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笔一画:教师“手上功夫”受推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06:13  台海网

  

两笔一画:教师“手上功夫”受推崇

  台海网7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沈晓丽/文 张向阳/图)上周,厦门市举行了一场中小学青年教师“两笔一画”的教学基本功大赛,360多名老师参与比拼了这项“手上功夫”。据悉,这是厦门市首次举行这样规模的两笔一画技能大赛。

  “两笔一画”,全称为粉笔字、钢笔字和板图板画。据介绍,从去年3月起,厦门市教育局就在全市发起青年教师两笔一画教学基本功岗位大练兵活动,要求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得参加。一年多,有8000多位老师参与了这项活动。

  信息化社会,为啥还如此强调“两笔一画”,直接用多媒体课件不是更直观吗?不过,在大多老师和学生的眼里,板书有它独特的魅力,是多媒体课件无法替代的。比如,语文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会让学生争相模仿;数学老师不用直尺和圆规,一笔就画个标准的圆的功夫,更让学生惊叹……

  

  好的板书可以画龙点睛

  拿起一根粉笔,掐掉一半,然后挥挥洒洒地写满一黑板,写得工工整整;再拿起一根粉笔,继续掐掉一半,然后开始在黑板上尽情书写……学生时代,数学老师书写板书这一画面牢牢地刻在双十中学陈老师的脑海里。

  从教十余年,陈老师至今对中学数学老师的板书念念不忘。“数学老师不怎么会说,不过看完他的板书,基本上就知道他想说什么。工整的板书把他的思路完整地表达出来了。”也许是受了之前老师的影响,陈老师很重视自己的板书。

  在陈老师看来,板书是一门艺术。写好板书,不单单是字写得好,更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它。陈老师教的是语文,在他看来,语文的板书,并不是把黑板写满写得工整就好,更重要的是把课文的精要在黑板上表达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笔一画,线条,箭头……通过图与词语,把课文的意义、行文表达出来,板书是老师最基本的基本功。”

  多媒体时代,大多数老师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陈老师也不例外,不过他喜欢把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在一起用。“多媒体课件无法替代板书,特别是语文这一学科,用文字这种符号更能表达课文的内容与情感,而多媒体课件多是图片,比较客观,如果一行行打出来,学生抄都抄不过来。”陈老师说,好多年前,曾有一段时间市里要求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做法之后遭来批评。

  “板书还能体现一个老师的风格和思维,比如说这个老师很严谨,他的板书也很严谨……”

  留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

  在双十中学数学老师赵祥枝的眼里,板书有一个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优点,那就是板书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尤其是数学这一学科。不过,赵老师并不排斥多媒体课件,在他看来,板书与多媒体课件两者并不矛盾,两者应扬长避短,综合利用。

  对于市里抓青年教师“两笔一画”的基本功,赵老师认为很有必要。“年纪大的老师,字写得都还不错。不过,年轻老师字难看的就比较多。有些新毕业的老师,人长得很帅,可是字写得像小学生似的,真的很有必要练练。”赵老师说,老师字写得好,呈现给学生的就是美感。如今的学生,由于经常使用电脑,练字的孩子越来越少,如果老师能起个示范作用,写得一手好字,估计对学生影响很大。

  上一页

  赵老师教的是数学。在他印象中,语文等一些文科的科目,使用PPT(幻灯片)上课的会比较多,也比较顺。不过相对而言,数学学科用PPT用得不多,数学老师更喜欢写板书,而PPT只是辅助。

  “数学这一学科,如果使用过多PPT,效果并不好。”赵老师说,数学讲究思维教学,而PPT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一些粗糙的PPT往往直接呈现结果,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而老师写板书,一步步演算的过程,是学生边思考边理解的过程。在赵老师看来,PPT和板书,两者各有利弊,可以相互结合,科学使用。

  “两笔一画”,“画”的功夫在数学这一学科使用得颇为广泛。“画图的确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很有必要练练。之前去听课,一些老师圆怎么也画不圆,又不用圆规画,看起来特别丑。”赵老师说,数学老师经常要作图,如果老师基本功好,一画就特别圆,不仅学生佩服,而且课堂的效率也会更高,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一手好字彰显老师形象

  刘丽华是集美中学的一名年轻教师。过去的一年,她都在发奋练字,练板书。一年下来,刘老师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站在三尺讲台上,自己的底气也更足了。

  “不管是不是当老师,把字写好,这都是一种基本素质。”刘老师说,在现今这个多媒体时代,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写字越来越不重视了,很多年轻教师的字明显写得不如老教师好。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写好粉笔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老师写一手好字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能体现老师的逻辑思维、训练抽象能力,还可以彰显老师形象。

