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八旬老人还清67年前旧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15:10  新民晚报

  

八旬老人还清67年前旧债

  老人和那本发黄的旧账簿

  67年前,家庭遭遇飞来横祸,父兄被害,债台高筑。欠债还钱,为了践行这个最淳朴的承诺,数十年来郑宜栋节衣缩食,今年4月,84岁的郑宜栋老人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飞来横祸债台高筑

  郑宜栋是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人。父亲开办了一家油坊,诚信经营,深得周边乡亲们信任。乡亲每年挑来茶子、菜子来油坊压榨,只在账簿记数目,不要收条。

  1942年,当时的江西上饶县国民党政府抓民夫。年仅17岁的郑宜栋被乡丁抓走,郑宜栋的父亲和兄长前往营救,被乡丁们乱枪打死。郑宜栋的母亲被迫将村民寄放在油坊的茶子、菜子、桐子和已经压榨好的几缸油料变卖,筹款打官司,结果非但没能申冤,反而债台高筑。

  乡亲们同情郑家的境遇,没有一个人上门索债。他发誓:即使天塌地崩,也要撑起这个残破的家,无论多么艰难也要还清债务。

  随后的几年,17岁的他起早摸黑地干活,打短工,做挑夫,翻山越岭到福建去做盐生意。在养活家人的同时,他尽全力偿还了部分油料和钱,但和账本上的数字还差得很远。

  债务未还寝食难安

  解放后,郑宜栋所有的收入就是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要赡养母亲和供弟弟读书,加上婚后生下7个子女,家里长期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郑宜栋的二儿子郑永国回忆说,为了能早一天还清债务,一家老小四季难沾荤腥,甚至常常以野菜红薯渣果等难以下咽的杂粮充饥果腹,蔽体御寒的大多是不成样的破衣烂裳。郑宜栋担任公社书记后,经常要到县里开会,每次开会都步行数十公里,只为节省一块多钱交通费。

  郑宜栋的三儿媳周绿英告诉记者,她嫁到郑家来,公公婆婆没有给一分聘金。起初,心里还挺不是滋味,后来帮公公整理“还债记事簿”时,才知道公公为了还债吃了那么多苦。“每整理一次,我就流一次泪。”周绿英说,“自己的委屈早就抛到一边去了。”

  郑宜栋的爱人郑荣仙说,资金未筹措齐之前他从没向家人谈起还债的事,时常见他唉声叹气,原以为是生活所累,不知道他顶着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处奔波寻找债主

  直到1996年,郑宜栋终于筹足了偿还债务的资金。为了不弄错债主身份和具体金额,他花了数月时间整理、核对父亲留下的账本。是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他带着账簿和现金,雇了一辆车载着购买的几桶优质油料,从上饶县城的家里返回到老家黄沙岭乡,开始了他准备多年的还债行动。

  冒着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冻雨,当时已经70多岁的郑宜栋在乡亲的带领下,按照旧账簿的记载,历经7天时间,辗转于大屋、掷源、源塘、浏源、庙坳等10多个村庄,找到了96位债主和债主后人。这次,他偿还了大部分旧债,油料和现金折合人民币5700多元。那一年的春节,老人过得特别开心。

  接下来的几年,郑宜栋继续寻找余下的几位债主。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债主早已远走他乡,但老人仍不放弃。有时为了一点线索,老人常常要往返奔波几百里。

  老秤新秤重新换算

  2008年的一天,郑宜栋在与人聊天时猛然想起一个细节:解放前用的老秤是16两1斤,而现在的新秤是10两一斤。这一发现让他深深自责,懊悔万分,直骂自己老糊涂。经过多方求证之后,郑宜栋决定再按15%的比例偿还债主。于是,老人又翻出了陈年账本,把106户债务仔仔细细重新换算过,积攒再次去老家还债的钱物。

  2008年农历十二月初九,已经83岁的郑宜栋在老伴郑荣仙的陪伴下重新回到家乡。小山村沸腾了,债主们坚决拒收老人再次送来的钱物,但老人反复劝说,执意补偿,情急之时常常老泪纵横。无奈之下,债主才勉强收下。

  2009年4月3日,郑宜栋在自己的“还债记事簿”上郑重写下:欠翁新华一角,今还1元。至此,老人67年间先后共偿还债务13600多元。

  乡亲们的赞誉,郑宜栋却觉得受之有愧,他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只是做了自己早就该做的事。如今迟了几十年才来还债,而且没有支付利息,已经十分对不起债主,还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呢?”

  新华社记者沈洋郭远明张辛欣(据新华社南昌7月22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