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下午2时许,通州新华联家园北区,物业人员维修污水井,3人入井中毒被困井下,随后7名物业救援人员下井均出现中毒症状。物业人员与消防员先后将被困者救出。事故共致6名物业人员身亡,一名消防员在救援过程中牺牲。
事发 “下井一个熏倒一个”
昨日15时许,事发现场臭味弥漫,数百群众警戒线外围观。线内,数名保安和消防员在井口缠绳索准备施救。
“现在井下至少四五个人。”目击居民王先生说,下午2点左右,物业工程部人员维修污水井中的提升泵。“此前三四天,始终有人维修。”
“最先下去的是两个人,没见戴什么防护措施。”王先生说,过了几分钟都没声响,井上的人急忙向井下喊,未闻回应,就猜测有可能中毒了。
井口边,一身着物业工作装的女员工向领导介绍情况时说,最开始的几个人没回应后,陆续有七八个人下井施救,其中有物业工程部经理。“好像只拽上来一两个人。”该女员工说。
施救 “下井两秒钟就不能呼吸”
物业工程部一位员工曾下井施救,他回忆,井深近3米,底部全是污水,污水深度也在2米左右,他下井时,井下人都浮在污水水面上。
“下井两秒钟,就不能呼吸了。”一位身穿短裤的物业工作人员成功救出一人,他说,下井后,他几乎窒息,他见一支胳膊向井口方向伸着,“我一把抓住,憋着气,玩儿命向上拽,马上坚持不住就要松手了,我被拖上井口。”这位小伙说。
多位居民看到,新华街消防中队赶到后,两名消防员立即佩戴呼吸器下井。约10分钟后,只有一名消防员升井,这位小伙面色通红,大口喘气,几次身体倾斜。另一位消防员却仍在井下,随后,又有消防员下井将战友救出。
市应急办启动预案后,副市长夏占义与市政府相关部门、通州区负责人赶往现场。最终,井下人员均被救出。
善后 物业逐一清点员工人数
昨晚7时许,警戒线解除。随后,小区保安开始回收抽水机、抽风机等设备。
半小时后,物业公司领导被消防部门带至现场,开始逐一清点员工人数和姓名。
北京市相关部门表示,事故善后工作已经展开,事故正在调查中。
■ 伤亡
4名伤者已脱离危险
事故共造成6名物业人员和1名消防队员死亡,4人受伤。
昨日下午,陆续有4名伤者送到潞河医院,其中包括3名物业保安和1名消防员。
医务人员表示,3人情况已稳定,初步检查系沼气中毒;而送到15楼的消防员目前也无生命危险,由战友陪护。
截至昨晚8时,7名死者均被推进太平间。
在医院太平间外,一名死者家属痛哭流涕,瘫倒在地,嘴里不停念叨:“马上就要退休了,怎么就这么走了。”
北京市相关部门通报,新华街消防中队一名消防员在救援过程中,佩戴的空气呼吸器面罩被受困者拽掉,不幸中毒牺牲。
■ 特写
“我奋力将同事推上井口”
40多岁的物业人员陈某醒来时,人已经躺在医院病床。通过旁边同事,他得知,井下有同事没能上来。
“我背上一名同事。”事发时,陈某接到了通知,井下有同事被困,要去救人。他急忙和其他保安一起赶到现场,从井口铁梯下去。
陈某说,当时井下很黑,什么都看不见,井也很深,当他捞到人时,已经感觉不适,但他没想太多,直接将人背上,然后爬梯子准备出井,就快爬到井口时,突然身体不支,他奋力将背着的人推上井口,但是自己掉了下去,失去了知觉。后来他才得知,掉下去没多久,自己就被保安队长救上。
听说有6名同事遇难的消息后,他不再开口说话。
“让我们过去看看救人英雄”
昨日下午5时许,最后一名下井消防员爬出井口,被其队友搀扶着,送上急救车。这名战士鼻子插着呼吸导管。
随后,另一名队友爬上车,坐在身边,递上矿泉水,受伤战士拧开猛灌几口。
“让我们过去看看救人英雄。”此时,多位围观市民涌入警戒线内,不顾民警的阻拦,陆续凑到急救车旁,趴在窗户边向里张望。直到护士将门关上,大伙才退后几步,让出道路,目送着英雄离开。
■ 提醒
现场救援须戴面罩
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齐京军表示,此次发生事故的地下井是小区自管设施,最近自管设施接连出事,原因是很多户线管理单位不具备自管自养的条件。
“井盖打开30分钟,作业人员才能准备下井。”齐京军表示,污水井、地下管道作业非常危险。下井前必须对井下沼气进行检测是否超标。
“只要时刻保持现场有良好通风,就可避免中毒。”消防部门一人士介绍,发生沼气中毒时,首先要立即拨打999等急救和消防电话,通知专业救援力量。
该人士说,现场抢救人员必须佩戴有氧的防护面罩,注意施救者不要成为被救者。对中毒病人,救援人员应解开其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注意保暖。
■ 链接
井下中毒近日连发
6月24日,宁夏银川市西夏区一污水井发生沼气中毒事故,3人死亡。
6月21日,甘肃兰州市东岗镇一污水处理厂,两工人井下中毒身亡。
6月18日,甘肃兰州市一污水处理厂的4名维修工下井中毒,两人身亡。
6月13日,北京海淀区一果园内,3工人在排污井作业中毒,两人身亡。
5月26日,四川绵阳一污水处理厂发生井下中毒事故,3人遇难。
(均据媒体报道)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天宇 李毅哲 展明辉 杜丁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周晓东 王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