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国顶级智库建议设立对华专门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2日03:16  21世纪经济报道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关系研究院日前呼吁政府应设定对外投资、气候变化等两三个明确的政策领域,与中国结为在欧洲、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合作伙伴,并应任命一位内阁部长级的官员,来负责中国事务协调。

  这家顶级政经智库拥有大批有影响力的商界会员,与英国政坛渊源颇深,到访英国的各国元首常专门在此发表演讲。

  “我们认为政府在处理对华事务的表现上不够好,希望在这方面给政府一些压力,”7月1日,该智库高级研究员凯瑞·布朗(Kerry Brow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英国必须立即行动,至少在政府层面建立一套更有利于处理中国关系的机制”。

  布朗博士刚刚在上周五(6月26日)与中国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会面并交流,黄孟复此次是作为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率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代表团访英。

  布朗的观点已引起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注意。

  “New-Old Friend”

  中英关系正前所未有地热络,自今年初英国外交部首次发表英中关系框架文件以来,民间投资活跃,高层互动频繁。

  英国外相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稍早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指出,未来几十年,中国将同美国并驾齐驱,成为对世界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没有中国,你就不可能解决世界经济问题,不可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不可能解决世界贸易问题。”他说。

  作为同样对非洲有重要利益关切的西方国家,这位外相还特别强调,如果不理解中国在非洲所扮演的新角色,就不可能与非洲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

  但在布朗博士看来,英国政府为应对中国在全球的新角色做得还很不够,他特别撰文指出,中英之间属于New-Old Friend,在处理对华事务时,英国政府首先要秉着接受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这一观点作为基础。

  为了更好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他建议,政府应任命一位内阁部长级的官员负责中国事务协调,并在内阁或外交部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研究机构。

  “英国需要任命一个拥有决策权的更高级别官员来统筹对华事务工作,目前的对华交往合作事项都是在不同部门各自展开,缺乏一个协商一致的实体。”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布朗早年曾担任过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后投身学界,专门研究中国政经问题。

  他批评英国首相布朗和外相米利班德“自豪地”把他们的签名大胆地写在首份英中关系框架文件上,这份文件上冠冕堂皇地声称, 英国将从与中国独特的关系中提取最大的好处。

  布朗博士认为这份外交文件显示了英国的愿望和自满情绪。政府声称目标是帮助中国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但他认为,英国的确将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他尖锐地指出,在许多方面,英国似乎热衷于告诉中国该怎么做,却没有对英国可能从中国那里学习什么表现出足够了解和兴趣。

  布朗的观点已引起英国政府内阁层面及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注意。

  英国的机会之门

  尽管英国和中国之间近期已经签署了大量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清单,但在布朗看来,英国政府内部缺乏对中国事务足够的专业知识。“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有关中国的专业知识曾经是世界一流的,但现在情况似乎不再如此,”他说,“我们需要实际的指导方针——在英国和中国彼此合作的关键领域,有哪些共同战略利益,并会发生什么变化?”

  英国多年来一直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随着两国关系升温,中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一年来,中国公司在英国设立了59个新的投资项目,中国因此跻身英国的海外投资来源地十强。

  英国贸易、投资和商务部长戴维斯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不幸以前我们和中国公司接触机会并不多,但现在情况已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许多中国公司在英国领先落地,中英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

  在布朗看来,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正是英国政府可以利用并转化为真正政治回报的领域。“中国随时准备成为一个主要的对外投资国,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很容易政治化,英国则可避免这种情况。”他说。

  去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对外投资国。但因为缺乏相关国际经验,已导致一些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扩张行动受损。

  “许多这种错误是由于简单误解外国的商业环境,尤其是美国和欧盟的。但英国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和欧洲市场门户,一个中国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是理想的受益者。”他说。他还指出,英国也是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潜在合作者,对于如何管理这些储备,中国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战略。

  布朗相信,正在经历的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将使世界经济核心力量加速转移到亚洲。“原来认为还需要10年甚至15年,现在看,中国、亚洲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加强,就是一两年之内的事情。”他说。而对英国来说,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将为英国开启巨大的机会之门。(记者 师琰)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英国 智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