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盖特纳的一场圆桌会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3日13:3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外表软,实际硬,这才是“巧实力”的真正含义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洪 | 美国华盛顿报道

  5月底,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启程前往北京前,不寻常地专门邀请了包括本刊记者在内的数名驻美中国记者参加了一场圆桌会议。

  我问他:“过去,一些美国政治家访华时,总喜欢在人民币汇率、贸易赤字等问题上大声抱怨,外界称之为‘抱怨式外交’⋯⋯”

  未等说完,盖特纳马上接过话头。“抱怨式外交,”他略停一下,“我不会采取这种策略。”

  他紧接着阐述:“你看,我的大致看法是:我们两国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彼此政策的选择涉及对方的巨大利益,中国对我们的,我们对中国的。我们不仅对彼此,也对世界负有责任,美国经济的成功攸关世界利益⋯⋯美国对中国和对其他国家的基本精神一致,那就是,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解释我们在应对挑战中正采取的行动。”

  盖特纳显然是有备而来、有备而答。多谈中国成就,少谈是非问题;多谈美国政策,少谈对话施压---说得更直白一点,多甜言蜜语,不恶语相向,显然是他这次不同寻常的记者会的初衷。

  身形单薄的盖特纳是个腼腆的人,很容易就脸红。但他在对华问题表态上的谦逊,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真实还是假象?抑或只是他首度造访北京刻意展露的公关策略?这可能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方能做出判断。

  小心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

  很多人将奥巴马对华政策解释为“高开高走”。确实,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即保持较好关系,且有更上一层楼的走势。克林顿和小布什上台之初两国相互指责甚至因“撞机”而剑拔弩张的局面,似已一去不复返。

  在美国的政治架构中,身为财经阁员之首的财长,更在对华关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回顾盖特纳今年初以来的对华言辞基调,也可发现一条清晰的轨迹:强硬—软化—友好,放下身段的做法相当明显。而他最近到访中国,更成为他展现“友好”的顶点。

  这种政治姿态转换之迅捷,是许多人之前无法想象的。

  在今年1月上任前的国会听证会上,也是盖特纳,曾一度强硬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中国操纵了人民币汇率,奥巴马将为此积极使用各种外交手段,寻求中国改变汇率政策。”此举让各方诧然,并引发美国外汇市场剧烈波动。

  因为按照美国法律,既然中国操纵汇率,美国势必要采取制裁措施,两国就很可能爆发贸易战。

  这对美国有利吗?美联社引述一些专家的话说:在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时期,与中国挑起贸易战是“危险的”行为。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民主党众议员拉森(Rick Larsen)则坦言,美中都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国利益休戚相关,“寻找替罪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盖特纳在感受到财长言谈的权威性同时,也显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调整立场。在4月15日呈交国会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美国财政部明确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都未发现操纵货币汇率。

  此前,在伦敦20国集团峰会前夕,盖特纳还用“三个非常”来形容中国在全球性危机中的表现:非常强有力、非常具有稳定性、非常重要,并强调美国将和中国进行“密切合作”。

  尽管盖特纳近来“甜言蜜语”频频,但有了“失言”的前车之鉴,首次访华,他能否取信于中国,估计自己心里也未必有底。

  《华尔街日报》记者Jason Dean认为,中国可能仍对盖特纳心存疑虑,因此,盖特纳需要花更多时间熟悉自己的对手,“尽管他和中国之间的渊源比他的前任更加久远,但直到去年前,他在中国金融和政治界相对来说知名度较低”。

  由此,主动和中国记者接触,并发表相对积极的言论,也就成了盖特纳改善对华形象的当务之急。

  为避免出错,他格外小心。在和我们对话时,他甚至略显紧张地开玩笑说:“你们都看着我,都在等我出错吧!”

  他的谨慎,从在一些措辞上的字斟句酌可见一斑。

  比如,在圆桌会的开场白时,他对我们说:“你们都知道,美国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4月在伦敦联合宣布建立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他们都承诺建立---怎么说来着---一个合作和全面的关系。”

  在随后的讲话中,可能记挂着这个“磕巴”,他显得局促不安。过了一会儿,一个助手走过来递上一张纸条,盖特纳马上中断讲话更正说:“奥巴马总统和胡主席在伦敦的用词是‘(建立)积极、合作和全面(的关系)’,我刚才说了合作与全面,没有说积极,当然,是积极的。”

  盖特纳自嘲,大家大笑。

  在圆桌会上,我还问过盖特纳:“美国高度评价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许多经济学家建议中美组成G2,但温家宝总理认为这并不恰当,美方怎么看这个命题?”

  G2是当前美国学界中相当热点的问题。可能对这个问题略感突然,盖特纳回答:“我们确定中国必须在金融稳定改革中有完全的席位,这样中国能够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一起,讨论金融改革⋯⋯”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这似乎也可理解,如果他否定,某种程度上是对中方的一种轻视;但如果肯定,则肯定不符合美方的利益,而且也会损及美国的其他盟友。

  我于是接着追问:“那您并不否认G2的可能性?”

