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有“名”的名人故居谁来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0日07:00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赵耕 刘冕 实习生 马旭

  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面临拆迁、马连良故居有望修缮……近日,名人故居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文物专家、居委会负责人、普通居民纷纷站出来发表意见。

  京城的名人故居,特别是诸如梁思成和林徽因此类名人的故居到底生存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十余处名人故居。

  部分故居“有名无实”

  上周五傍晚,北总布胡同12号院里的4户人家正忙着做饭,见记者站在狭窄的过道里张望,一名住户操着浓重的乡音询问来意。

  “这里曾住过谁?这个我清楚,这是金岳霖的故居。”这位居民自豪地说。但谈及金先生在此处居住的细节,他则挠挠头,搬来了“救兵”——一户老居民,他告诉记者,其实金岳霖仅在这里住了6年,当年的气息已经难觅踪影。

  记者随后走访了李莲英故居、大刀王五故居等十余处名人故居,发现除了名气大的大宅门外,多数以四合院为家的名人故居,尤其是近现代名人故居已“有名无实”。

  市政协一份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四城区的名人故居约308处,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的有3处,市级文保单位的40处,区级文保单位的33处,43处被列为保护院落或普查登记文物项目,其余189处故居则未列入上述保护项目,其中近半数已被拆除。如今据调查已过3年,4城区的名人故居是否有些已晋升为保护单位?记者虽然多方联系,却没有部门给出确切答复。

  名人故居保护“卡”在“名”

  之所以没有部门能给出一个确切答复,记者发现原因竟是许多名人故居没有“名”。

  所谓没“名”,是指名人故居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市文物局文保处表示,目前实施的法规政策中没有对名人故居的确切定义,文保单位的统计中不涉及该类,无法给出名人故居占文保单位的比例。

  “连名人都无法界定,怎么去认定故居?”文物专家王世仁坦言,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在此居住,能否算名人谁说了算?有些名人在京租住地有七八处,哪处最有保护价值谁说了算?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都市,如果跟名人沾边就保护,几乎每个院落都能说出点门道,那是不是意味着名城将永远“凝固”?

  “由于目前对名人和名人故居的概念及认定标准尚无权威性的说法,我们调研中把‘名人’的范围初步界定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某方面产生过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文革’结束前去世的各领域知名人士。”原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说。

  专家建议名人故居早日亮身份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名片,而名人故居大多是四合院住宅街区的精华所在,到底该如何利用这项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不少专家学者、文物爱好者纷纷出谋划策。

  “只有有界定、有标准,才能落实保护。”一位老文物工作者表示,北京是活的城市,古都风貌是靠千百年来不断变迁逐渐积累起来的。城市要保护也要发展,除了传统的四合院、北京还有水立方、鸟巢等现代化标志。一方面保护要加把劲儿,另外也要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有序发展。

  “名人故居的保护可以采取政府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会开放经营管理权。”匡国良建议,现存或已经消亡迁移的名人故居应设立标志,说明历史,少数历史上知名的反面人物故居,同样对民众起着牢记历史的警示作用。

  名人故居的经营模式也可多种多样,如开设书店、画廊、茶社等,有条件的定期向公众开放。比如上海市政府将一批作为办公用房的名人故居定期分阶段向公众开放,市民和外宾踊跃参观。

  国外的经验也颇值得借鉴,比如老舍曾到伦敦访问,他的暂住地如今被挂上了一块圆圆的搪瓷蓝牌,上面简要记录了老舍生平。像这样的牌子,全英国有七百多块,凡是被挂牌的房子,一律不得拆除,是受保护的文物。虽然这些房子绝大多数并没有被开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仍有人居住,但并不妨碍游客欣赏这部生动的“英国文明史”。英国的文物遗产委员会还设有专人,负责每年核定批准文物遗产点,并组织挂牌仪式的实施。 RJ207 RJ213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