  对于“两笔一画”,学校抓得很严。刘老师说,学校给每个年轻教师都布置了任务,如每个月交三篇钢笔字,交三篇板书……为督促老师写好板书,学校给每个老师都发了小黑板,老师自己写板书,写完之后用相机拍下来上交。此外,学校还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两笔一画”的大赛,给你两段字,让你把原文抄在黑板上,看你字写得怎么样,拍下来上交;给你一个题目,让你设计板书,在大黑板写上一板,拍下来上交……

  刘老师说,练习“两笔一画”,无疑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刚开始,一些平时工作很忙的班主任有点报着“应付”的姿态对付。不过,在全民参与的态势下,练着练着,原本看似无聊的“任务”变成了一项乐趣。经常在学校里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老师在练字或书写板书,旁边总站了几个围观的老师,哪个字写得不好,板书设计得不好,在旁观看的老师总会一一指出,给你指导。

  刘老师说,学生时代,她和同学们也经常议论老师的字。记得一个身材比较矮小的物理老师写得一手遒劲有力的粉笔字,那会大家都争相模仿他的笔迹,在学生的心目中,这个老师一点也不矮小,反而很高大很有魅力。

  上一页

  寥寥数笔使课堂更生动

  

  在信息化时代,重新大力提倡教师 “两笔一画”这项基本功,并不仅仅是怀旧,或是一时兴起。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把这项基本功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在抓。因为在校方看来,老师基本功扎实,不仅在学生中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如画得一手好板画,寥寥数笔就能使讲课内容更生动。

  “站在三尺讲台上,你的粉笔字一定要过关;给学生批改作业,你的钢笔字一定不能差。两笔一画,这是基本功,不能丢。”厦门一中教务处副主任余宪林告诉记者,早在教育局发起这项活动之前,厦门一中每年都有组织青年教师的两笔一画大赛,如今已举办了三届,3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得参与。

  余宪林说,抓年轻老师的 “两笔一画”,学校绝不是走过场。不仅有事先的培训,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考核手段,粉笔字钢笔字不达标的老师名单一律张榜公布,然后补考。如果补考还不及格,还会在教职工大会上通报批评。

  “一画,就是简笔画,这很见老师的功底。寥寥数笔,就把想画想表达的东西表现出来,使讲课内容更生动。”余宪林说,为提高老师这方面的技艺,平时学校专门请美术老师不定期地传授简笔画的基本功,很多老师听过之后,大呼“原来简笔画还有一定的套路啊,受益匪浅”。

  “两笔一画基本功大赛,我们是把它当做一项任务布置下来。先是每个教研组在组内组织比赛,然后全校比赛。强中还有强中手,让大家有竞争的意识。”在余宪林看来,练好“两笔一画”,在提高老师自身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老师在学生面前应处处彰显榜样的力量,当然“字”和“画”也不能落后。

  【板书记忆】

  老师字漂亮,学生看得更认真

  小陈(厦大大三学生)

  记忆中对板书的印象是从小学语文老师开始。那时候刚开始学字,对每个字的每笔每画看得都很仔细,老师的一笔一画,都影响着我对每个字的认识。

  渐渐长大了,就懂得开始关注老师粉笔字的质量。如果老师写着一手流利又畅快的粉笔字,对老师写的内容就会更认真地去看。记得初中时的政治老师,政治课他在黑板上狂写,我们在下面狂抄笔记。那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写起来又快又清楚,我们在下面也抄得不亦乐乎。如果那老师板书不行,那课程可能都无法继续。

  等上了大学,都改用PPT,省了老师写板书的时间。说实话,PPT与学生交流更加多元化、具体化,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面空洞洞的墙壁。但是,多媒体时代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因为有多媒体资料,学生不用在课堂上随堂笔记,只需要课下拷下材料带回去,影响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像板书时代那么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而且,某些课程如高数、英语等,虽然也可以采用PPT进行授课,但是毕竟不如板书来得直接,可以随堂发挥,而不会陷死在幻灯片那框框里,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而这是幻灯片给不了的。

  上一页

  手写板书,包含更多情绪

  小刘(高二学生)

  当下的老师可以不会写漂亮的粉笔字,但是不能不会做PPT。理智地分析,以多媒体唱主角的现代化教学的确有着强大的优势,幻灯片可以永久地不被擦掉,装在U盘、MP4,任意地打开任意地修改,它把老师从满教室飞散的粉笔末中解放了出来。

  不过,多媒体课件更多的只是一种符号,有点冰冷,仅仅是搭载教学信息的工具罢了。而老师用粉笔写出的板书,则包含了更多的情绪,老师会顺着自己的思路在黑板上留下圈圈点点,最后形成一幅丰富的板书。

  此外板书也更随性些,由于是直接往黑板上写,课堂上临时想到的扩展内容可以直接加上,并且,学生如有疑问,提出后,教师可以直接在已有的板书上添加和修改。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