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停下你们的脚步
邀请封面人物及部分网友“客串”记者,卖点不错,用这种方式回顾一本周刊5年来的历程,既省钱也有创意。
据说,十多位“客串”的朋友,很多提问有意想不到的大胆、泼辣、一针见血;回答也是精彩、真诚、智慧以及四两 拨千斤,让周刊同仁感到巨大惊喜。
《人物周刊》的“人”,具有无限宽广的界别和定义,被重新打量的不只是一个特定阶层、人群的生命,而是所有需 要被打量的人的命运。“人”作为个体,在过去《人物周刊》5年不间断的努力过程中,第一次被剥离出无名的集体之墙,因 此,每一个被打量的人,都是鲜活的、充满动感的,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不带偏见地去做,绝非易事。
但《人物周刊》做到了,这条路还应该继续走下去,还有更多人的生命,需要被打量,或者重新被打量。
这条路还很长……请别停下你们的脚步!
杨锦麟 (凤凰卫视)
“名人面对面”应成为常设栏目
看到金色的封面和大大的数字“5”,我就预感到这期的《人物周刊》一定很有料。5周年特刊《请他们当记者》— —徐静蕾、陈丹青、贾樟柯、李银河、艾未未、李宇春,5年来封面上的“老朋友”聚到了一起……记者抽身旁观,任由他们 你问我答、长枪短炮,一篇篇读下来真是好个热闹!感慨名人之间的互相发问远比记者的常规话题来得生猛鲜活,我们得以读 到光环效应背后更意想不到的人性面,也从一种新颖的角度满足了老百姓对名人的好奇心。在这个人物访谈趋向泛滥的时代里 ,如何常谈常新,始终给读者、观众以惊喜和感悟,《人物周刊》5周年的这种尝试实在是令人可喜的,建议不妨把这个好节 目保留下来。
三三 (上海)
点评名人当记者
1.艾未未是个好记者。
艾未未的提问很专业,李银河的回答很精彩。艾未未的问题,把李银河作为性社会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和想法完整地呈 现出来了。我觉得一个采访者只要能把采访对象的公共形象和思想帮助读者完整解读,那就是个好的记者了。李银河回答精彩 是因为她对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对历史和今天的认知都有自己的理解。
2.贾樟柯vs李宇春
贾樟柯的问题很奇怪,有一种要把生命从现实的生活中拉出来、摆在你面前让你思考的感觉,他的问题有很强的生命 感和历史感。但是这些问题在提出后全被李宇春挡了回来。李宇春的回答真是干脆,她对贾樟柯所说的全没有经历过,也就无 法思考。真是应了标题的那句:单纯的歌者。
他们的组合很有意思,李宇春作为娱乐工业培养出来的明星和贾樟柯一直思考的悲剧性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前者对 现实的毁灭才会导致后者的悲剧性。但是却让他们两个对话,嘿嘿,有趣。
3.周云蓬
周云蓬对贾樟柯的提问极具个人特色。周云蓬的问题多是由自身境遇出发,所以他会问贾:“眼睛瞎了怎么办?”当 然这些问题也是平常的,不让人惊讶。我喜欢他那个“你有超现实的体验吗?或经历过一些灵异事件吗?”的问题。必定是自 己有这样的经历和思索的人才会问出这样吊诡的问题,周云蓬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和思考习惯。
贾樟柯的回答也很精彩,他真的有那样的经历:看到了狐狸精!只能说,贾樟柯也是个吊诡的人。
周云蓬的另一个问题,“你觉得邓玉娇的故事能拍成电影吗?”歌者居然问出这么现实的问题。周云蓬对现实很热心 !
白岩松对话周云蓬那部分,当被问自己愿意做歌者还是诗人的时候,周有一句“我等着他们来选择我”,这个是不是 可以说,周对外界如何定义他是无所谓的,无所谓歌者还是诗人。或许他自己并没想这样定义自己,他对公共事件的关心和倾 注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歌者或诗人的承载量了。他并没想做歌者或诗人,那种纯粹的,他只是借助歌者或诗人这个介质来传递 自己的关心和思想。如果有机会,我只想问问他:
“你作为这样一个普通的盲人,何以超越自己的痛苦,形成这样强烈的关注社会、批判社会的意识?”
《人物周刊》读者
“朝鲜模式”引世界关注
上期《人物周刊》有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朝鲜边境纪行》。原因很简单,即朝鲜的神秘感和我们的好奇心。世界 上再难得找到比朝鲜还封闭的国家了,整个世界对它知之甚少、几近于无。本月初,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拟定三子金正云为 其接班人。据英国《金融时报》采访的韩国情报局的人士称,金正云可能仅有24或25岁,喜欢打篮球,在瑞士接受过高等 教育。除此之外,再不知道这位未来的领袖的相关资料,就连他目前长得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人们只能用他幼年时的照片来猜 想。资本主义国家对金正云几乎不了解,难免会恐慌。我们作为他的邻国,就我们了解到的朝鲜和我们自身的历史结合来看, 真的不禁冒出一身冷汗。不信,你去看看这篇报道。
网友
种花老人也是核心消息源
我稀里糊涂地摸到一个高档别墅区,门口有保安,当然打的进去一般不拦。我想起该找谁,听说这里住的不是老板, 就是高官。我闲逛着,想跟谁搭讪,可场景都不太合适,有的家里有一群人,不适合谈敏感问题,尤其是和一个外地口音的陌 生人,谁知道你是不是搞推销的,或是小偷白天来踩点呢。
这时,我看到一个种花的老头,衣服有些旧,还带些泥土。我想,他不是物业部的,就是一个农村来打零工的吧。但 我没有办法,他独居一处,我只有找他,于是我上前问:某某是不是住在这里?我当然早已知道某某不是住在这里,不过是找 个话题搭讪。他回答“不是”,并打量了我一番。我再追问:某某是不是住这个小区?他的回答还是“不是”。我觉得他话中 有话,他怎么知道我问的那个人不住这个小区呢?
于是,我跟他唠起来。我先和他谈了谈天气,谈了谈这里的房子等等。然后他首先耐不住性子了,问:你是干什么的 ?我说:你猜。他说:你不是干新闻的吧?我说:你猜对了。这时,我想我们互相大概都明白了对方的身份了,我虽不知他身 份,但知道他来路不凡,所以也就不躲闪了,直接亮明了来意。
他果真告诉了我许多独家消息,当他的家人到来的时候,他把我叫到小区内的花园里聊。
我与他聊到读书、聊到对当地一些人物的看法,他说了一句让我一直不能忘怀的话:“我现在老了,活一天是一天了 。但我希望我的子女们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然后他又问了我许多问题。
他是一名退休的官员,闲在家里。他后来还跟我谈了谈他的人生经历。他曾经也在官场,退下来,世事看得明白,越 发对未来忧心。
打那以后,我常常在采访山重水复的时候,就去找老人,尤其是找高档生活区的老人。我原以为这样获得的信息都是 偶然的,其实不然,对于人物调查来说,最重要的是核心消息源,而社会总是分层的,每个人归属于这个社会,总有自己的生 活圈子,如果接触不到当事人,那么就应当接触他所在的圈子,官员有官员的圈子,商人有商人的圈子,黑道有黑道的圈子, 找到了这个圈子,对人物调查来说,也就成功了一半。
本刊记者 谭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