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7月7日16时讯 (数字记者李心成、何青枚) 昨日,提前批次录取工作已经启动。而明日,高考将正式进入录取阶段。但重庆民族成分造假考生名单却迟迟未向公众公布。重庆招办的这一做法引起媒体和网友的种种猜测和质疑。
今年高考结束后,有群众和网友反映个别学校高考考生伪造少数民族成分,骗取加分资格。随后,重庆多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此展开调查。6月22日,就在高考分数公布前两天,重庆招办向媒体通报,共查出31名考生少数民族成分存在问题,并决定取消这些考生的加分资格。随着重庆市石柱县副县长汤平之女汤蕤蔓,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之子、重庆文科高考状元何川洋,和报考北大医学院部的考生田中等3人民族成分造假曝光,尤其是何川洋民族身份曝光后,其父母已被停职,重庆高考民族加分造假事件引起哗然一片。但令人疑惑的是,重庆招办至今没有对这些考生是否保留高考录取资格做出正面回应,而且在高考录取工作即将正式开始时,仍不公布31名造假考生名单。这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有网友猜测,除目前见到的“好事者”发现的3名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外,其余考生,“疑背景更深”。
新华社连发多篇评论,直指重庆高考的公平和透明,称重庆招办等部门是在和公众“捉迷藏”。新华社在《重庆高考造假名单不能再捂下去了》的时评中说,在知情权这样的基本权利问题上,公众是不会退缩的,有关单位越捂盖子,公众维护权利的要求会越强烈。只有尽快公开真相,才能扭转被动局面,维护自身形象。
新华社评论指出,对于重庆市招办等部门来说,如何处理高考造假考生,想绕是绕不过去的。国家民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今年4月发出的《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一经查实,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招生考试机构取消其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已经入学的,取消其学籍。”因此,重庆市招办等部门不明确态度,就是不作为,这样做不仅给高校录取新生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而且是对人民知情权的公然漠视。
人民日报在《高考公正需要信息公开》的时评中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违规加分考生的相关信息迄今未能明示,不只是激起众多议论、猜测和质疑,似乎也已对正常的高考招生工作造成影响。
人民日报时评说,从“高考航模加分事件”和至今尚未平息的“重庆考生更改民族成分事件”来看,营私舞弊和弄虚作假的诸多环节,往往与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手握权力者的渎职乃至个别公职人员的贪腐有关。正因如此,肃清高考造假,不仅要纠正造假,更要揭露其背后的渎职行为,严肃追究造假者的责任。
就在公众和媒体质疑为何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时,新华社报道,7月2日重庆招办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今年普招加分考生公示信息,并欢迎市民举报。其中少数民族加分学生约1.8万余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份名单上网公示一天之后神秘消失,这一现象被普遍解读为可能担心有人根据两份公示名单的前后变化,找出官方一直尚未公布的31人名单。
就在一片质疑声中,有网友在网上公布了“草根版”《31名造假考生可能名单》,前后对比招办公示的加分考生名单,找出了在新名单中“消失”的考生。而在这31名考生名单正式公布之前,造假考生的入学命运似乎都悬而未决。
事件真相到底是何样?不公布高考造假考生信息又有怎样的隐情?媒体和公众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