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纳滤之父”蓝伟光:做学者里最好的企业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1日06:28  台海网

  

“纳滤之父”蓝伟光:做学者里最好的企业家

  蓝伟光,新三达集团董事长,被誉为“纳滤之父”。

  台海网7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谢嘉晟 文/图)他是企业家里最好的学者,又是学者里最好的企业家,不过,言谈举止间却不像一个学者和企业家,更像一个江湖侠士,豪气四溢。下个月,象征着正式进军饮用水市场的“纳滤芯净水器”将面市,在被福布斯富豪榜忽略数年之后,蓝伟光又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蓝伟光说,“纳滤芯”、“膜”技术看似离老百姓很远,也很专业,而他,接下去要做的是,让这些貌似高深难懂的玩意儿,飞入寻常百姓家。

  “吊儿郎当”蓝博士 “污水”“净水”都想弄上市

  从2003年“三达膜科技”在新加坡挂牌起,有过连续几年的时间,蓝伟光出现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后来又连续两年登榜。而奇怪的是,这些年来企业做大了,他反而没能上榜。

  “潜伏”多年的蓝伟光有个雅号,叫“蓝博士”,他的手下们都习惯这么叫他。

  

  “我们大约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晚上九点半,专访的地点被临时安排在白鹭洲的乾宫茗茶馆。甫息未定,宾主刚落完座寒喧上,身上散着酒气脸上泛着红光的蓝伟光便有言在先。

  掌控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三家挂牌上市公司的“蓝博士”着实很忙。进茶馆之前的晚饭时段里,“蓝博士”已应付了五场,有客户,有朋友,也有项目合作者。在本报记者约访的间隙,还有一个做节能灯的厂商闻讯赶到茶馆,希望能争取到蓝伟光的投资。而在半小时后,蓝伟光已约好南昌一高校的校长会面。

  新三达集团是三家新加坡上市公司 “三达膜科技”、“瑞丰生物”和“中嘉国际”的控制人。而它的掌舵者蓝伟光,在国内外还拥有16个在建的污水处理厂,以及即将投放市场的“纳滤芯净水器”项目。在蓝的构想中,污水处理和“纳滤芯净水器”两个项目还将分拆上市。

  厦门是新三达集团在中国的根据地,也是蓝伟光的发家之地。蓝伟光是龙岩人,当年从厦门出国留学新加坡,学成回国以10万新币在厦门起家,从造出“中国膜”入手,由此开启了他日后轰轰烈烈的“全球膜事业”版图。在已经上市和即将上市的“三达系”中,多数都跟“膜”有关。

  从这点看,叫“蓝总”其实蛮实诚,不过,蓝伟光对于“博士”的称谓更觉熨贴。他现在同时是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除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外,他同时给国内这三所高校带博士生。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我连班长、副班长,甚至是小组长、宿舍舍长都不是。”聊起这些往事,蓝伟光开怀大笑,笑声中透着几分自豪。他甚至把自己的学生形象划入了“吊儿郎当”的那一类,自嘲“有今天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可能就是因为骨子里的这种吊儿郎当基因在作祟。”

  无心插柳却成荫 开发中国首个“生态城”

  “你先听我讲15分钟。”还没等记者发问,蓝伟光就先要走了一半约谈时间的发言权。

  其实,在已经上市和即将分拆上市的“三达系”外,蓝伟光在吉林省四平市还有一个30万平方米的“生态城”房地产开发项目,这是一个去年才开始动工的项目,将是中国境内诞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居住区”。

  开发这个“生态城”,却是蓝伟光无心插柳之举。

  蓝伟光在吉林四平有一个与当地政府的合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由于诸多原因后来半路夭折了,不占理的一方在当地政府,蓝伟光数额不菲的投资瞬间变成了一笔“死账”。

  上一页

  “后来,他们跟我商量,愿意用比市场低的价格给我划拨一块地,作为补偿。这块地周边当时的地价大概是1500元/平方米,他们按1300元/平方米给我。”拿地总比拿不回钱强,蓝伟光当时这么想,“不过,在此之前,我从没搞过房地产,但地价便宜,开发的风险应该高不到哪里去”。

  赶鸭子上架,蓝伟光硬着头皮接手了四平的这块地皮。地价虽然不高,但搞不好照样赔钱。因此,在挑选项目负责人时,蓝伟光颇动了一番心思,经他人引荐,蓝伟光看上了一个在澳大利亚学习城市规划的留学生,因为这个留学生的创业思路跟他的想法很合拍:用这块地搞一个“生态城”。

  “当时我跟他约好,如果房价能够超过4000元/平方米,超出部分我就跟他平分利润。”蓝伟光说得很轻松,让人分辨不出是认真还是玩笑。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马上就要开盘的“生态城”项目,眼下的开盘价已经超过了7000元/平方米。

  原来,在四平的这个“生态城”中,蓝伟光引入了几项创新。首先是利用自己的“膜”技术,搞了一个污水处理厂,开展中水循环利用,节约用水;其次又引入了新能源,白天利用太阳能,晚上利用风能,节约用电。

  几个可以省下一辈子生活费用的新兴概念,让这个“生态城”身价大增。

  “两水之争”生灵感 饮用水市场有缝可钻

  “‘纳滤芯净水器’究竟是什么东西啊?”

  见到记者一脸的迷茫,蓝博士开始大谈他的纳滤之路。“其实我不是‘膜’之父,但‘纳滤之父’我是当之无愧的。”担心记者雾里看花听不懂专业用语,做事豪爽的蓝伟光抢过记者手中的记录本,边解析边往记录本上写上一些专业用语。

  做 “纳滤芯净水器”,其实只是缘于一位合作者的一句玩笑话:“你蓝伟光的名字在工业领域响当当,在寻常百姓中却没人知道,你能不能搞一个‘膜’的家庭应用技术啊?”

  正如这位合作者所说的,在蓝伟光此前的“膜”技术应用中,涉及民生的几乎没有。合作者的善意提醒让蓝伟光首先想到了 “膜”在饮用水上的应用。在蓝伟光看来,饮用水市场浩如烟海,把“膜”技术应用到这个领域,也利国利民。

  上一页

  当时国内两大饮用水阵营“矿泉水”和“纯净水”纷争不休:前者质疑后者过滤得太干净,把一些矿物质都给过滤没了,“活水”变成了“死水”;后者倒过头来也在攻击前者过滤未净,保住矿物质的同时,细菌也给留下来了。

  蓝伟光顿生灵感:国内的饮用水市场还缺少一种既可以滤掉有害物质,又可以留住矿物质的水处理技术。

  即便采用“膜”技术处理,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况且用“膜“技术处理,还必须有一个牵头部门投入巨资从水源头进行规模化改造,这不太现实。

  1994年,蓝伟光设定了一个“纳米材料+‘膜’过滤”技术的崭新课题,并把这个课题下的技术命名为 “纳滤”。蓝伟光至今记得,两年后,国家才有了专项资金支持“纳滤”技术的研发。

  课题命定,接下来,蓝伟光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供嫁接的成熟技术,这样可以让“纳滤”技术骑在巨人的肩膀上。

  水处理技术最为先进的德国首先进入他的视野,2005年,蓝伟光重金收购了世界500强的德国赫司特与瑞典阿克苏·诺贝尔的“膜”的技术部门,合并重组为德国迈纳德 (Micro-dyn-Nadir)公司,并把它搬进了厦门的新三达工业园,为的是引入他们的技术改善中国的饮用水质。

  在德国、新加坡、中国等一流“膜”专家的联合攻关下,2008年中,新三达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 “纳滤芯净水器”诞生了。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