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志愿者在石家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9日10:22  燕赵晚报

  

美国志愿者在石家庄
美国志愿者在石家庄

  他们自己掏腰包,不远万里来到石家庄,在石家庄的学校挥汗如雨地教课,而且不要一分钱报酬。

  本报记者刘青

  实习生刘远凤/文图

  虽然学校放了暑假,石家庄42中的几个教室却很热闹,英语朗读声、交流声不断传出,难道是学生在补课?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这所学校现场采访,发现两个教室中果然坐满了人,只是这些用功学习的不是在校生,而是从周边各县赶来接受培训的英语老师。更令人称奇的是,讲台上的教师是三位美国人,他们是完全自费来到中国石家庄进行义务教学的。

  [背景]

  因基金会结缘石家庄

  这三位美国人,都是在一个名叫美国教育文化基金会(下称基金会)的组织下来中国的。该基金会是由美籍华人创办的慈善机构,主旨在于推动美国本土与国际性的教育与文化事业,以扶助青少年学生、专业人士、学者、残障人士、老者及欠缺者,使他们能完成学业或享有更好一点的生活。

  基金会成立后,吸引了很多美国志愿者参加。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许多美国人开始关注中国,成为基金会志愿者踊跃前往的国家之一。志愿者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对中国有了崭新的认识,进而喜欢中国人,喜欢上中国的生活。

  石家庄42中于2006年在中国国际汉语对外推广办公室的推荐下,与基金会取得了联系。2006年7月通过河北省外办发出邀请,曾有7名美国大学生志愿者在基金会执行主任、美籍华人何耀辉先生的带领下,对42中的86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年,42中向美国教育基金会申请,要求帮助该校联系专业教师志愿者进行英语教师的培训。2007年,42中的申请列入了基金会2008年教师培训计划,学校共86名老师参加了培训。2009年7月4日——7月25日,基金会继续委派上述三位美籍教师来该校志愿为石家庄培训英语教师的口语及语法等。

  [人物]

  看到学生模样的就上前交谈

  瑞秋,女,28岁,美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行政助理

  瑞秋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中国有不解之缘,她洛杉矶的家,对门就是中国人。瑞秋跟他们学会了用筷子,对此非常骄傲。不仅如此,瑞秋的哥哥娶了香港女孩为妻,她的一对双胞胎侄子的身体里一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所以前不久知道基金会的石家庄项目后,便积极申请来石参加志愿服务。

  提起在石家庄的生活,瑞秋说:“学校安排我们住在外教公寓,洗发水都准备好了。食堂师傅人很好,很细心,他观察我们哪个菜吃完了,哪个菜没吃,吃完的那个下次就多做一些,剩下多的就少做或不做了。”

  瑞秋还是个讨价还价的好手,她说在美国是不用还价的,东西大都是明码标价,但是在中国,实际价位和心理价位是不一致的,需要还价。瑞秋说:“买东西前我会提前问别人,打听好大概的价位,再去跟卖方讨价还价。当然我也不会让他吃亏,只有价格在双方看来都能接受,对谁都合理,交易才会成功。”

  瑞秋主要负责教老师们口语,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她认为语言学习中,听说能力最重要。她是一个非常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来中国前,瑞秋对中国的英语教育了解很少,经过一定接触,瑞秋惊讶地发现,中国的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很高,但是听说能力还是有些欠缺。在课堂上,她鼓励来参加培训的老师多讲,告诉他们,作为一个外语老师,首先自己得敢说,只有老师自信了,才能把自信传递给学生。

  瑞秋喜欢到大街上散步,傍晚的石家庄有几分凉爽,街上人很多,气氛很温馨,让她感觉很好。她时刻不忘提高石家庄学生英语水平的使命,每当看到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她就主动上前交谈,刚开始,学生们对讲英语很害羞,怕讲不好,但在她热情的引导下,孩子们慢慢地敢用英语和她交谈了。“如果他们紧张,我就说得慢一些。”

  对于英语教学,瑞秋用了很形象的形容:“把老师肚子里的英语拽出来。”

  两顶奇怪的帽子

  迪克,男,26岁,毕业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

  迪克年纪不大,经历却颇为丰富。他拥有心理学和政治学两个学士学位,会法语和汉语两门外语,曾4次来到中国义务教英语,到石家庄是第二次。支持他一次次来中国志愿服务的动力,是他的日益深厚的中国情结。

