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现址将沉青龙湖底朱熹宗祠西北移800米

  昨日,记者从龙泉驿区有关部门获悉,青龙湖已从东风渠引水约200万立方米,目前平均水深大约2米,再蓄水1.5米至设计水位,将淹没十陵镇千弓村的“朱熹宗祠”现址。日前,“朱熹宗祠”异地迁建保护工程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方案已上报龙泉驿区发改局。为避免沉入青龙湖底,“朱熹宗祠”将向西北方向迁建800米,在规划的十陵公园范围内。

  宗祠现状: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朱熹宗祠”位于龙泉驿区十陵镇千弓村,始建于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后经多次改建,至今已历时368年。2003年,“朱熹宗祠”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宗祠”有主体建筑和朱子书院两部分。主体建筑为连体四合院,包括报本堂、贤孙堂、入蜀堂、文公殿、赣粤堂、庶裔堂等院落。朱子书院为“L”形平面布局,所有建筑均为土坯砖砌墙。

  住在宗祠旁边的朱文江老人说,他小的时候每年都要到宗祠上香,过节更热闹。而现在的宗祠相当冷清,长着野草。

  走进祠堂内,眼前是残损的建筑。报本堂多处土坯砖墙裸露在外,贤孙堂、赣粤堂院内杂草丛生,入蜀堂大墙体多处裂缝。庶裔堂、朱子书院,都受汶川大地震影响,房屋面目全非,只留下残垣断壁。

  原貌迁建:每个构件都编上号

  龙泉驿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介绍,对“朱熹宗祠”旧址建筑拆除前,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情况,编制拆除记录草图,并按结构顺序分类编号注明在图上,同时制作编号小木牌,拆除前钉在构件上。对复杂部位和装饰图形摄像或拍照存档,施工时力求保持和恢复原貌。

  根据异地迁建保护方案,新址建筑主要基础将用毛石、水泥砂浆砌筑,墙垫石为红砂石。墙体将按原有土坯砖规格重新制作,用混合砂浆砌筑,且每隔0.6米左右放钢筋作为拉结材料。室内外抹灰均用黄泥加白灰加麻刀制成灰浆,抹灰20毫米。室外没有风化破损的压沿石将尽量使用。屋面将增加防水层,小青瓦将按原有规格重新订制安装。文公殿的木材面彩画,将使用传统矿物质颜料按传统方式绘制。

  本报记者 余文龙 摄影 杨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