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去年下半年以来,安徽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省税务部门干部和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应对危机,安徽地税服务升级
近日,安徽省统计局公布了安徽省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初步核算,第一季度安徽省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5.3亿元,同比增长11.6%。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全国增幅5.5个百分点,而且高于东部沿海大部分发达地区,在中部地区位列第二。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安徽经济显然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不仅已有企稳回暖的迹象,甚至出现了争先进位的势头。而在这背后,有安徽省地税系统干部为“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安徽省地税局注重发挥地方税收的杠杆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将组织收入与支持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全力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4月20日,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会见国家税务总局调研组时盛赞道,“去年下半年以来,安徽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省税务部门干部和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两个周末的故事
安徽省地税局应对金融危机的故事,可以从两个周末讲起。
2008年10月31日下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的影响,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电视电话会议”,并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4条措施。
在这场抵御经济寒冬的行动中,地税系统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安徽省地税局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安徽省地税局局长汪建国谈起了当初的想法,“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杠杆,事关国家发展与群众利益。地税部门作为税收执法部门与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保增长促发展上,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
当天,在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安徽省地税局立即召开局务会,研究决定组建17个调研小组分赴安徽17个地市,深入调研企业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地税系统能为企业做什么?
接下来的那个周末,安徽省地税局是在一片忙碌中度过的。11月1日,周六,17个调研组相继启程,这是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以省直单位派出的第一批调研组;11月2日,周日,调研组带着企业需要地税部门解决的80多个问题返回,连夜梳理调研材料与意见建议;11月3日,周一,安徽省地税局再次召开局务会,听取调研汇报,研究应对措施,并指定相关部门连夜起草政策文件;11月4日,周二,安徽省地税局抵御经济寒冬的《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
虽然《意见》中只提出了10条措施,但其中亮点不少。“《意见》规定,如果延缓纳税的税款不到100万元,那么市级地税局、扩权试点县地税局等就可以直接审批,省局事后集中审查备案。”安徽省地税局征管处处长傅二林告诉《决策》,“相较现有的税收政策法规,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突破。”在安徽省地税局看来,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刻,税收不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应该是能够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一缕缕“阳光”。
2008年,安徽省地税系统共减免缓税款近4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11月份之后缓缴的。这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支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11月7日至8日,又一个周末,安徽省地税局党组将中心组学习会场搬到了奇瑞与马钢,实地调研安徽大型骨干企业。在调研中,中心组成员一致认为,在当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地税部门应当为重点骨干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因为,“《意见》更多是普惠性的,而就安徽目前发展情况而言,大型骨干企业,尤其是大型品牌骨干企业的作用尤为关键。”傅二林告诉《决策》。
此后不久,安徽省地税局《开展“一对一”服务纳税人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其在全省确定了1042户服务对象,实行主管领导与服务联络员双重负责制,为这些企业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
仅就马钢而言,马鞍山市地税局协助马钢先后制定《综合利用产品减免税申报管理办法》等涉及节能减排、研究开发的税收管理制度。同时,还及时为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审核上报减免马钢土地使用税2010万元、“三项专用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备案667万元、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备案15423万元,办理高新技术企业多缴税款退库528万元。
打造“服务套餐”
如果说以上的措施主要是着眼于解近忧的话,那么,安徽省地税局打造的一系列“服务套餐”就更在于谋长远了。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以此为标志,有安徽“新特区”之称的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正式启航。
试验区建设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时之举,更是谋划未来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长远举措。为此,安徽省地税局立即行动,及时跟进这一重大决策,于2008年11月下发了《关于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从强化意识、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三个方面,采取24条措施,支持试验区建设。
虽然受限于政策制定权限的限制,该意见更多是一个相关政策的精华版本,但这并不代表安徽省地税局进行的是毫无作为的复制。根据该意见,试验区内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该意见将政策重点放在这些方面,显然是旨在谋长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品牌建设。”相关专家解读到。
在自主创新之外,安徽省地税局将另一个谋长远的“服务套餐”聚焦于非公经济。“只有非公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带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与经济活力,对区域内的民生改善、就业增加、税收提高均有益处。”安徽省地税局征管处副处长朱志告诉《决策》。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已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2007年,在安徽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中,非公经济提供了45万个,占总数的90%。
但与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安徽非公经济力量还很单薄。仅就税收贡献而言,浙江非公经济提供的税收占了其全省税收的70%—80%,而安徽的份额却并不突出。此外,安徽非公经济普遍存在防范风险能力、应变能力较弱的情况,遇到当前这样的市场风险,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11月18日,安徽省地税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发挥税收职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激发创业活力、提高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纳税服务等五大方面共26条措施,进一步支持安徽非公经济的发展。
“3+1”背后的深意
以上的三个实施意见加上“一对一”服务办法被安徽省地税局简称为“3+1”,其背后是安徽省地税局优化纳税服务,建设服务型税务的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我国财政收入95%以上是依靠税收实现,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税收国家”。同时,随着服务型政府逐渐成为政府治理所追求的模式,税收征管理念也逐步向纳税服务倾注。在这些合力作用下,服务型税务的建设悄然而起。
近年来,安徽地税局一直致力于服务型税务的建设,将纳税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一个重心。在传统纳税服务范畴之外,安徽省地税局根据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提出“服务纳税人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更为主动的发挥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徽省地税局“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提出。2007年,安徽省地税局将“一个确保、两个提高”作为全省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强调其前提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这一要求得到系统上下的一致认可和自觉践行。
2008年,面对经济增长回落导致的税源相对紧张与政府保民生、加大公共投入等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安徽省地税局更是提出“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组织收入,做到更加突出支持企业科学发展、更加突出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更加突出搞好重点税源管理、更加突出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努力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正是有这些理念的指引,2008年12月中旬,在“3+1”之外,安徽省地税局重新梳理了《促进全民创业措施100条》与《三项服务措施100条》,增加新的服务举措,修订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00条》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00条》。两个新“100条”更加注重发挥地税职能,更加突出地税部门如何在“保增长、促发展”上下功夫,对促进安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