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垒好“鸡窝” “孵化”老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0日00:58  新文化报

  8年前,从一个小不点的电脑工作室开始创业,如今,他为社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5万余人,创办校办企业6家,直接“孵化”学员创业300余家。

  他,就是原松原市长城计算机职业教育学校校长、松原市长城青年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创始人张艳宇。

  从电脑工作室到计算机学校

  2000年,张艳宇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计算机专业,白手起家,创办了一个极不起眼的“苦丁香”电脑工作室。

  那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背着一个装有几件简单维修工具的挎包,给人修电脑、装软件。到中午也不休息,买两个面包,再到熟人或朋友家讨口水喝。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积累了经验,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01年,他创办了长城计算机职业教育学校。

  自己办学校哪有那么容易。首先在启动资金上就卡了壳。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接二连三:教职员工队伍不稳定,管理上也一再出现问题;招新生有难度;毕业生找工作难……

  为此,他请教了不少老前辈,虚心接受建议,上级领导也给了他不少支持,最后终于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在专业的设置上,首先考虑社会需求,开设了计算机、机械维修、工艺焊接、餐厅礼仪、美容美发等专业,并与企业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与政府各部门多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建校8年来,累计培训农村中途辍学的青年、落榜学生和待业青年学员3万余人,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

  “创业园”培育经理和老板

  在创业的过程中,张艳宇看到,学生就业与创业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他开始创办“青年科技创业园”,对培训后的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孵化”。

  从2006年开始,他对一些孵化项目进行筛选,并进行先导性试验。经过三年时间,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电子商务”等一批经济实体作为创业孵化基地。

  有些优秀学员经过创业磨练,成为职业经理和企业老板,并安排大批毕业学员继续进行创业孵化;有些学员成为中层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

  目标:村村有工厂 家家是作坊

  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张艳宇提出了“创业孵化就业”计划。他根据长城青年科技创业园取得的经验,创办了新型创业孵化就业模式,引领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学员共同构建“乡村网络商务平台”。

  他有选择地做几个“孵化器”,俗称“垒鸡窝”,然后进行样板刻画和示范,并选择合适机会,以加盟的方式进行复制和放大。他的目标是要实现“村村有工厂、家家是作坊”,两年内要为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提供上万个就业机会和岗位。

  为尽快搭建“乡村网络商务平台”,他多次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方面的支持;经常与创业孵化基地的下属企业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形成步调上的一致;到乡村设点布局,实施构建计划;实地观察“孵化器”运转情况,以便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作出及时的判断和调整。

  在他的时间表上,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开会和跑现场,一切都是高效率、快节奏,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早日就业。

  本报记者 艾灵 通讯员 赵中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