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物回顾:陈同海一审获死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8日21:57   CCTV《新闻周刊》

  人物回顾:

  陈同海:一审死缓

  本周,备受关注的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受贿案一审宣判。经审理查明,从1999年至2007年,陈同海受贿金额约合人民币近2亿元,不仅受贿数额巨大,这位陈总经理在任职期间的所作所为也让人吃惊,与某公司商谈40分钟,就决定出资2亿元入股,对某赛事赞助8亿元,竟然没有经过董事会讨论决定;而这位陈总,平均每天的职务消费,更是高达4万元,对此,陈同海说:“每月交际一两百万算什么,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本周,受贿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就是陈同海得到的一审判决。

  阎政平:抛砖引“玉”?

  “我承认这是违法,但有别的办法吗?”兰州74岁退休教师阎政平,因自己和众多行人的生命在斑马线上得不到保障,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心中积聚的情绪。本周,这位手持砖头连砸30多辆闯红灯违章车的老人,所作所为也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的激烈争论。本周四,兰州交警部门公开回应,将通过加派警力、增设抓拍、监控等措施,让斑马线真正成为平安线。抛砖真能引玉吗?希望这位老人的极端行为,能促进兰州交通秩序的改善,但他手中的砖块,却不应成为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范振宗、许荣淑:顺应潮流

  “连看看都不行?又不是洪水猛兽。”本周,带队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民进党元老范振宗、许荣淑,在承受着自家政党施加的巨大压力。前几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民进党一方面污蔑共产党“统战”、另一方面指责国民党“卖台”。这次自己人要来,不但一直在给范振宗打电话劝回,甚至党内还通过了建议将两人开除党籍的提案。而在参加两天论坛后,范振宗和许荣淑更多的则是感慨,“国民党改变了,大陆也改变了,民进党如果一成不变,会被潮流淹没。”

  万金刚:城市守护者

  本周,乌鲁木齐在恢复平静,而这场送别,却令人心潮难平。“七。五”事件,武警乌鲁木齐市十二中队中队长万金刚,带领8名战士与公安特警一起对闹事人群进行劝阻,面对暴徒从四周用石头、砖块的猛烈攻击,万金刚和战士们始终保持克制,坚持依法处置、文明执法。在抢救被暴徒打伤的战友时,3名暴徒从万金刚身后突然用石头猛击他头部,万金刚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本周五,战友、亲人以及无数普通民众,在泪光中为英雄送行。

  主持人:

  这一周的好几个人都似乎与一个关键词有关,那就是坚持。兰州老汉明明是一个违法的行为,他自己也清楚,但他依然坚持自己不为此后悔。我想我们都知道闯红灯不好,并为此气愤,但更该坚持一个底线,那就是一切得建立在守法的基础上。范振宗、许荣淑作为参加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民进党代表,虽然出发之前接到禁止登陆令,但他们依然坚持参会,我相信就如同台办王毅主任所说,历史将会证明他们的坚持是正确的。好,接下来走进《新闻周刊》选出的本周人物,他们的坚持让我们感动并兴奋,在矿井下被困25天后,他们获救。

  本周人物 奇迹生还

  字幕:7月12日

  中午11点20分

  距离晴隆县新桥煤矿“6.17”透水事故发生25天

  救援人员  李兴维:

  我看到灯亮过后,我就叫我们的工人,我说我们的人马上下去,/然后我说你家里哪里的,他说是河南的,我说其他人还有的吗,他说没的。

  救援人员  屠定平:

  我把他背下来的时候他一直喊渴,跟我要水喝,就可以看到肋骨是露出来的,就是饿的原因。

  字幕:7月13日

  三名获救矿工被转运至贵阳接受治疗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

  由于长期在黑暗、潮湿,还有恐惧、饥饿的情况下,他的皮下脂肪已经消耗殆尽,有肌肉的萎缩,有比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的紊乱,有肾功能一定程度的障碍。

  解说:

  25天,整整604个小时,在“6·17贵州新桥煤矿透水事故”中被困井下的3名河南籍矿工——赵卫星、王圈杰、王矿委,在没有任何食物来源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到获救一刻,创造了挑战生命极限的奇迹。当救援队员发现他们时,获救矿工王矿伟无声地哭了,却因为严重脱水而没有了泪水,而三个以前130斤左右的汉子,体重都只剩下不足80斤。但他们升井时神智清醒并能进行简单对话,其顽强的生命力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记者:你们这几天在下面是怎么过的?

  获救矿工  王圈杰::我们就喝水。我们也没啥吃的。

  记者:你们三个之间是互相鼓励的?

  获救矿工  王圈杰:(点头)

  记者:在下面怎么想的?

