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联播》年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8日16:15  南方周末

  《新闻联播》年谱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鞠靖

  ●1958年9月2日,《新闻联播》的前身、北京电视台《电视新闻》开播。

  ●1958年12月,国家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强调电视新闻要有“强烈的鼓动性”。而《电视新闻》创办之初的定位是“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通过电视新闻片突破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对我国的新闻封锁,反击他们对我国的诬蔑和诽谤”。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1978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新闻联播”名称,第一代播音员是李娟、赵忠祥。1978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9年,国内新闻中开始出现了音画兼备的批评性报道。

  ●1979年底,《新闻联播》首次出现播音员图像。

  ●1980年代初期,电视台还不被重视。胡耀邦到哪个省去,都不愿意让《新闻联播》的人跟着报道,因为觉得可能不太重要。

  ●1980年4月,《国际新闻》并入《新闻联播》;7月7日起,节目后面开始播送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1981年4月召开的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出台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台提供新闻,并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随着《新闻联播》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地方台上报《新闻联播》节目的条数、内容等甚至成了各级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和电视台的共同重视,反过来又抬升了《新闻联播》的社会地位。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明确指示,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时提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时,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新闻联播》权威严肃、及时迅捷的形象和上情下达的角色开始确立。

  ●但是,这些为《新闻联播》带来辉煌的制度设计,正成为《新闻联播》变革的羁绊。“《新闻联播》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审出来的”,在某些特殊的新闻上,甚至会出现多个中央部委领导共同审稿的情况,1985年以来,一直有“总局一把手审联播”的惯例。

  ●1983年开始,卢静、罗京、张宏民、李瑞英等进入《新闻联播》。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29日,当时的台长杨伟光亲自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这一消息,打破了该栏目多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惯例。原有的排列原则“事实上来源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后形成的党报编排模式,相当于一张党报的版面安排”。

  ●1979年美籍华人赵浩生批评我国电视新闻中没有同期声的现象,为此,胡乔木明确指示中央台,要下决心解决同期声问题。但问题的真正解决是在1987年。为了抵制“精神污染”,全国人大六届五次会议期间,中宣部要求中央电视台拿出具体措施,“澄清国内外各种混乱思想”。《新闻联播》借此时机,播出了记者现场提问的同期声节目。

  ●1987年,《新闻联播》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

  ●1978年至1989年,是《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即使是大学生也眼巴巴地等着看《新闻联播》,把它作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哪有那么多人对《新闻联播》有意见?”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期间对电视新闻提出过尖锐的批评:“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从录播改为直播。但直播方式和即时播报的普遍采用,已经开始冲击《新闻联播》的首发特权。

  ●2006年6月,李梓萌、康辉加入《新闻联播》。

  ●2007年12月,海霞、郭志坚亮相《新闻联播》。

  (本文部分引用了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的内容,谨此致谢)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