什么他会选择这个方式?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有诸多的问题,没有制度化的方式得以解决。有人提出了( 通过)信访制度,实际上信访制度解决问题是有限的,如果那么多人都走上访的路,问题解决很好,何苦要跳桥呢?比如说人家借他钱,根本的是信用制度,上访能解决吗?解决信用问题吗?想解决也解决不了。人们的诉讼成本是非常高的,老百姓告状难,告状完了执行更难,为什么?是法院不尽力吗?不是。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信用制度,法院判了,该你赔他钱,最后一查没有钱。那么没有钱,你为什么要和他交易呢?因为我事先没有办法查到他的信用。我们这个社会在转型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在制度缺少的时候就会这样做。0403由于我们制度建设上投入成本不够,我们才在具体的每一件事情上投入了过多的成本。
(VTR:海珠桥画面)
【字幕:造桥可以更为人性化】
【同期】这个桥有一定的标识性,制造事端的标识性。我们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比如不容易上去,比如颜色设计改变一下,让它给人另一种感觉,不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跳下去。比如这个地方,大家看着是一个非常轻松的地方、高兴的地方。我们知道国外有很多自杀多的地方,我们就把这个地方改设计。但我觉得这些在中国,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在中国,我们拿生命当事,应该有很好的制度安排使问题能解决,使人与人、欠债的讨债的,可以相互友善的相处,我觉得这才是关键。
【演播室2】发生在广州海珠桥的“跳楼秀”,引发了诸多的思考。《中国新闻周刊》刊登文章认为,尽管绝大多数的他们确实是在作秀,但在大桥和高楼之上的他们,在现实中,觉得没有充分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权益,他们是无可选择的弱者。
【真正制造社会成本的不是这些“跳桥”的农民工。】
尽管这种“跳楼秀”让社会支付了较高成本,但真正制造这些成本的却不是这些农民工。事实上“跳楼秀”是在提示这个社会,那些所谓正常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出现了问题。
好,接下来请关注《说旧闻》。
编导 谷小悦 摄像 査家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