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保边缘群体可享更多福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07:55  南方日报

  将通过抽样调查划定最终限定标准

低保边缘群体可享更多福利
福利对象将由小部分特定对象逐步向更大的群体。资料图片
低保边缘群体可享更多福利

  昨日,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就日前深圳市政府与民政部签定的《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并表示:深圳计划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建立现代社工制度、并率先探索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积极创新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为全国探索建设现代化民政新格局提供经验。

  构建现代民政

  解读:从行政导向转变为社会导向

  问:这次“部市”合作协议,提出了构建“现代民政”的概念。如何理解“探索构建现代民政”?有什么思路?

  答:“现代民政”是相对于“传统民政”而言,传统的民政工作,给人的印象是“过过年、发发钱”,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现代民政”是科学发展观在民生领域、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我的理解,首先,在工作定位上,现代民政将追求整体民政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政工作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保障性和综合性作用。其次,工作对象上,现代民政将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打破传统民政工作特点对象的局限。第三,工作机制上,现代民政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从行政导向转变为社会导向;第四,工作手段上,现代民政将以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手段,是服务型、法制型、科技型的民政。

  改革行政层级和基层管理服务体制

  解读:纵向精简,横向整合

  问:能否请您针对协议提到的“改革行政层级和基层管理服务体制”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

  答:此次部市合作协议把“探索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放在第一项,足见它的意义重大。在基层体制改革方面,协议体现了“纵向精简,横向整合”的思路。具体是,一是推进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选择试点区域探索整合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工作站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这一举措将缩短管理链条,推进扁平化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整合社区资源,探索建立跨部门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服务机制。提出这一举措的原因:目前,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许多部门都要求在社区有独立的服务场所、独立的机构、独立的工作人员队伍,导致部门分割、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和协调,公共资源分散且重复设置,难于形成合力,造成服务资源的浪费。在构建这一平台的过程中,将尽量淡化部门的概念,即所谓“去部门化”,当然,首先是“去民政化”,也就是说,各个部门,首先是民政部门,在将工作延伸到社区时,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将资源和任务同时下达到社区,交由社区某一个同一的主体去运作和完成。

  三是探索建立推进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相互配合与支持的体制机制。在这项工作中,有三个要点:首先,居委会的行政性工作被剥离后,其职能定位将与业主委员会非常接近,都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鼓励适当调整居委会的范围,调整的原则是“服从于小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我们鼓励实行“居站分设”的居委会的范围与物业管理的范围统一起来;再次,与业主委员会一样,全面推行居委会直接选举。在职能定位相同相近,范围一致和选举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居委会和业委会将不断加快相互之间的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将走向重合。

  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解读:彻底打破社会组织双重管理

  问:协议内容提到要“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这就意味着深圳在这方面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目前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如何,有一些什么成果,针对协议的内容有什么新突破,这些突破的意义何在,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前景将如何?

  答:此次合作协议对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方面,民政部给予极大的政策空间:准予深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制度;民政部会商国家有关部门将驻在深圳的涉外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权限下放深圳市;授权深圳市开展基金会、跨省区行业协会、商会登记管理试点。

  这些内容比去年深圳出台的《意见》更加解放思想,改革的力度更大,将彻底打破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体制障碍,解决社会组织难于找到合适的主管部门的制度问题,可以预见,社会组织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深圳的社会组织将会有一个量的激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将打破社会组织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局限,推动行业、商会加强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建立区域性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行业人才、市场、服务、采购等资源的交换与交流,促进深圳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

  根据协议的精神,深圳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其打造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尤其是对新增的公共服务,将可能交由社会组织去提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民政部与深圳签署协议

  解读:重大改革项目将在深圳先行先试

  问:对民政部与深圳市签订的这个《协议》,作为具体掌管深圳民政实务的局长,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协议对推进深圳民政事业的意义和作用的?

