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可心 实习生 文倩/文 丁开/图
防控甲流是场综合战役,而市疾控中心就像是这场战役中的一个“枢纽站”,所有有关甲流的信息都需要经过这个“枢纽站”才得以顺利的交换、准确的筛选和及时的判断。信息在“枢纽站”流转、传送得越快,甲流可能造成的危险就越小。投入这场战役的人员被分编成10个战斗小组:综合协调组、流调组、随访组、隔离观察组、疫情管理报告组、实验室检测组、消杀组、热线电话咨询组、医务人员培训组和健康教育风险沟通组。
市疾控中心程锦泉主任说起他的“兵”透着由衷的骄傲,“这支队伍专业素质和工作作风都特别过硬,经得起任何考验。”甲流的警报拉响以来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难得有一个休息日,但他们心里却无比欣慰——因为他们坚守岗位换来的是深圳市民的健康安全。
在这个“枢纽站”,最繁重的工作就是由传染病防制科为主力承担的协查、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工作人员必须像侦探一样,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密切接触者;又必须像一个应急中心,处理意想不到的紧急事件、协调众多相关的部门;还必须做好详实的调查,在成千上万的电话中耐心地追访可能的(疑似)患者。
采访中,中心副主任马汉武几次红了眼圈,这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带领甲流防控队伍连轴转,无论面对多么紧急的情况都镇定自若、毫不含糊,但手下的人让他既感动又心疼, “他们太辛苦了!”很多时候,有关疑似患者的紧急电话都是在深夜响起,传染病防制科的又一次紧急追查战往往就在深夜开始打响。
协查:
在最短时间完成追查
谢旭是传染病防治科的主任,他和副主任梅树江两人轮流值守24小时疫情应急电话。传染病防治科协查组的工作就是由他们和其他两位工作人员一起负责,发现患者后所有的协查工作都需要谢旭和同事来处理,而这些工作往往十分紧迫,又需要做大量的协调联系工作。
追查“密切接触者”的工作要求争分夺秒,时间拖得越久,危险就会越大,这往往需要谢旭和同事们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6月3日晚,谢旭接到广东疾控中心的电话,要求深圳追踪一名曾经搭乘过甲流患者的司机。谢旭与福田疾控工作人员迅速展开行动,根据线索,他们发现这名司机刚刚离开皇岗口岸,正载乘客去广州的高速公路上。与司机取得联系后,满载乘客的大巴立即被截停。接下来疾控人员必须将司机隔离,同时对车进行消毒,但大巴公司称,司机可以重新调配,但没有多余的车可供调配。此时已是深夜12时多,还有一整车人在高速公路的车上焦急地等待,怎么办?
谢旭和同事迅速作出决定,更换司机,同时派人对车进行消毒。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随后将大巴车停在某空旷的停车场,对焦急万分的乘客进行耐心的解释,引导乘客下车等待,然后对大巴车进行严格消毒。由于该司机有可能已被传染,在没有确定之前,必须行事周密,以防万一,疾控人员又挨个登记了乘客的详细信息,以便后续追踪随访。
在凌晨2时多,福田疾控人员冒着大雨完成了大巴车的消毒,司机也及时被送到医院隔离,在新司机赶到后,乘客们终于又启程了……一次紧急的追查在最短的时间得以顺利完成。
很多时候,协查组的工作还必须与多个单位部门沟通联系,确保所有的工作信息得到及时传递,相关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5月初,上海疾控中心发来传真,通报发现6名与香港首例甲流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深圳人,谢旭和各区的同事当晚就展开追查,根据名单中提供的电话摸清,6名深圳人中,有3名就在深圳,另有3人分别在杭州、茂名和上海。谢旭和同事随即又联系三地疾控中心,由当地疾控中心接力进行追查。
在深圳的3名密切接触者中,既有公司员工,也有普通市民,谢旭和同事迅速联系公司负责人,对相关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找到这3名密切接触者后,谢旭和同事又联系120,派专车前去接上3名密切接触者,送往度假村集中隔离观察。当所有的工作结束后,已经是半夜1时多了。
像这样的工作,对谢旭和同事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谢旭几乎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患者确诊的电话往往在深夜响起,一场新的追查就在半夜紧急开始……
调查:
“面对面”
了解患者情况
