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上半轮日 珠澳共此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04:54  南方都市报

  

海上半轮日珠澳共此景

  

海上半轮日珠澳共此景

  据观测,珠海的日偏食初亏发生在8点15分左右,最开始是从左上角慢慢被‘吞’掉,然后太阳一点点变黑,在约9点24分的时候,能看到太阳有75%都被遮住了,只剩一个弯弯的月牙状,然后阴影又慢慢往右下角移动,整个日偏食大约在10点50分左右结束。”

  而记者从澳门相关网站了解到,当地日偏食的过程与珠海基本一致,初亏及复圆时间段也非常接近。

  本报讯 海天一色,太阳恍如一轮弯月,这是珠海和澳门共同看到的情形。昨日上午8点15分,珠海二中天文协会30余名师生来到该校天文台观测此次日偏食。该校高三毕业生、校天文协会前会长彭程告诉记者,参加校天文协会三年来,这是自己看到的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日食,整个过程大约持续2小时35分。

  彭程告诉记者,由于22日的天气不错,云比较少,所以协会带去的两台望远镜和1台D V能够清楚地观测并拍摄到这次日偏食,“据我们观测,珠海的日偏食初亏发生在8点15分左右,最开始是从左上角慢慢被‘吞’掉,然后太阳一点点变黑,在约9点24分的时候,能看到太阳有75%都被遮住了,只剩一个弯弯的月牙状,然后阴影又慢慢往右下角移动,整个日偏食大约在10点50分左右结束。”

  而记者从澳门相关网站了解到,当地日偏食的过程与珠海基本一致,初亏及复圆时间段也非常接近。澳门网友四面光昨天在第一时间将他在澳门拍到的“月牙太阳挂在树梢上”发布在网络上。透过滤光膜,在逐渐变暗的天空中,太阳像一个弯弯的月牙挂在树梢上。昨日,澳门许多市民利用滤光设备在户外观赏到了日偏食奇景。

  在澳门观音像附近的海边,市民们用摄影器材馆免费发放的滤光片观看日食。虽然这种滤光片是免费发放的,但是市民表示仍然很好用。有的市民也提前准备了日食眼镜和相机等设备,观赏和记录这一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观。

  澳门教育界、科技界人士表示此次观赏日食对澳门居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课”,有助提升居民的科学素质,了解到科学并不遥远和神秘。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会还组织50人的“观日团”携带7支望远镜到上海“追日”,同时支持澳门20名学生参加由广州市政协组织的“省港澳学生观日食团”到苏州。

  早上8时前

  地点:情侣南路

  大家借用电焊护目镜

  昨天上午八点未到,许多市民和游客便聚集到情侣南路海边的休闲空地上等待观看日食,大家用于观看的器具五花八门,有的准备了专业的观测镜,有的则只随身带了普通的墨镜,由于太阳光强烈,一个不够,于是借用同伴的墨镜,两个叠在一起,两人轮流看。

  在这些“追日”的市民游客当中,在情侣南路一带做电焊工的陈师傅比较特别,他拿着一个稍显破旧的电焊护目镜抬头观看,不时流露出得意之色。记者向其借用观看,感觉效果的确好很多。陈师傅介绍,平时工作时,电焊所发出的光不亚于太阳光,得知有日偏食后,昨天特意起了个早,带着平时使用的电焊护目镜来到海边等候“赏日”。其他游客也纷纷向陈师傅借用观看。

  早上8时

  地点:渔女雕塑

  追日追到珠海来

  虽然珠海不属于日全食观测城市,但仍有人特地赶来追日,作为珠海地标的“渔女”当然是大家的首选。昨日渔女栈桥因涨潮被淹,需要市民提着鞋子慢慢蹚过,不过丝毫没有减弱人们观看日偏食的兴致。早上8点,已经有市民陆续来到情侣路边驻足观望。半个小时后,随着太阳被一口口“吞”掉,渔女脚下已是人声鼎沸,两百多双眼睛透过墨镜、X光片和相机将焦点对准天空。

  “东莞空气不行,珠海环境比较好,离东莞也不算远。”前晚,在东莞工作的喻先生带着女朋友从东莞来到珠海,唯一的理由就是珠海天高气爽更适合观日。“今天我们6点就起床了,8点准时到达海边。”

  不但小年轻对日食兴奋异常,白发长者不愿放过百年难遇之景。64岁的古婆婆将家里的X光片裁成笔记本大小,对着太阳看得起劲,“头次看到这个,也算了个心愿。”

  8时46分

  日食让他成了明星

  周先生正值休假,昨晨也赶到渔女看日食,而且还差点成为现场最炙手可热的“明星”。8点46分,正当周围的人群还在苦苦寻找“天狗”踪迹,周先生一句“这个办法好,我看到了,很清晰”,引来了众人的目光。

  原来,只带来墨镜作为观日工具的周先生起初也在为寻找“天狗”踪迹而苦恼,后来他找来一张小纸片,然后在纸片上扎了个小孔放在墨镜前,并将小孔对准太阳,这样太阳周围多余的光晕被遮挡住,日食的轮廓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消息一出,立刻一传十,十传百,有的市民则照着周先生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没有准备观测镜的市民则纷纷涌到周先生身边。“一生才一次”,“刚才咬了一口,现在咬了两口”,有幸“抢”到墨镜和纸片的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倒是周先生被晾在一边。

  5分钟后,观测结束,拿回墨镜和纸片的周先生笑着称,“我这‘明星’就当了5分钟。”