  答:这次深圳与民政部签订合作协议无疑是深圳民政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深远而重大:一是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签订这份协议,意味着将民政事业改革纳入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部署,提升了民政工作在总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民政部高度肯定深圳民政工作并对深圳寄予厚望。三是深圳将得到民政部的大力支持。根据协议,民政部的一些重大改革项目将在深圳先行先试,如在社会组织登记改革中,民政部给予深圳的政策支持和权限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全国唯一的。四是清晰描画了截止一段时期的工作指南。

  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解读:低保边缘人群也将享受福利

  问:关于稳妥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该如何解释什么是普惠型?具体到市民百姓能从中得到什么具体的实惠?

  答:我们所说的“普惠型”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同等条件的群众,不分彼此,都能够得到公平的社会福利,体现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神;第二层是指福利对象将由小部分特定对象逐步向更大的群体,乃至全体市民拓展,让更多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目前,深圳已经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从单一的低保制度,发展到以低保制度为核心,并包含医疗、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的综合救助体系,在专项救助中的一些做法已经上升到普惠型的层次,深圳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居家养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临终关怀”等为老计划,“蓝天计划”、“家庭寄养”、“模拟家庭”、“机构代养”等儿童福利计划日趋完善,优抚对象、低保边缘群体、困难劳务工也得到基本的保障,在保障好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根据所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具备了社会福利向普惠型迈进的条件。深圳计划在今年年内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包括基本制度的制定,人群的框定,以及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等,正确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问:您刚刚提到了“低保边缘群体”这个概念,那么这个群体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呢?

  答:“低保边缘群体”是指比低保人员收入略高的人群。在民政领域,不少城市将其定位为收入为低保标准150%的人群。例如:深圳的低保标准为415元,如果按这个标准就是收入在623元以下的人群。当然至于深圳是否也遵循这个标准,我们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最终得出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终的标准一定是一个简单、清晰的标准。

  这个群体他们收入比低保人员多不了多少,却未能享受到低保人群能享受到的一系列福利,如:领取低保金,就医以及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福利。这样,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落差,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填补这个落差,今年内就会出台框架型的内容。

  创新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

  解读:将社会和公民推向前台

  问:在“创新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提到很多思路,具体将如何落实?

  答:一是树立“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理念,在学校全面推行“慈善教育计划”,带动全民慈善教育,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推动慈善活动的常态化。二是建立慈善事业的政府促进机制,只要有慈善愿意进入的合法领域,政府和市场都将让出空间,给善心一块释放的天地,在做善事、做好事方面,政府尽可能将社会和公民推向前台,不图政府所办、所有,只求社会所为、所有。三是大力发展“草根”慈善组织,营造一个有利于民间慈善力量生根和成长的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草根”慈善领袖。四是加快建立慈善组织的法人治理制度,提高慈善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推进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五是实行“慈善倍增计划”,设立专项基金,对“草根”组织的慈善项目,如艾滋病患儿、自闭症患儿等,实行定向资助。扶持各类慈善救助项目,推动慈善救助项目化,以丰富多彩的慈善项目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慈善事业。六是以“关爱行动”为载体,形成跨部门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合力。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形成政府于媒体共同带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慈善工作局面。

  问:在提到推进配套改革方面,提到“发挥福利彩票公益金‘种子基金’的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投入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福彩公益金使用范围,它将为推动民政事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推进配套改革方面,提出了“发挥福彩公益金的导向功能和‘种子’作用”,一是解决困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给政府购买带来的问题;二是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申请公益金,开发公益慈善类项目。为此,提出建立“公益金开拓购买新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承接成熟项目的衔接机制。”这一举措也得到了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局开展的社工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以及“老有”系列计划就是通过公益金投入开发的项目,这些项目在运作若干年后,形成非常成熟、稳定的项目后,将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公益金再从中退出,转而开拓新的项目。从而解决了好的公益慈善项目却没有配套资金支持的问题。

  本报记者刘丽实习生叶向梅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