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的孩子”——图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9日22:32  内蒙古晨报

  

“国家的孩子”——图雅
■来自上海孤儿院的图雅(左)和丈夫巴图苏荣可尔在一起

  图雅大脸盘,皮肤黝黑,初看上去是一个地道的蒙古人。可是,在去年拍的全家福中,她的小妹妹皮肤白皙,长发披肩,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

  图雅有着特殊的身世。1957年,她生于江苏,1960年困难时期,她的母亲将她遗弃到大上海。之后,她被送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在草原上,她被一名喇嘛收养。图雅在草原长大、结婚、生子。她忍受了多年的孤独、寒冷,不经意间,却在2007年,寻找到了亲生父母。

  在内蒙古草原,与图雅有相似经历的人约有3000人,都是在1960年前后,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送往大草原的,被统称为“上海3000孤儿”,或者“国家的孩子”。

  模糊的记忆

  图雅被送往内蒙古时年仅3岁,她对3岁前的生活毫无记忆。

  1960年前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食品极度匮乏,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人们陷入困境,一些家庭不得已将孩子丢弃。上海孤儿院最多的一天收到108个弃婴。到1960年,上海等地的福利院3000多名孤儿,严重营养不良,患病、夭亡时有发生。

  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向总理周恩来报告,请求从内蒙古调一批奶粉以解燃眉之急。周恩来让她直接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乌兰夫。乌兰夫得知情况后,立即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认为,调奶粉不难,但只能解决一时困难。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吉雅泰建议,把这些孤儿接到内蒙古来,分配给牧民抚养。乌兰夫表示赞同,他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周恩来,周恩来立即赞同。

  因此,从1959年至1962年,内蒙古草原先后接纳了上海等地3000名孤儿。这些孤儿有的才几个月大,大的也只有几岁。

  保育院的日子

  “当时,孩子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体质极差,营养不良,很多人患病。”老人姜永禄说,他是当年去上海接孤儿的工作人员之一。

  因此,内蒙古要求呼和浩特、锡林郭勒盟和包头等地设立保育院,孩子们到达内蒙古后,先进入保育院抚养,待恢复健康后,再陆续让牧民领养。草原上的牧民们都十分喜欢孩子,因为他们每年亲手接下大量牛羊的新生命,他们同情弱小者,而且,牧区有很多活儿要做,多一个孩子,多一个帮手。所以,在草原,养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成年人流浪到草原,也可以长时间住在蒙古包里。

  另外,在解放前,草原牧区的卫生条件极差,妇女的生育率很低,不少妇女患有不孕症。

  上世纪60年代,内蒙古提出“人畜两旺”政策,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妇女生育率和婴儿的成活率。另外一个重要计划是,从外地移入儿童。例如,1960年,锡林郭勒盟制定出少数民族人口8年规划,计划于8年内移入儿童2万名。为了完成任务,锡林郭勒盟计划积极从自治区内外移入儿童,1960年计划移入600名,1962年,达到6000名。

  整个内蒙古对移入儿童问题十分重视。虽然那时,内蒙古同样遭受严重灾害,但是他们仍然首先保证孤儿们的生活质量。

  “爸爸妈妈”来接了

  经过保育院阿姨们精心养护之后,孩子们恢复了健康,并逐个被家庭领养。阿姨们每天跟他们说,你的爸爸妈妈要来接你了,孩子们信以为真,都十分开心。当时,规定的领养条件非常严格,在城市的,一般是经济条件好的、无政治问题、无子女的家庭。牧民收养,一般要求无子女。

  1960年,图雅被一个叫“朝音”的喇嘛收养。当时,朝音已经50多岁了,母亲去世后,他从寺庙回到家中放牧,他想领养一个孩子。当他来到阿巴嘎旗的保育院时,图雅向他跑过来。朝音认为母亲的灵魂回来了,因此收养了图雅。图雅说,喇嘛对她很好。被收养后,她跟着喇嘛在阿巴嘎旗生活了五六年,喇嘛靠积蓄生活。图雅8岁时上小学,9岁时“文革”爆发,只好停学。

