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岸青年“不打不相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06:52  台海网

  

两岸青年“不打不相识”

  

两岸青年“不打不相识”

  

两岸青年“不打不相识”

  

两岸青年“不打不相识”

  

两岸青年“不打不相识”

  “大三通”通了,两岸之间各种交流越发热络,记者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展览会、研讨会,参加者大多是西装革履的“大人们”。两岸的年轻人都去哪了?他们又是怎么交流的呢?

  稍做了解之后,记者发现,两岸年轻人之间有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他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网络与流行文化构筑而成的斑斓世界,这里有动漫、文学,有创意的火花,也有智慧的激荡,更有对社会的关注与奉献。只是“大人们”忙着“大事”,对年轻人的世界关注少了。今天,本报记者就带您“逛逛”这个两岸年轻人钟爱的奇妙世界。

  网络相逢,互炫本领

  都说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年轻族群。在两岸新一代交流中,网络发挥着巨大功能,有网虫甚至喊出了“断网无生活、更无交流”的夸张言论。

  两岸青年人在虚拟网络上的感情,远甚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网络语言,让两岸各路游戏玩家、户外驴友、论坛灌水高手由此集结,从最初的表层认知式的“互炫本领”到中层次同一目标下的合作,再升华至感情层面的互通。

  “台客生活网”是一个两岸跨越圈交流的典型。该网最初定位为大陆台胞的社群网站,如今其影响力早就扩展到两岸青年族群。6月初,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台湾24岁青年,于“台客生活网”上寻找西藏游走同伴的帖子刚出炉,立刻跟帖无数,很多大陆驴友纷纷提供游走攻略,与其分享旅游心得。看来,在网络上,不管你来自哪里,跟个贴、留个言,大家很快就成朋友啦。

  动漫搭线,分享快乐

  动漫产业方兴未艾,对两岸年轻人而言,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建立在共同兴趣基础上的交流契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陆的漫画书刊里就随处可见朱德庸、游素兰等台湾 “漫画天王”的作品,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在大陆的迅速普及,两岸的动漫迷们借蓬勃兴起的各式动漫论坛迅速 “搭上线”,对动漫作品的热爱让他们在网络上相识,然后成为朋友,分享彼此的感想与快乐。记者的动漫迷朋友小赵笑言,“动漫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方式,对作品的理解等于间接了解了这个人”。

  而近年来,两岸关系回暖,往来便捷许多,大陆的各类动漫展上都能看到台湾动漫作者、粉丝的影子。年轻人热衷的cosplay秀 (真人装扮成动漫角色进行表演),往往由两岸的动漫迷们合作进行。

  文学为媒,收获友谊

  经常去书店的人很容易发现,书架上很多题材各异的书,如武侠、奇幻、言情之类的统称 “青春小说”。这是因为作者和读者多为年轻人。事实上,这些青春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在台湾也非常“火”。

  两岸年轻人看的几乎是同样的小说作品。相较而言,大陆作者的作品在台湾出版比较容易,这为大陆“青春小说”在台湾走红提供了前提。台湾信昌出版社这几年接连在台湾市场成功运作了 《紫川》、《佣兵天下》等一系列大陆作者创作的畅销书。

  除了大陆作者在台湾出版实体书之外,两岸的年轻作者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共同的网络创作平台。大陆号称“全球最大女性文学基地”的晋江原创网,早年以制作台湾言情电子书起家,现在则成为两岸“文学女青年”以文会友的网络胜地。

  由于更为贴近个人生活,它让两岸青年深深迷恋。前面提到的大陆奇幻小说 《紫川》,其大结局2009年初在台湾抢先出版,大陆读者却苦等不得,只能央求台湾书迷帮忙复述情节来“解馋”。这种“革命情谊”在两岸“紫川迷”中一时传为美谈。

  创意大赛,PK智慧

  如果说两岸年轻人只是因动漫、小说而走到一起,未免显得有些“玩物丧志”。事实上,两岸80、90后的年轻人,最擅长的或许就是将兴趣转化为创意。他们早已在一片不为人知的新天地中 “不打不相识”,来了一番智慧交锋。

  6月14日,台湾旺旺中时集团主办的第十八届“时报金犊奖”颁奖典礼于北京大学举行。作为全球华语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青年广告设计奖项,“金犊奖”每年的参赛作品数以万计,今年的年度最大奖“年度最佳金犊奖”更由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王岳摘取。还有每年一度的全国大专辩论赛等活动都是两岸年轻人“心”沟通的芳草地。

  这两年来,在大陆举办多次的两岸文化博览会上,更是先后推出专门的集纳两岸创意的平台,让两岸青年才俊大显身手,并按照淘宝买卖商品的模式,以不同价码兜售“想法”。

  志工服务,激扬青春

  过去,“义工”、“志工”主要是港台地区的叫法,泛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而如今随着各类NGO(非政府组织)活动重心从港台转移到大陆,很多大陆青年也开始用“志工”称呼自己,“志愿者”似乎成为过去式。

  去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半个月内,台湾的四五十家NGO建立了 “川盟——— 支持四川抗震台湾NGO联盟”。截止到目前,他们大多都还活跃在四川各地,继续帮扶当地进行灾后重建。

  而更多的经历了台湾“9·21”大地震的岛内年轻人,自发、自觉地开始在大陆继续着无名的志工生活。通过各类具体实施项目,两岸义工们往往都建立了超越任何物质的坚定感情。他们年轻、充满朝气、富于执行力,更以其理想主义光芒感染周围人。

  导报记者 张燕娟 燕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