  盖特纳愣了一下,但未接过话茬,在助手的簇拥下,匆匆结束了圆桌会离去。

  美国似已放弃“抱怨外交”

  在盖特纳结束了北京之行后,美国财政部一位官员详细向我询问中国舆论对此行的评价。

  我回答,尽管中国有一些民众对美国政策不满,并对在美投资存在疑虑,但按照我的初步了解,舆论总体评价还可以,尤其是考虑到盖特纳在中国生活和学习过中文的背景,中国民众普遍都有一点亲近之感。

  听了这样的回答,这位官员显得颇为满意。

  过去,总是中国人关注外国的评价,中国领导人出访,也尤其关注外媒的相关报道。现在美国官员关注中国舆论的评价,这或许也说明了风向的变化。

  礼貌有加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中国目前坐拥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国债的最大买主,如果带着趾高气扬的态度要求债权人,显然是不合情理的。《纽约时报》评价说,盖特纳此次中国之行的表现,反映出“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压力下,美国和中国关系正经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变得越来越自信,华盛顿则寻找在经济改革和气候变化等所有事情上和中国合作的途径”。

  由此,不仅仅是盖特纳,美国的许多官员最近都显得格外对外“友好”。比如,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华尔街日报》就说,在第一次访华行程中,“希拉里没有训诫和抱怨,而是再三感谢中国购买美国国债,而且鼓励他们购买更多”。

  其后,一直是美国议会在对华人权问题上最强硬的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访华行程中也难得地没有谈到人权,而是只讲气候变化。当然,回国后,佩洛西也澄清说,没讲人权,可能是中国媒体报道的片面所致,她在和中国领导人会谈时,其实还是谈到人权的。

  从希拉里到佩洛西,再到盖特纳,可以说,美国确实在放弃以前常见的“抱怨外交”---这个词语其实也是我的臆造。但我认为这形象地描述了美国对华的一系列政策,比如,从前不管是哪位美国领导人到访北京,总会在人民币汇率、巨额外贸赤字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抱怨施压。

  但现在盖特纳敢于明确宣示不会使用这种政策,也显示中美交往的天平正在调整,美国单方面对华施压的状况,可能将告结束。美国正在将中国视作一个平等的对话伙伴,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在盖特纳此次访华的重头戏---北京大学的演讲中,美国媒体普遍注意到,他对以前的焦点问题---人民币汇率一笔带过,他甚至都没有直接说人民币,而是说“更大的汇率灵活性将帮助加强增长构成的转变”。

  《华盛顿邮报》以盖特纳在北大的演说为例分析,在可分为四个部分的演讲中,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政府稳定经济的举措,以及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其他三个部分则是:他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他对中国领导人和改革的赞许,以及美中可合作领域的介绍---这“传递出盖特纳对中国友好以及钦佩中国近来成就的信号”。

  在演讲的最后,盖特纳说:“离开美中合作,全球问题将得不到解决,这包括我们世界面临的所有问题,从经济复苏、金融修复到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我期望和你们一起努力,并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美国高级官员在中国发表的最具平等意识的一次讲演。

  这或许正是美国的两手

  但这就是美国对华新思维的全部吗?肯定不是。

  盖特纳还在北京的时候,美国贸易代表柯克在华盛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表演讲,其中虽然对美中关系表示重视,但讲话时透露出的种种“杀气”,让人惊诧。

  比如,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柯克强调,美方有两手策略,其中,优先解决途径是通过对话展开磋商,这包括通过美中商贸联委会和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体制;另一个途径则是通过贸易争端机制寻求解决,比如,美国就向世贸组织提出了7项对华贸易诉讼。

  在讲坛上,柯克说:“我们和中国关系能否健康和发展,部分取决于中国市场是否对美国商品、服务和投资开放,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我们承诺将和中国积极合作,但我们永远将美国商业和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接着说:“假如我们能够采用贸易外交手段,我们就采取这个;假如我们必须在WTO诉讼,我们就会诉讼。而且,只要正确,美国将根据WTO规则发起更全面和公正的贸易补偿手段。”

  如果说,在盖特纳口中,美方确实放弃了“抱怨外交”,那在柯克那里,不仅仅是“抱怨外交”,而且是杀气腾腾了。

  这或许正是美国的两手。在购买国债等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于是轻声细语,好话绵绵;而在贸易问题上,美国人需要更多就业和机会,于是大棒相加。

  软的方面更软,硬的方面则更硬,这也正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现在奉行的“巧实力”(Smart Power)政策。在一些以往动辄大棒政策相加的外交领域,奥巴马政府转而采取大棒和胡萝卜并重甚至更侧重后者,以迫使对方改变政策,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并不表示奥巴马就放弃了大棒,只是挥舞大棒的手段更加隐蔽。

  比如,就在今年4月8日和20日美国业界分别对中国产油井管和轮胎提出的诉讼,前者涉及金额约32亿美元,后者涉及金额约17亿美元,其涉案金额之庞大、时间之紧密,为近几年来所罕见,也凸显金融危机之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势。

  这种态势,让当时访美的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也感到不安。他曾对记者说,他随后在与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美国贸易代表柯克举行会谈时进行了交涉,美方的回应是,将会妥善处理这两个案件。

  但目前看来,所谓“妥善”,不过是未在商务部长访美期间立案。陈德铭刚离开美国、中国刚在庞大贸易采购合同上签字,美方立刻正式立案。

  可以预料,未来一段时间,在需要借助中国的时候,或者单方面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美国肯定会展现出平等和尊重,甚至赞赏、钦佩乃至感激;但为安抚国内舆论,同时也维护自身利益,那把保护主义的弯刀,还会砍得更深,更狠。比如,在贸易领域的对华贸易壁垒和诉讼肯定不会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更多关于 盖特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