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能源企业高调再“出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9日12:21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能源企业高调再“出海”
中石化眼下正紧锣密鼓操作中国迄今最大的海外石油并购案。本报记者 胡庆明/摄

  4年前,中海油失手优尼科;4年后,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大手笔收购卷土重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宋媛发自北京 在“蛰伏”了整整四年之后,中国能源企业再度高调举起了海外并购的大旗。

  6月24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一纸公告,宣布以52.8加元/股的价格全资收购同时在加拿大和英国上市的瑞士石油勘探公司Addax Petroleum(简称“Addax公司”)。此次中石化收购总价为82.7亿加元,约合72.4亿美元。以金额计,此宗交易为中国迄今最大的海外石油并购案。

  “出海”4年满腹辛酸

  对于中国能源企业来说,2005年中海油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计划,因美国反对而放弃,不能不说是“出海”遭遇的一大滑铁卢。那次纯属商业竞购的行为甚至惊动了美国国会,非经济因素成为阻碍中海油并购的拦路虎。

  当时法国《解放报》曾发表文章解释说,中海油公开出价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一事再次唤醒美国的反华阵线,一些国会议员已经提出应该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这一收购行动。马里兰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甚至指责说:“中国人显然已经决定到美国投资。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技术,扩大影响力并削弱反对他们的力量:他们是想腐蚀美国的政治制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8月2日, 中海油宣布已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并没有止步。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100%收购在加拿大上市的哈萨克斯坦PK公司,成为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随后,中海油服25亿美元成功收购挪威海上油田服务公司。而在2009年6月21日,中石油成功完成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的股权。

  对于此次收购,中石化集团内部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他们认为收购“胜出”可能性很大,一旦成功,将创下近年来中央企业海外收购的最高纪录。

  欧美舆论各执一词

  中国企业强化海外并购,在外媒眼中,既有发展的需要,也有“克服国外政治阻碍”的动因。

  其中,美国媒体比较关注价格问题。《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此次收购的总价应为31亿美元,而中石化开出的72.4亿美元比市场评估价格高出135%,“中石化这次被Addax狠宰了一刀”。

  《加拿大环球邮报》披露说,因为这笔交易,Addax公司CEO吉恩·甘德尔的资产将猛涨30亿美元。

  但是,“出高价是一种策略”。《华尔街日报》认为,“克服近年来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遇到的政治困难。在这一点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中海油2005年收购优尼科公司遭到美国政府否决。”遇挫几年后,“提高价格,正是一种针对性策略”。

  而英国《经济学人》则认为,中石化的这次并购也有风险。此次收购若成功,中石化可以获得伊拉克和西非这两个资源丰富地区的石油开采权。但前者位于油田权属仍存争议的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后者则须面临尼日利亚武装分子对油田的侵扰。不过,西方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声誉”欠佳,所以风险大,而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要小得多。

  增强石油市场话语权

  “收购将有利于提高中石化上游资产配置,增强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至于本次收购的细节,中石化目前尚未过多披露。但表示由于Addax公司现有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非常出色,会保留Addax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希望延续Addax的辉煌业绩,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为中石化的员工创造更多海外工作的机会。

  按照收购总价和储量比计算,这笔收购价值相当于每桶原油13.5美元。针对外界认为收购价格过高的质疑,韩晓平分析指出,从目前的油价看是合算的。从长期看,中石化集团可以将收购的资产注入股份公司,这对中石化将是利好。对中石化来说,收购在伊拉克拥有两座油田的Addax公司是能弥补自有原油不足短板的方式。

  韩晓平认为,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下,现在是收购海外资源的时机,但仍需要谨慎行事,可多瞄准储量型的公司。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