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肠道”通畅 多亏这群“泥鳅”

  连日的强降雨虽然来势汹汹,但成都城区下穿隧道和街道,都没有出现被淹或内涝。而这,来自数百名城市“地下工作者”的满手污泥和满身汗水。市民叫他们“掏下水道的”,较为正式的称呼是“清掏工人”,而他们却自称为“泥鳅”。昨日,记者走近这个几乎每天与大家在一起,却似乎又很遥远的群体,感受他们的辛酸苦辣,也与他们一起,体会文明成都的巨大变化。

  尴尬:谈恋爱不敢说是掏下水道的

  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的前身是“成都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如果再往前追溯,就是“成都市养护管理处”。30年前,16岁的王文秀顶班进入了养护处,成为当时处里年龄最小的工人。当时的养护处不只管下水管道,还负责街道两旁的人行道路面维护。

  当时人们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理解。“我们施工的时候,刚把窨井盖掀开,旁边的住户就嚷着要我们走,说整得那么臭。”王文秀说,周围有些人听说自己是掏下水道的,往往都是斜着眼打量。

  王文秀也一度觉得自己的工作很“低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国营大厂的工人,刚认识那会儿,王文秀都告诉对方自己是“修路”的。直到后来都说到结婚了,王文秀才“鼓足勇气”给对方说自己除了修路还要掏下水道。“当时都做好了‘散伙’的准备。”

  恼火:最怕塑料袋和油污

  王文秀说,下水道里是另外一个世界。掀开井盖,敞1个小时,测试井内气体,捆上安全带……顺着梯子下到几米深的窨井,虽然有厚厚的口罩,刺鼻的味道还是往鼻孔里钻,王文秀觉得,这种味道远不是“臭”能形容的。而眼睛不可能戴“眼罩”,只能接受气体的“熏陶”。下到井底,王文秀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过一会儿才能适应过来,发现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塑料袋、卫生巾、方便饭盒、竹签……这是一个微缩的世界。

  王文秀告诉记者,清掏工人最恼火的是遇到堵满大堆塑料袋的窨井。一般的淤泥好办,瓜瓢就可以铲起来;小石块也容易,用锄头就可以钩起来。“但是如果遇到满井的塑料袋、卫生巾,挖也挖不出,只有一层一层地刨。”让清掏工人恼火的另一样东西是油污。“很多餐馆旁边的窨井里面都倒着潲水,到了冬天,上面的油污漂在面上,凝结成块,我们只有用钢钎使劲地‘杀’”王文秀说的“杀”,就是拿起两米多长的钢钎,高高扬起,然后猛地戳下去,把油块戳穿。这是实打实的体力活,有一次刚刚“杀”完,管理所拿了个东西过来要她签字,拿笔的手都在抖。

  欣慰:30年变化太大了

  王文秀自己也没有想到一干就是30年,但在市排水设施管理处,掏了二三十年下水道的人还很多。用清掏工人中流传的一句话说就是:“变了泥鳅就要钻泥巴。”王文秀理解这意思就是:我们清掏工人,干这行就要爱这行。

  他们其实不仅仅是爱这行,很多人因此有了“职业习惯”。现在已经是施工负责人的马维贤家在城西,每天骑车上下班,总改不了当年铺沥青路的习惯。看到哪里的地砖翘起来了,他会停下车就找东西垫一垫;水篦子被堵了,随手折根树枝把它掏空。

  30年清淤,王文秀从中也看到了成都和成都的人巨大变化。原来清掏的时候,不管多少都必须人工一瓢一瓢地挖出来,而现在有了大型吸污车;原来下井前都是凭经验判断里面的有害气体,现在都要用专门的仪器测试……

  让她欣慰的是,市民对清掏工人的态度,也从原来的避而远之到理解支持。“有时候我们带的水喝完了,给附近的居民要开水,他们都会很热情地给我们倒,看我们掏累了,还会搬来凳子让我们休息,还说我们是文明城市的功臣。”王文秀一脸自豪。

  本报记者 肖刚

  数字

  18000个/20000个/22座 市排水设施管理处500多名管理和一线工人,负责全市38座下穿隧道中的22座,负责的水篦子有18000个,检查井20000多个。

  2.6万吨 粗略统计,每年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工人清掏出的淤泥大约2.6万吨,2600辆载重10吨的运渣车才能装完,而这些淤泥基本上全是工人一瓢一瓢舀起来的。

  1500公里/40公里 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负责的城市管网长度为1300公里,占城区所有管网长度的80%左右,一年至少清掏一遍,对重点低洼地段清掏次数还要增加,每年清掏总长度为1500公里。而成都到香港的直线距离,也只有1382公里。

  市排水处还设有专门的巡线员,平均每个人每天巡线长度为40公里。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