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问责话题:如何弥补监管缺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07:32  燕赵晚报

  元氏县政府不作为案件警示三

  □本报评论员 王丹雪

  城管乱收费,元氏县政府不闻不问,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县长不知情,二是知情而不管,无论哪种情形均属县长不作为。

  让人诧异的是:对于不作为,竟然没有任何公开的监管措施。如何弥补缺位的监管,如何对不作为、乱作为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这类“后问责话题”浮出水面。

  监管之前需剖析不作为产生的根源。行政不作为表现为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懒政等行为,其中多以渎职的面目出现。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官僚主义者比喻为泥塑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仍是对当下某些官员的精准素描。

  不作为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不想作为。个别干部把权力变成牟利工具,对自己没好处的事不办,容易事变复杂,能快办的事变慢办,可称之为“泥鳅式官僚主义”。还有个别干部外无压力、内无动力,升迁无望或临近退休,热情和干劲衰退,自然无所作为。二是不能作为。个别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力水平确实有限,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样的人不乱为已属万幸。

  无论哪种,均属责任意识缺失。把责任意识化为行为习惯,需要有效的监管体系。通过教育来增强责任意识固然必要,但教育并非万能,习惯于把行政伦理仅仅建立在个人道义与道德的基础上,这事实上是另一种不作为。

  问责是减少不作为的手段之一,但问责是对不作为结果的纠察,属于亡羊补牢。如何做到防微杜渐,从根源上消解不作为,这就涉及如何监管的话题。

  权力行使与权力监管是一对矛盾。当前的监管体制中存在着诸如常设民主监管机构缺失或缺位,监管形式和方式错位等问题。由于部分监管职能失灵,才导致监管失范,也才引爆这场问责风暴。

  如何让干部摆脱撞钟和尚的惰性心理,或约束其拍脑门的乱作为习惯,就需要对行政绩效做出公开、公正考评。这既需内部监管,更需强化外部监督,让公仆们不敢懒政、乱政。

  问责不作为的同时,也要警惕表面、短效的超前作为。脱离实际地乱上项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GDP等乱作为,更需问责。

  以制度纠偏某些恶劣的官场文化,是后问责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好在干部问责已经有了法规依据。最近颁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就是从组织监管走向法律监管的开始,冀望此规定能让领导干部学会以敬畏之心对待公权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