  11时

  地点:凤凰山

  山顶上露营等日食

  梁生是珠海摄影家协会的一名资深摄友,得知有500年一遇的日食景观,他早早便做好了拍摄准备。前天下午4时左右,梁生和另外两名摄友开始从市区出发,前往凤凰山露营,准备第二天早晨守候“追日”。

  昨天5点半,梁生他们就起床拍日出。8时20分开始,他所在的观测点开始出现日偏食,至11时许结束,梁生说他一张6G的卡全部拍满了。“整个日偏食的过程我都完整地记录下来了。”昨天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生兴奋地说。

  500年一遇天象

  全城追日2.5小时

  最牛观测工具:电焊护目镜 最便利工具:纸片扎小孔

  本报讯 昨天早上8点35分左右,记者在珠海“渔女”脚下发现日偏食初露端倪。整个日偏食持续时间大约两个半小时。几百名珠海市民及外地游客驻足该景点目睹了这场百年难遇之观。

  湾仔边检站,民警还将候检大厅10台宣传用电视机转为播放日食实况直播,使出入境旅客可以同步观看到这一500年一遇的天象奇观。该站同时与出海巡查的船艇和口岸一线执勤队之间的正常通讯联系,确保警令政令畅通。

  另类观天法

  观日食,不要浪费耳朵

  记者搜罗到部分市民非常规的观测日食方法

  你知道如何利用树荫观日食吗?你能想象日食也能用耳朵听吗?在昨日的这场逐日大军中,一些另类的观日方式显得格外亮眼。也许,下一次日食我们也不妨一试。

  树叶障目法

  黄小姐是昨日观日大军中的一员。与其他观者不同,她一直低着头望着地面。起初记者以为她是因没有携带观测工具而懊恼,但没想到她笑着表示——— 自己正在“看”日食。

  方式:找棵茂密些的大树,在日食的时候,树荫间的缝隙就是天然的小孔成像,你可以随着日食的发展看到散落在地上、你的胳膊上以及陪伴你的小狗身上的小亮点由圆到亏,由亮到暗再变亮。每一个小亮点都是日食的影像,既浪漫又有趣。

  使用者:自己在网上偶然获得,解除伸长脖子仰望天空之劳顿,而且不用为忘带观测工具而懊恼。特别适合热恋中的小两口。

  缺点:总低着头容易引起误会,最主要的是———实在没有直接观看过瘾。当然,对于吱吱喳喳的情侣们看日食也许只是一个借口。

  广播听日食法

  不好好拿着观测工具看日食,一个劲捣鼓着收音机干什么?“我在‘听’日食。”尽管收音机里的声音时大时小,效果并不是太好,但小王仍“听”地有滋有味。

  方式:日食时地球电离层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通过短波业余电台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听”到日食。将收音机调到某个日食地区的短波广播电台,信号强弱造成其声音突然增大或减小,甚至消失,以达到“听”日食的目的。

  使用者:无线电爱好者都知晓的方式,比普通的直接观看显得够另类。最主要的是一边拿观测工具观看,一边感受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如此观测感受更深。

  缺点:一般人都理解不了

  珠海逐日人

  赴湖北武汉

  一下子经历了

  日落和日出

  当太阳被月亮慢慢遮挡直到完全挡住,整个城市暗下来,建筑物和车辆亮起了灯光,然后天色又渐渐变亮,“像经历了一次日落和日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天文社的黄剑锋这样描述他昨天在武汉江滩看到的景象。

  20日晚黄剑锋和十几位珠海校区的同学先到广州与其他校区的同学会合。二十余名中山大学天文社成员再乘火车从广州出发,前天到达武汉。昨天凌晨三点,队伍中的部分大学生就先行赶往武汉江滩公园,架设不远千里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和摄影器材。“之前看到了许多电视台都在那里架设机位,想如果晚了,怕就没有好的观测点。”

  “昨天武汉的天气状况不是很理想,有些高积云遮挡在太阳周围,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月亮遮挡的,哪里是云层遮挡的。”虽然遗憾,黄剑锋和同学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日全食,他们大多数的感受是“不完美但很难忘”。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学生们自己的眼睛、心灵和镜头一起记录用了这次日全食的全过程。

  往安徽桐城

  录下日全食

  全过程

  “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看到清晰的日食景象,但架设的三台相机和一台摄像机却拍下了这次日全食的全过程,这是珍贵的影像资料!”昨日中午,刚刚在安徽桐城投子山拍摄完日全食的二中老师王忠诚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昨日上午6点多,桐城下起了几滴小雨,这让不少观测者失望了好一阵子。但幸运的是几分钟后小雨就停了,王忠诚告诉记者,“8点18分初亏时天上的云还比较多,太阳就在云海里漂浮着。”然而到了9点以后,就可以透过云层看到日食了,太阳慢慢地变成了月牙状,天色也渐渐暗下来。到9点半左右是食甚时间,太阳的最后一缕光线消失,白昼突然变成了“夜晚”。

  “不过那时候的景色是跟正常的夜晚不完全一样的,我们从山上往下看,感觉地平线是亮的,但周围却是黑的。”王忠诚解释。整个食甚过程持续了大约5分钟后,太阳的光芒再度散射出来,变成一轮弯弯的“月牙”,到10时52分左右,火红的太阳终于重“回”天上。

  A02- A03版采写:本报记者 吴渤 汪雯 李京 张应昂 蒋乐进 杨亮 实习生邹帅 通讯员 吴立平 卓小露

  A02-A03版摄影:实习生 陈坤荣 本报记者 刘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