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医生私收50元检查费十多天后拿出收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01:31  新文化报

  到医院看病,谁都知道要把钱交到收款处,可是,长春市心理医院的一名医生直接向患者收取检查费,而且当时没有收据,这样做合理吗?

  让人奇怪的举动

  关上门后收“检查费”

  “50元钱不多,可是如果不弄清楚,下次说不定还有别人的‘检查费’落入私人腰包。”88岁的张大爷拄着拐杖,挪进医院大门讨说法。

  老人家住长春市南关区,和37岁的智障外孙王阳相依为命。最近社区通知,要给王阳换残疾证,按照规定,需要到长春市心理医院做相应的智力残疾检测。

  6月4日那天,祖孙俩换乘两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了长春市心理医院。

  “我先去收款处交了48元,工作人员给我一张发票(编号09002322556),我们拿着这个做了IQ检测。”张大爷昨天回忆说,“接着我又进了另一间诊室,孔大夫接待了我们。他先在一张废纸上写下‘80’,指给我看,之后让我把门关上,又在纸上写上‘50’。我问这是什么钱,孔大夫说是检查费,我就把钱交给他了,可他没有给我出具任何发票和收据。”

  让人心酸的祖孙

  50元钱够吃好几天饭

  也许孔大夫不知道,张大爷祖孙俩全靠低保生活,对他们来说,50元钱意味着几天的饭钱。

  张大爷家5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书籍、钟表和杂物,厨房案板上放着半捆葱,那是两个人的晚餐。“以前我可以拎3斤菜上楼,现在什么也不拎还觉得费劲。”上台阶时,张大爷的左手死死抓着铁栏杆,“不服老是不行了,最近因为这事上火,我的饭量大减。”说这话时,张大爷声音嘶哑,他从兜里掏出一片含片塞进嘴里。

  平日里,祖孙俩一天只吃两顿饭。“我们俩全靠低保维持生计,这50元钱够吃好几天的饭,不弄清楚不行啊!”

  6月5日,张大爷拨通了长春市心理医院的电话,辗转多个部门,终于找到了负责接待投诉的精神文明办周主任。对方说:“你把票据啥的都送过来吧,我们查一下。”

  但此时,相关票据已经交到了社区。没有办法,张大爷又拨通了长春市卫生局和长春市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的电话。

  让人不解的道歉

  “你能说自己没记清楚吗?”

  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介入后,当事医生和周主任的态度变了。

  “孔大夫前两天给我打电话,带着哭腔向我道歉,他说:‘大爷,因为你的事我都被停职反省了,你能不能对单位说你年龄大了,没记清楚,现在又找到收据了?大爷,您帮帮我,我一定好好感谢您!’”一开始,张大爷有些不忍心,听到后面,张大爷生气了:“这不是让我作伪证吗?要是没有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怕调查?”

  当天下午,周主任也给张大爷打来电话,提出要到家里看看,被张大爷拒绝了,“要见就公开见,让新闻媒体见证一下。”

  让人困惑的收据

  日期同一天 差了1800多号

  昨天上午,记者和张大爷一起来到长春市心理医院,在院子里见到了孔大夫。“大爷,这事对不住您了,医院为此罚了我200元钱。”他先后十余次握住张大爷的手表示歉意。

  不过孔大夫话锋一转:“那50元钱我已经交到医院了,一会儿周主任就把票据和两元零钱给您。”

  过了一会儿,周主任果然把一张标注着48元的票据(编号09002324430)和两元钱交到张大爷手上,票据上显示的日期是6月4日,可是和当天那张票据编号差了1800多号。

  记者对这张票据的出具日期提出质疑,要求查看相邻两张票据的存根,“唉,那么较真干吗?这钱确实是孔大夫后交到医院的,是市长公开电话找到我们后,我们与他谈话,他才把钱交回来的。我们承认,在这件事上,医生的做法确实不妥,但是他把钱退回来,就是悔改表现,下一步医院会研究怎么处理他。”周主任说。

  让人生疑的标准

  只是草稿 还没实行日期

  这48元钱张大爷该交吗?周主任拿出一份打印的《精神、智力残疾检测项目及收费标准(草稿)》,其中智力残疾检测项目中包括:IQ值80元和行为测试80元。“本来这两项检查都是80元,考虑到张大爷祖孙俩是低保户,就减免了40%,即每项48元。”

  “这个草稿怎么没有注明实行日期呢?不是专门为我制定的吧?”张大爷还是很疑惑,“大夫为什么在没看到低保证的情况下,就把金额由80元降到了50元?多收的两元钱又是怎么回事?如果医生可以直接收款,还需要设立收款处吗?这些事情如果不弄明白,损失的是国家和医院!”

  周主任解释道:“孔大夫是出于好心,怕您去交钱前楼后楼的麻烦,就代收了,当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至于他会不会把钱装进自己腰包,这事我不评价,医院会做调查的。”

  考虑到张大爷年事已高,周主任代表医院再三道歉,之后从兜里掏出100元钱,“您这么大岁数,来回跑这事不容易,这100块钱就当是给您的打车费吧。”张大爷犹豫了一下,接受了。

  两张收据

  让人起敬的大爷

  外孙其实是他收养的弃婴

  “事实上外孙和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可我一直把他当成我最亲的亲人。”1972年,刚刚出生不久的王阳被亲生父母丢弃,张大爷和老伴把他抱回家。

  王阳是早产儿,一位从医的邻居好心提醒:“这孩子先天不足,残疾的可能很大,还是把他送福利院吧。”张大爷和老伴摇摇头:“就算他残疾,我们也养他一辈子!”

  直到8岁,王阳才学会说话。如今,37岁的王阳智力只相当于7岁孩子,但他从不惹祸。每天张大爷下楼买菜,他就跟在身后帮着拎,“附近市场的商贩给他吃的,每次他都流着口水说:‘不要,我还没给钱呢。’日子久了,大家都很喜欢他。”

  11年前,张大爷的老伴去世了,从此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回家途中,张大爷掏出手机:“王阳,姥爷回来啦,你饿没饿?谁敲门也别给开啊,姥爷一会儿给你做饭吃。”

  “不是我认死理,我老了,能为这个社会做的事情不多了……”张大爷喃喃地说。

  本报记者 吕金辉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