在防控甲流战斗中,传染病防治科流调组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疑似)患者一旦被发现,将立刻被送到医院隔离医治,随后要展开的就是迅速调查出病人发病前10天的相关情况,这需要流调组的工作人员像“侦探”一般,从患者零散回忆、只言片语中挖掘有用的讯息——病人的行程、同行者以及密切接触者……只有迅速准确地弄清这些情况,这一个病例的传播链才能被及时切断,防止扩散,甲流才能得到有效防控。
副主任医师张小岚是流调组经验最丰富的“侦探”。在深圳发现甲流病人后,今年6月即将退休的她就带领3位工作人员留守定点收治医院,对一批批(疑似)患者进行调查。每次调查,他们都要花10多分钟穿上全套的防护服,走进患者房间,面对面地进行询问,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调查中,最大的困难还不是辛苦与危险,而是如何消解被调查者的抵触情绪、怎样从被调查者零星的回忆中找到“蛛丝马迹”。
被调查者几乎都有抵触情绪——“我不就是感冒吗,凭什么就把我送到医院?”“我什么也记不清了!”……面对这些疑似患者的抵触,张小岚和工作人员一直用耐心解释,用关怀慰藉。
5月27日晚,患上甲流的美国籍兄妹被送进医院。两兄妹于5月19日入境,这期间他们到过哪些地方?密切接触过哪些人?什么时候开始发的病?……这些问题都急需马上了解。但一向活泼的妹妹入院后却颇为激动,认为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对疾控人员采取的措施十分抗拒。
兄妹都是从小在美国长大,住进东湖医院后还依然认为身在香港,张小岚用英语跟他们耐心交流,告诉他们隔离治疗的原因、将会采取的措施,打消他们的疑虑;得知兄妹的行李已经被托运到东莞,身边没有换洗的衣物,张小岚和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协调专人找到他们的行李并送到了医院;知道妹妹十分好动,有每天运动的习惯,张小岚和医院商议后,给她开辟了走廊空间,让她可以在走廊活动身体……终于,在张小岚和其他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和照顾下,妹妹终于平静下来,配合调查工作,张小岚和工作人员也及时掌握了需要的流调信息。
除了耐心,流调工作还需要仔细。很多患者对自己的发病前10天的经历记得不是很清晰,调查人员只能像“侦探”一般,拿着放大镜,从蛛丝马迹中寻找有关讯息。
随访:
每天访问
近两千入境者
防控甲流工作中,“防”是重中之重。甲流发生后,我市检验检疫部门加强监测,发烧入境者会被专车送往医院检查,但还有大量入境者需要监控。他们有的来自甲流高发国家,有的只是身体轻微不适……对于这些入境者,监测工作不能放松,一旦发现入境者发病,需第一时间进行防控。因此,我市10多个口岸的检验检疫部门每天都会给传染病防治科发来这些入境者的信息,传染病防治科的随访组会对这些入境者进行及时的跟踪排查,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
与流调组在第一线跟患者“亲密接触”相比,随访组的工作更多的是“潜伏”在幕后,默默地进行琐碎繁复的工作。从5月11日开始,检验检疫部门发到随访组的入境者邮件多达500多封,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千入境者需要进行随访,工作人员几乎每天晚上10时以前都回不了家。
小许最早负责随访组的工作,也是随访组的主力,每天6时多就起床,风风火火赶到疾控中心,开始与同事处理检验检疫部门发来的入境者邮件。像这样的邮件每天都有二三十封,需要随访的入境者多达2000多人!小许和同事每天都会通过邮件提供的电话,打给入境者,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身体有没有什么不适?有没有发烧咳嗽?”一旦发现有状况的入境者,小许和同事立刻通知当地防疫部门,派专车接往医院检查,而这样的电话最多的时候小许一天打了200多个!
虽然琐碎,但小许和同事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每个电话都详细耐心询问,随访量巨大,但他们不错过一个电话号码。小许和同事们的工作卓有成效,第八例甲流患者正是通过随访组工作人员发现的。从美国回来的19岁中国籍患者6月1日20时抵达深圳回到家中,入境时一切正常。随访组接到入境信息后,马上与他取得联系,询问其健康状况,告知其自行居家观察并保持联系。6月3日晚,该患者主动打电话给随访组工作人员,申报其当天出现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随访组随即联系急救中心120救护车,将患者送达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在防控甲流的战斗中,小许往往是深夜才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到家,在别人都休息时,又继续挑灯夜战,收集汇总第二天的随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