  获救矿工 

  王圈杰: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救我们出来的。

  黑场+垮塌的声效

  字幕:2009年6月17日早上8点 贵州省晴隆县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博士后王艺明教授(电话采访)

  发生这种透水事件之后,他们三个人往上面跑,就跑到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那个时候他们就有一些恐惧心理,当时就想到会不会活着出去,然后这个时候,其实他的动力就是到处寻找出路,找看看有没有什么洞,大概有四个小时之后,水就慢慢减小了,那么他们求生的欲望也就更强烈了。

  解说:

  如今在贵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病房接受治疗的三名获救矿工,在他们对心理医生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们也开始知道,25天来,在险象环生的百米井下,在那个高不足1.7米面积仅四平米的平台上,三名矿友如何突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极限,又经历了怎样的井下生存和心理考验?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博士后王艺明教授(电话采访)

  下边有一个大井架的一些木料,木料上面有一些树皮,他就吃那个树皮,吃完两天之后消化不了,他就不吃了,不吃了他就靠饮用巷道顶端渗漏的水来维持生命。我说那你们后来饿不饿,他说我们后来,第五天之后,饥饿感就消失了,他们每天就是接水、喝水,其余时间我说你们干什么,睡觉,他说保存体力,他说我们很少说话,但是就是一旦要说话都是鼓励的话。

  解说:

  新桥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由于矿主瞒报延误了时间,加上事发地偏远道路多为山路,以及强雷电、大暴雨等因素,当第一批救援人员赶到时,距事故发生已整整一天。而当三名遇险矿工在井下坚信会等来救援的时候,井外搜救工作已经艰难展开,而且从开始之后,20多天来从来没有停止过。

  抢险指挥部副指挥长 陈晴:

  我们进入抢险以来,我们已经遇到了六次大暴雨的雷雨天气,由于我们这个矿它地处偏远,属于电网的末端,由于天气打雷,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供电系统,所以说我们在这次抢险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困难重重的。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博士后王艺明教授(电话采访)

  这个时候他们身边有的一个东西就是有一个电子表,还有几盏矿灯。他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比如说他听到出水声音,可能他就下去看一下,灯就亮一下,听到风吹的声音,他就想是不是救援了,他们就开一下,亮一下,相当于给救援的人发信号。等待救援大概有15天之后,电子表就没有电了。他们就一天天的就是猜测。后来出来之后,我问他们,你们估计到大概有多少天,他说我们估计有30多天了。

  解说:

  有了岩壁的渗透水,以及救援队从通风口输送的空气,三名矿工决定平静等待。一个电子表,三盏矿灯,成了他们唯一拥有的求生物件。原本只能使用10多个小时的矿灯,最终却坚持了25天,灯光虽然微弱,却是他们发出的强烈生命信号,救援人员也正是通过深井中的一缕微弱亮光发现了他们。而在电子表都停止了走动之后,又是什么样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三名矿工的生命在井下依然延续?

  获救矿工王矿伟妻子 梁玉婷(电话采访):

  当时我们也是想他们的希望非常渺茫,当时当地政府打电话来告诉我们说他们平安的上来的时候,我们也是非常激动,在这里大哭了一场,如果不是人家当地政府尽力的挽救他们,可能他们就没有第二次生命的机会了。

  解说:

  三名矿工的绝处逢生,也让他们的亲属在20多天的漫长等待中,经历了人间的大悲大喜。矿难发生后第三天,三名矿工的亲属就结伴从老家河南汝阳赶到事发地,并被当地政府安置在距事发煤矿5公里外的一个招待所里。

  获救矿工王矿伟妻子 梁玉婷(电话采访):

  19号下午我得到消息,当时心里觉得非常的悲痛,因为我们全家,还有两个小孩,全靠他一个人来维持这个家。

  解说:

  获救矿工王矿伟今年36岁,有一个12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以及年迈的双亲。而另外两名矿友王圈杰、赵卫星和他年龄相仿,家庭状况相似,并且同为河南汝阳县城关镇河西村人。几年前,他们一共7名同乡从河西村一起来到贵州这家煤矿务工,由于另外4人当日并未下井,所以才逃过一劫。

  获救矿工王矿伟妻子 梁玉婷(电话采访):

  他做矿工做十几年了吧。我们那个县是贫困县,我们那个山区土地薄弱,每年就没有多少余粮,全是靠他们出来打工来维持家用。以前也担心过,但是他没有什么技术,他从事这个矿工,工资可能比较高一点。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博士后王艺明教授(电话采访)

  三个人平常关系都非常好,非常密切.。他们听到有水声,他们想着可能是政府在救援他们,/所以他们就抱着这种信念,还有强烈的求生的欲望,还有对家里面人的牵挂。他们想如果他们完了,他们整个家就完了,这是他们的原话。其中的那个王圈杰,我觉得他心理素质最好,他就是非常乐观,他当时跟我讲了,他说他认为他那个体质出来只要喝两碗稀饭就好了。

  黑场 字幕:2009年7月17日

  贵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病房

  现场:矿工与医生交谈

  解说:

  虽然身体仍然十分虚弱,但三名获救矿工的胃肠功能正在逐渐恢复,医院预计下周一可能脱离危险。对于这三名远赴他乡挖煤养家的河南同乡来说,他们在井下的守望相助和顽强求生让所有人为之感动和惊叹。来自家乡的慰问团赴贵州看望了矿工家属并送来慰问金,而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则承担了他们所有的治疗费用。而对于未来,赵卫星、王圈杰、王矿委都说,短期内他们不想再下井挖煤,但对以后的生活来源却感到担忧。因为他们的肩上,还会重新担起生活的重担。

