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 题:一位中国记者致西方一些同行的业务交流信
在乌鲁木齐“7·5”事件后,新华社编辑部收到了不少来信,对这一事件发表看法。下面是其中的一封,在此予以转发: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中国记者,在这个行业工作了整整11个年头。从我第一天开始工作起,前辈就一再告诫我:没有深入采访就没有发言权,新闻报道一定要把“五个W”交代清楚,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西方同行们,想必你们也是一样的,因为“五个W”正是从你们那里流传天下的,而客观公正一直是你们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最近发生在乌鲁木齐的事情你们一定很关注吧,因为我看到你们每天都在一如既往“客观公正”地报道这件事,也就此有几个业务上的问题想和你们交流探讨一下。
当然,是纯业务的探讨。因为,作为为大众还原真相的记者,一些最起码的素质你们一定都是具备的。
我看到《伦敦晚报》的官网刊登了这样一张照片,内容是乌鲁木齐街头两名头破血流的女青年正相拥而泣。这张照片我很熟悉,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到的暴徒施暴后的场景之一。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你们的标题却是“两名女士在被警察攻击后,互相安慰”呢?
我知道你们很善于挖掘一些爆炸性或是内幕性的新闻,所以很诚恳地请教一下:你们是如何采访到这两位“不幸遭到警察攻击”的女士的?什么时间?在哪?她们没有控诉什么吗?
在google上搜索,可以发现这么一段文字:BBC记者克里斯·赫哲自上海报道说,如果死亡数字是可信的――同时国家媒体报道说它可能继续上升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中国过去10年来最血腥的镇压示威行动。
这位同行的遣词造句能力着实令人佩服。更让我钦佩的是这位同行获取“真相”的惊人能力。要知道,上海和乌鲁木齐的飞行距离有3500多公里,况且乌鲁木齐不是“信息封闭”了吗?
因此,我非常诚恳地请教一下:你们是用了什么高科技或是超自然的力量,一眼就洞悉了“镇压”的事实?
还有一家全球闻名的大报社,叫《华尔街日报》。这两天无论是你们的报纸还是网站,关于乌鲁木齐的报道真是不少。有意思的是,在你们的报道中我几乎看不到什么来自中国国内普通民众的声音,倒是一个名叫热比娅、自诩为“维吾尔人之母”的人频频露脸,这大概就是你们所说的“平衡”和“客观”吧。
地球人都知道此人已经近5年没有呆在中国了,也都知道她的组织与臭名昭著的“东突”恐怖势力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她的组织就脱胎于“东突”势力。就在你们接连为她“鸣冤叫屈”的同时,她和她的那些下属们正在全球各地疯狂地袭击中国的使领馆和旅游团。
因此,我还是非常诚恳地请教一下:你们是如何在采访时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的。毕竟和这些连妇孺老幼都不放过的恐怖分子打交道,并能获取他们的信任,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仔细拜读了《华盛顿邮报》的“帮助维吾尔人的正确方式”一文,作者对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呼吁几乎让我产生了“新疆好像是在美国的某个地方”的错觉。这不由得让我对这位同仁肃然起敬,他应该是位对新疆很了解也有很深研究的专家,应该来过新疆很多次了吧。
在此,诚恳地邀请这位一再呼吁支持热比娅的同仁能再访新疆,顺便丈量一下从乌鲁木齐到华盛顿的距离。
另外,还想和我的西方同行们探讨报道时的一些“小失误”:在一张“受伤的维吾尔族人躺在医院中”的照片中,我分明看到了一张汉族人的脸庞和病床边醒目的汉族人姓名。而在你们的报纸和网站广泛刊登的那张热比娅宣称的“证据”,已经被证明是发生在中国湖北石首的一件事情的照片。
我知道你们的报道流程是严谨的,这大概是你们的记者和编辑一系列“不小心”而导致的失误,应该叫技术性失误。在我的印象里,去年拉萨“3·14”事件的报道中我的西方同行们已经这样“技术性”地失误不少回了,结果都成了世人的笑柄。也许你们这些大媒体是不会在乎这些“小差错”的吧。
如今的乌鲁木齐云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而你们“客观公正”的报道也在继续,我知道这是你们一贯的作风。
再次重申一下,以上仅限于纯业务的探讨。我相信你们是具备高尚的职业素质的,否则我们也就没有交流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