  2004年,迪克第一次来中国,中国人努力、坚韧的精神深深触动了他。之后,他又数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感情与日俱增。

  去年,迪克专门到北京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如今,他已经能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交流。

  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迪克,还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所以,来回1300多美元的飞机票,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好在家人和朋友都非常支持他,给他提供了往返路费。

  迪克性格开朗幽默,在石家庄留下了许多趣事。最让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两顶帽子。

  迪克刚到石家庄时,头上戴着一顶滑稽的小号绿色帽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人好心提醒他,在中国,“绿帽子”这个词是有特殊含义的。迪克听了以后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在我们那里没有这个说法。”他告诉中国朋友,这顶帽子是他两岁时爸爸妈妈送给他的,他很喜欢,一直戴到现在。

  另外一顶让大家惊异的帽子,看起来很脏,沾满了灰尘和泥土。要知道,迪克是非常爱干净的,他的衣服每天都要换洗,唯独这顶脏帽子例外。他说,这顶帽子跟他去了许多国家,沾着许多国家的土,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能随便洗。他还说,曾有许多国家的女孩子要帮他洗,他都不让。

  在石家庄,迪克和瑞秋一起培训中国老师的英语口语,对中国老师的英语口语水平,迪克笑着说:“老师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是很高的,我的中文比不上他们的英文说得流利。”迪克认为,外教少是整个中国英语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难克服的问题。在美国,外语课都由外教来授课的。还有,中国学校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太多,作为老师非常难,特别是教外语,每个都需要交流、说话,但是人数太多,分到每个学生的机会就少了。在美国,一个班最多不会超过30个人。

  迪克说,他教中国人学英语,自己也得到了许多,比如提高了汉语水平,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了解了中国文化。有着深深中国情结的迪克说,他想在中国找一份工作。

  每年都争取到中国志愿服务

  莫莉,女,48岁,在美国从事教师工作

  莫莉出生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长大,父母都是中国人,她的中文名字叫张韦昌闾。虽然后来举家迁往美国,但全家人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家里,莫莉爸爸妈妈都讲中国普通话,也要求莫莉要讲好中国话。成年后,莫莉嫁给一位美籍华人为妻。

  虽然莫莉没有在中国内地成长的经历,但是在她看来,中国永远是她的家,她一直梦想在家乡的生活,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些事情。1995年暑假,莫莉第一次申请到了来中国湖南培训英语的机会,她很开心也很珍惜,此后,她每年夏天都会争取到中国志愿服务的机会,今年已经是第七次了。

  莫莉认为,做人要有爱心,培养小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是教育最需要做的事。她曾带自己的学生到墨西哥的穷人聚居地,开始学生们不肯去,莫莉就和他们讨价还价,告诉他们如果去的话就给一些好处。结果学生们去了,看到了同一片天地下的另一种不同生活,受到了触动,回到家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莫莉说:“年轻人是有心的,只是需要大人的引导。”

  她在石家庄负责教老师们语法,并为此准备了多套教学方案。

  莫莉是第一次来石家庄,在42中她每天要上六节课,晚上七点多回宿舍,早上六点多就来学校布置教室。课余时间,她会征求老师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教学方案,她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教给家乡的老师们更多的东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不吝赞扬、鼓励;学生不注意听讲时,不去大声制止,而是用手势、眼神等办法吸引他们听讲的注意力,这样一些小小的细节,莫莉都一一教给老师们。

  所有听课老师都从她的讲解中受益匪浅,表示开学后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石家庄英语老师的水平和教学方法,莫莉认为:“中国的老师非常努力,他们不只在完成任务,也在顾及孩子学习的兴趣。这和我1990年代末来中国见到的情景大不相同,那时候老师的水平不够,有的老师没有英语基础,为了教学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了,自己的英语都讲不好就要教学生,自身也很痛苦。我只能鼓励他们多学习,多进修,现在不同了,年轻老师们是出于喜欢才去学习,才从事这个工作,效果大不一样。”■

  美国志愿者在进行课堂教学。(左一为瑞秋,中为迪克,右一为莫莉。)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