  片花+歌曲:郑智化《老幺的故事》

  黑色的煤渣 白色的雾

  阿爸在坑里不断地挖

  养活我们这一家

  娇纵的老幺倔强的我

  命运是什么我不懂

  都市才有我的梦。。。

  主持人:

  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三名矿工得以坚持下来,并创造了奇迹。但同时我们别忘了另一个坚持的可贵,那就是井外救援队伍长达25天,但绝不放弃的营救。井下与井上的共同坚持,才是这604个小时生命奇迹诞生的真正原因。谢谢这不放弃救援的行动背后,所深深藏着的对生命的尊重。

  主持人:

  杭州飙车撞死人案发生之后,如何减少城市当中的飙车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事。本周看到一张照片是北京交警给汽车贴上了一个幽默的卡通车贴,上面不是禁止超速等字眼,而是“NO飙车我很低调”。显然这是一个很时尚、也很符合年轻车主语言习惯的提醒语。北京崇文交通支队制作了两万多个这样的车贴,发放完毕之后还将继续制作,但愿这样有人情味的车贴不仅让人会心一笑,还能真正起到劝阻的作用。好,接下来咱们看看本周还有其它哪些特写。

  特写:相约而去

  现场:大雨中的八宝山

  解说:

  7月17日,北京,很多人冒着雨,要特意赶来送别一位93岁的老人。他们当中,有同事、亲友、学生,更多的则是慕名而来。两天后,另一位老人的告别仪式,也将在这里举行。

  现场:献花,瞻仰

  解说:

  七月十一日的凌晨4点半,任继愈先生在北京医院逝世,4个小时后,季羡林先生也在北京301医院离世。对学术界、文化界乃至整个华人社会来说,两位老先生在同一天离去,算是一个大事件。几天来,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前来悼念的人很多,而更多的,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来表达自己对两位大师的敬意。

  群众:怀念两位老人的采访

  解说:

  两个老人,季羡林比任继愈大了5岁;而两位在同一天离去的大师,也划出了两条极为精彩而相似的人生轨迹。他们都出生在山东,相继到北京求学,一个在清华,一个在北大。后来,他们又同在北大任教,两个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泰山北斗”。任先生作为我国宗教研究的开拓者、著名哲学家、《中华大典》的主编,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史》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高等学府的权威教材;而季先生更是精通十二国语言,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文超千万字,是中国东方学的大家。

  任:我喜欢学生,教书多年了,我喜欢学生。

  季:我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工作,不停地工作,不写不行。

  解说:

  或许,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两位先生具体的研究内容,大家更为熟知和敬重的,则是两个人 “著作等身”之外的那份人文精神的象征。任先生的学术地位令人仰慕,但他却以“不赴宴、不过生日、不出全集”的“三不主义”,几乎谢绝了外界给他的所有荣誉。而季先生,也在晚年坚决推掉了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样荣誉,他还曾说:“我不是搞中国文化的,更不是搞哲学的。毛主席最推重任继愈。说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你们最好去找任先生。说我是国学大师,是外行话。”两位先生的低调和谦逊,也是他们除学识之外能被称为大师的最好注解。

  季:我做人的标准是朴实、真实,不耍花腔,不愁衣服不好看啊,吃的不好啊,人活着不是为了穿衣吃饭的

  任老:因为科学这个真理,他就是很平凡的他就是真理,太稀奇古怪的,太新奇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就是很朴素,很平凡,大实话,往往是这样的。

  画面:各地纪念两位先生

  解说:

  或许,除了他们过人的学识,两位老人给我们留下的更为珍贵的,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朴实、真实,平凡、朴素,尽管他们生前不曾应许,甚至公开拒绝过诸如 “大师”、“国宝”等头衔,但是,今天,当人们依旧以这些头衔来送别他们时,没有浮躁、没有扰攘,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与合理,这是我们存于内心的敬意。于是,在一篇又一篇纪念两位老人的文章中,我们也愿意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文字:“如果季先生独驾鹤西去,堪为他撰写墓志铭的,大概是任继愈先生;而如果独独任先生故去,其墓志铭由长他5岁的季先生来做,也再恰切不过。然而事实是,二位先生在同一天辞世。”或许,在两段精彩的生命旅程中,在共同对于真理的探询中,2009年7月11日,两个老人的相约离去,才是他们最好的墓志铭。

  季老:现在年轻人出国下海,我不反对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文化的事情,还是需要有人去坐冷板凳的。

  任老:我们也是借前人栽过的树底下我们乘过凉,也希望栽一点树给后人乘凉,我们也要给后人留下点儿才行,这样的话社会才不断地在前进,文化才不断地在积累。

  主持人:

  好了,下周的事咱们下周再聊,《新闻周刊》,祝您周末愉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