  艰难的时世

  随后到来的“文革”摧毁了很多原本幸福的家庭。

  图雅不能上学了,而且养父朝音因为被划为“牧主”(相当于地主)成分而遭到批斗。年仅11岁的图雅独自生活了一年,在生产队接羊羔、放牛,生产队的好心人给她送东西吃,她住在自己的蒙古包里。很少有人和她来往,因为她是“牛鬼蛇神”的孩子。一年后,图雅决定一定要和养父生活在一起,于是,驾着骆驼车把朝音接了回来,此时,他已经60多岁了。1970年,朝音平反,1973年,73岁的养父去世了,此后,图雅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她18岁结婚。

  14岁以后,图雅都靠自己给生产队挣工分养活自己。18岁那年,她和巴图苏荣可尔(蒙古族)结婚了。巴图苏荣可尔是放马的,可以走到很远的地方,而图雅放羊。他们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相遇了,于是开始了自由恋爱,一年后结婚了。巴图苏荣可尔的家也不富裕,家里有姨妈,还有兄弟姐妹等人,所以结婚后,巴图苏荣可尔住进了图雅的蒙古包,自立门户。

  “在最苦的时候,白天黑夜都想,梦中也想,如果有自己的家人该多好啊。别人为什么都有亲生的父母呢?”图雅说。

  为改善生活而奋斗

  “文革”后期,很多被打倒的人开始平反,他们的子女也因为落实政策,获得了工作。图雅结婚后,直到承包到户,生活才逐渐有所改善,有了孩子,她开始感到了幸福。

  1983年,承包到户时,图雅家分得60只母羊,8头牛,到1987年分牧场时,已经繁殖到五六百只羊,100头牛。草场共5852亩。图雅家的养殖规模逐年增加,最大的养殖规模是年养殖羊1500只,牛200头,全年纯收入几万元。

  1987年,分草场后,图雅家也结束了游牧生活。建起房子,定居下来。但由于养殖规模太大了,导致了草原严重沙漠化,尤其到2002年左右,草场退化严重,因此2003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草畜平衡”政策,减少养殖规模。去年,图雅家养了200头牛和200只羊,纯收入四五万元。现在,羊都卖了,只有200多头牛,投入减少了,而且只养一种牲畜更方便。

  寻找记忆,寻找亲人

  2007年4月底,有人牵头,组织了一次寻亲会。有60多名上海孤儿,坐着火车,来到上海,大多数人第一次来到上海。在这次寻亲会上,图雅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当她看到母亲和二姐走过来时,她就怀疑她们和自己有些关系,因为鼻子、耳朵都很相似。在查看她右手上的一块小疤痕后,老人当场就认定图雅便是她的女儿,唾沫鉴定结果显示图雅就是她的女儿。那年秋天,图雅第一次带着女儿去母亲家,在江苏高邮住了三天,但那次她感到十分别扭,因为生活习惯不一样,语言不通,彼此很难沟通。

  2008年元旦,图雅的儿子结婚,图雅的老妈妈和姐姐、弟弟、妹妹、弟媳妇等人一起来到锡林郭勒。但因为冬天太冷,他们住在阿巴嘎旗的宾馆里,看了看她家的草场,三天后就回去了。虽然语言仍然有障碍,但是图雅已经感到深深的母爱,分别时,依依不舍。2008年春节,她带着女儿再次回到江苏。“这次就像回父母家一样,一次比一次亲,心情不一样了”。

  通过老人的回忆得知,她出生于1957年农历十一月十二,在她三岁时,家里生活困难,父亲参军走了,家里孩子太多,亲戚建议,把当时年龄最小的图雅送到上海孤儿院吧。十几天后,母亲想把她接回来,但是已经被送走了。孤儿院的工作人员还为此骂了她一顿。而之后的1959年,她的母亲又生下一个弟弟,两年后,又生下一个妹妹。

  “把我送出去了,又生了两个弟妹,心里很不舒服。但是那是时代造就的,而且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找我,心里也就没有什么不愉快了。如果不送到孤儿院也许活不下来。”图雅说。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