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导读”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09:31  新民周刊

  BY 傅月庵

  “导读”是怪物!西方有preface、introduction;中国有序、跋;中文译词有引言、序言、导 论、前言、导言,但似乎找不到“导读”这一名词。兹事体大,原因方块字是一种主观文字,望文生义诠释空间很大,“导言 ”、“导论”的“导”字解释为“引导”或“指导”,压迫性似乎都不太强;“导读”若解为“指导阅读”,那就惨了,大概 人人都要不服气地质疑一句:“教我读书,你也配?!”

  现今台湾出版“名家导读”满天飞的情况,不知起于何时?记忆所及,似乎是近20年来的产物。中国传统里,书例 有序,自序或请人写都无不可。但多半感性居多。自己写就谦谈创作过程,心路转折,最后来句“见或未及,疏陋多有,尚望 海内君子不吝雅正”;受邀动笔的则不外高谈自己跟作者的情谊,颂扬对方如何努力用功,广采博摭,然后很潇洒地说声“文 章千秋自有定论,余又何庸多赘一辞”。总之,好话好说的多,实话实说的少就是了。

  西方的preface跟introduction,相对比较严谨。大体而言,preface是自己写的,一样 说明创作历程与内容大要,往往还会列出感谢名单;introduction,普通书籍,尤其是小说创作,似乎不多见, 多半要经典名著或学术书籍才会有。写的人也要有些分量,若非学者就是专家,不过跟作者常是不相识的,其主要目的在深入 浅出地把全书内容作一评介,让读者顺利进入文本脉络。由此看来,今天台湾所谓的“导读”应当不是东西洋传统的序文(此 由许多书既有“序文”又有“导读”,亦可得证),而是introduction(书介)的另种译法。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introduction才是好的introduction呢?

  近日病足,在家闲翻书,并思索“导读”问题,偶然读到金圣叹《与家伯长文昌》的短简,恍然若有所得,或可用为 发端:

  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话耳。儒者则又以生平烂熟之万卷,因与之裁成文章,润 之成文者也。夫诗之有章有文也,此固儒者之所矜为独能也。若其原本,不过只是人人心头舌尖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 话,则固非儒者之所得矜为独能也。

  这段话所论原指诗的创作,却颇有可供思索之处。先是,我们若把“导读”也当作是一种创作,那么先决条件便该是 “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话”。简单地说就是“确有所感”,“诚于中”然后才“形于外”。从这个层次来看 ,只要确有所感,名家的“导读”跟“人人”的“读后心得”,本质上并无两样,大家都可写、尽可说。差别乃在于名家“则 又以生平烂熟之万卷,因与之裁成文章,润之成文者也”。也就是说,名家见多识广,所以娴于路途,足为前导。并且因为此 “生平烂熟万卷”,所以“矜为独能”,成就其名家事业也。

  但这中间有一要紧处,就是“因与之裁成文章,润之成文者也”的“裁”、“润”两字。换言之,就算你“生平烂熟 万卷”,也不能漫无边际,一股脑地倾倒而出,还当修剪润饰一番,脉络要顾,大道不能偏行。要不,那就不叫“导读”,而 是空中抓小鸟,“游谈”了。于是我们又有了第二个标准“知所节制”。统而言之,写导读先要“确有所感”,再要“知所节 制”,切忌天马行空,挥洒无度,以免写的人不想回家,读的人不知家在哪里?大家都沦落街头,成了望乡天使!

  还是短简尺牍,清代尤侗答黄九烟,以其所赠诗中直称其名,足证彼此交谊之深:

  人苟知己,则行之可,字之可,名之亦可;即呼之为牛,呼之为马,亦无不可。苟非知己,则称之为先生,直叱之老 奴耳;尊之为大人,犹骂之为小子耳。

  人跟书的关系,大概也是这样的,苟有所感,发而为文,精彩至极,那会是“汪洋恣肆,富丽多姿”;苟无所感,写 在笔下,无论你再怎样会拗,最终也不免“游谈无根,言不及义”之讥矣。

  附记:滥竽于《新民周刊》,一个月写一次读书专栏,越写心越慌。原因无它,人到中年,养家活口,不得不为稻粱 谋。谋者,磨也。磨来磨去,对人、对书渐渐失去了感觉。勉强动笔,虽可力撑,却无从瞒己。既然“确无所感”,则当“知 所节制”,暂时告别,省下时间多读书,待日后“苟有所感”之日,再回来发文。很长一段时间里,辱蒙大家支持,甚至谬赞 ,谨此致谢,并祝一切都好。-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