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闾丘露薇:一个理性的传播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7日11:29  《环球》杂志

  闾丘露薇

  邓玉娇案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很大程度在于网络的传播。

  事件从发生,到侦查进行,当中出现了不少曲折和情绪化的情结,人们急切地等待着有关案情的所有消息,因此除了 主流媒体的报道,还有更多来自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等透过新媒介由个人发布的消息。这些消息综合在一起,让事件变得越 来越复杂。

  当中有一个来自网络的消息,声称,据凤凰卫视前线记者报道,两名律师遭到了当地不明身份人士的袭击。这条消息 ,在各大网站的论坛,还有手机短信疯传,网友的留言当然是义愤填膺地指责当地政府的无法无天。但是只要仔细看看这条消 息的原文,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一条假消息,因为如果是凤凰卫视发布的消息,应该能在凤凰网新闻页面上找到连接, 而不是在凤凰网的论坛,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用网络ID发布消息的地方。

  问题在于,一些同行也对这个一看就很不专业的假消息信以为真,于是不少同行之间也在相互私下传递这样的消息。 其实对于记者来说,当看到一条透过网络或者手机短信所得到的消息,第一时间要做的事情是进行确认,确认来源,或者直接 和当事人联系,还好,还是有很多同行很专业地去查证了。

  邓玉娇事件当中,除了官方的通告内容,人们对于事件的了解,更多地是透过在当地采访的记者的第一手报道。在这 些报道里,出现了一篇引发争议的文章,那就是《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很多同情支持邓玉娇的读者认为,文 章美化了“罪有应得”的邓贵大,因为邓贵大的妻子说“他是一个纯朴的人”,而文章中的邓玉娇,则显得在这个小镇上非常 的特立独行,负面一点的用词,就是“招摇”。

  仔细看这篇报道,问题在于记者使用的一些形容词,这些形容词虽然显示了文字的优美,但是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也 是最忌讳的地方,虽然描述性的报道是现代媒体最常用的写法,但是在新闻学院的训练中,如何杜绝形容词,只用白描来展现 事实,是最基本的训练。这就是中文和英文的不同,同样的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不同的中文用词,就会有了正面和负面的印 象,也会有轻重不同的感觉,比如当地政府通告中引发争议的“推倒在沙发上”和之后的“推坐在沙发上”。

  因为中文文字的特殊性,加上每一个人,总是会带着自己的个人情感、价值观甚至是先入为主的感觉来对同样一个词 做出不同的判断,这就要求不管是媒体,还是政府,都需要在文字表达上非常的精准,而这样的精准,需要的是专业精神,对 事实负责的态度,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实事求是。

  也因为中文文字的复杂,作为受众,要养成一个这样的习惯,不要等待别人告诉你真相到底是什么,因为别人告诉你 的,很多时候只是部分的事实。一个同样负责任的读者,需要做的,是根据获取的不同的信息,判断哪些是准确的,哪些只是 谣言,哪些是经不起推敲,需要寻找更多事实和真相。

  只是,很可惜,在邓玉娇案件上,不少人对于事实本身已经没有了兴趣,他们更加热衷的是情绪的表达,好恶的表达 。

  媒体的报道,公众的舆论,可以保障弱势一方在侦查、审理的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是媒体和舆论最终不能 够替代司法,而司法,讲求的是证据。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