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同情抢银行大学生是个危险讯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7日04:39  大河网-河南商报

  ■衙外(职员)

  “同情是人类情感中的一种杂质。”我忘了曾在哪儿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一直印象很深。多数的时候,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他离“非人”也就差不了多远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承认,过于泛滥的同情心的确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使我们在很多是非问题上屈服于情感。7月16日,当我读完《同学为抢银行大学生喊冤,坦言学校把他逼上绝路》这则新闻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安置内心那汪清澈而隐隐作痛的“杂质”。

  新闻来自央视“新闻会客厅”,主持人请来了抢劫银行的北科大学生黎立的两位同学,让他们介绍一下“黎立在抢银行之前都经历了什么”。我们知道,7月12日中午,贫困生黎立劫持两名人质,以此为要挟,且用刀划伤了其中一名女孩,在校园内银行抢劫了10万元钱,5个小时后被警方抓获。按理说,犯罪嫌疑人罪行明晰,理应遭到唾弃,但他的这两位舍友却为其辩护,说社会和学校这种双重压力,把作为贫困生的黎立给逼疯了。

  网络刻意设置了“大学生抢银行,是否值得同情”的网辩,我看了一下,截至当时下午2时,“正方”为16588人,而“反方”仅为3875人。我是反方。我以为我们这个社会“病变”多多,但这不是一个人犯罪并获得同情的理由。

  难道不是吗?从马加爵到杨佳再到现在的黎立,我承认他们经受了贫苦和委屈,社会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在我眼里,多数人同情抢银行大学生是一个危险的讯号,它不仅证明我们建设法治社会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在人的心目中形成法治思维,更重要的是,这种心态会“诱导”更多游离在犯罪边缘的人迈出他本来很犹豫的那一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吗?而为什么多数人都会这样想?社会管理者尤要反思。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