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官者应从季羡林身上学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2日15:57  人民网

  季羡林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在病中写出的24万字的《病榻杂记》近期也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他坚辞国学大师、泰斗、国宝三桂冠的故事,与季羡林先生做人处事的淡泊相比,我们每一个看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受到深深的震动。

  一是辞“国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说: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毕竟是保留在所谓“国学”中的。当时在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人民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是辞“学界(术)泰斗”。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是辞“国宝”。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十三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煞车。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时下,许多人热衷带高帽子,热衷于挂虚衔,有的人身兼数职,头衔更是多得不得了,也不去想想自己的才德学识能否顶起这头上的一顶顶闪光的帽子。总之,只要别人高抬,给自己带多高的帽子、称什么都行。哪里管它这些头衔有多高?份量有多重?是不是名不符实!这种情况不仅在政界,学术界、文化界都有,其实,无论论才华、学识、品德,季羡林先生完全可以称为国学大师、泰斗、国宝!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却毅然摘去挂着自己身上的“三桂冠”,用季老自己的话说:“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从这可以看出季老是个诚实、实在、实事求是、喜欢讲实话的人!而这种实事求是、说实话、办实事的作风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欠缺的,许多人每天都在忙着说谎,这种谎言充斥着官场、弥漫着整个社会,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但愿季老的一番话能让我们这个社会警醒: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诚实做人,认真办事,说实话,办实事,我的的社会才能越来越美好。

  原文地址: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