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扫除数亿文盲 “扫盲处”功成身退

  记者近日发现,作为全国扫盲的“总指挥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扫盲教育处”已经于今年初消失。

  曾占中国人口80%的文盲,尤其是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消失。同时,适应新需求的“功能性扫盲”继续进行。

  记者近日从教育部得到证实,曾隶属于基础教育司的“扫盲教育处”于今年初在建制上取消,其职能转到了基础教育司的政策处下面。原扫盲处处长王岱告诉记者,这样调整主要是因为截至2006年,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达98%。

  新中国成立时 全国80%的人都是文盲

  据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约有3.2亿文盲,占人口总数80%,农村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因此新中国将扫盲工作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国家扫盲委员会为部级建制,后改为全国扫除文盲协会,由陈毅副总理担任会长。

  1955年度北京市优秀民校教师奖的获得者李芳华回忆说,1950年底,年仅15岁的她被推举当上了村里民校老师,教婶子大妈们识字。课余她还在村民的家门上贴个“门”字,锅上贴个“锅”字,帮助村民巩固记牢。1956年,石景山全区完成扫盲任务(识字2000字左右,能读报,写三五百字短文即脱盲)。

  1992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成立扫盲教育处,负责全国扫盲的部门级别从部级转变为了处级。1990年以来,我国文盲人数又减少了1亿,并于2000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现在 扫盲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扫盲处虽然消失,但扫盲工作并未停止,只是扫盲的含义悄然发生了变化。“扫文字盲”已向“扫文化盲”转化,即功能性扫盲,目的是帮助年轻人掌握生活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以便享受身心健康、获得工作机会、改善生活状况。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组织编写过针对失学儿童的“功能性扫盲教材”。

  针对出国劳务人群的“外语扫盲”、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生活能力扫盲”都已经开展多年,只不过不再由一个独立部门负责,而是由教育部、人保部等多个部委共同进行。以对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扫盲为例,向他们传播法律常识、求职须知、交通规则、卫生习惯等,都是为了增强农民进城后的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

  (北京青年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