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部队始终是我心中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09:26  钱江晚报

  本报通讯员 郑红福 唐秋生 本报实习生 章璐本报记者 薛建国

  初次见面,那一身军装,使她看起来特别精神,但是,穿上便装,她是一个温婉的女人,只是心里装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情愫。

  她一直带着微笑,有点腼腆,但更多透着自信,她就是陈锦梅——杭州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同时,她还有一个令她十分珍视的身份——浙江某预备役师副参谋长兼高射炮团副团长。

  她在17岁那一年,就已经是一位兵团战士了。风雨几十年,部队是她心中永远不变的“家”。

  曾在兵团呆了11年

  1980年,在兵团呆了11年的陈锦梅转业到杭州市财政局工作。凭着在军营生活打下的基础,她从一名普通的办事员,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财政局领导的岗位。

  “我就是做梦,都梦见自己还穿着军装,站在烈日下操练,别人觉得苦,我觉得特别兴奋。”身份和地位变了,但陈锦梅心里依然想着部队。

  上天不负有心人,陈锦梅因为工作的关系,1998年6月8日,重新穿上了她所热爱的军装,光荣地成为一名头顶军徽、肩扛“Y”标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

  穿上军装的那一天,她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兵!”

  四处奔波为部队解决困难

  “预备役兼职,不是博一虚名,这是一份责任!”陈锦梅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以此来告诫自己及同样在预备役兼职的部属。在她眼里,部队这个“家”,啥事都很大。

  高射炮团组建初期,没有像样的营房,团部3次搬迁,从杭州余杭区良渚镇一个不通水、不通电的小山村,到租住杭州朝晖小区一间两室一厅民居房,1996年才在杭州拱墅区八丈井村有了约3亩地的小营区。“当初虽然有了小营房,可团里账上仅有2万元,官兵工资经常发不出。团里没有车,我跑公务,也只能骑自行车。”时任团长张炳新说。

  为了使团队走出困境,作为分管后勤的副团长陈锦梅四处奔波游说,终于在当年筹得10万元资金,帮助团队渡过了难关,还争取市控办统筹采购一台面包车,结束了团队靠步行或骑自行车办公的历史。随后几年,在她的努力下,团队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步改善,大项演训有了物质保障。

  一次党委会上,陈锦梅建议异地建设营区。1998年,预备役部队第二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现役官兵增加,武器装备陆续到位。而当时团部驻地八丈井村已经成为杭州拱墅区繁华的商业圈,严重影响了部队正常训练和保密办公,现有营区基础设施已难以适应部队发展需要。

  通过多方考察论证,部队与杭州城西一家拥有40余亩地,濒临倒闭的待搬迁企业达成置换土地协议。“经杭州市政府立项,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的新团部暨训练基地,不仅使高炮团一跃成为一流团队,而且用部队的土地征用金救活了那家搬迁企业。”陈锦梅对一举多赢的置换建设工程,至今仍倍感欣慰。

  “安排军转干部,我不怕麻烦”

  陈锦梅的军人情结是众所周知的,一到转业人员安置的时候,军转部门就喜欢找到陈锦梅,陈锦梅也每次都能给个好结果。

  “转业军人有纪律、有责任心,可以干宣传,纪检、党务、工会等工作,我们现在的集体,就需要军人精神的影响。”

  关于转业人员的问题,陈锦梅有时候也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在她的心里,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她无时无刻地都要想办法为军人做出一点贡献。

  这种军人情结往往会让陈锦梅揽上很多麻烦事儿,可偏偏她又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只要能帮得上军转干部的,我不怕麻烦,因为我本身也是军人。”

  程嘉茹原是解放军八一游泳队的队员,曾在奥运会上拿过名次,但是转业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安置一时成为问题。程嘉茹和她的母亲都非常焦虑,辗转找到了陈锦梅。当时财政局已经超额接收了一位荣立过一等功的转业军人,再安排人实在有些为难。可是看着眼前这个满脸失望的小姑娘时,陈锦梅实在不忍心让昔日曾在军营流血流汗的部队功臣,回到地方再委屈流泪啊!军人情怀又一次涌上心头,她嘱咐局人事部门接收安置,她还告诉程嘉茹:“留下来吧,好好干!”

  “优先安排军转干部,应该的”

  “安置转业军人这么多年,有一件事真的给我印象特别深,我觉得特别欣慰。”陈锦梅说,她有一位老部下,有不错的表现,本来已经安排其到区税务分局任党委委员,下一步还等着提拔任用,但这时候组织上又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安排好一位转业的团职干部。

  一边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老部下,一边是刚转业的团职干部,陈锦梅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不能让军人觉得转业以后就不受重视了。”最后,陈锦梅决定暂时委屈一下老部下,让刚接收过来的转业团职干部去担任了该分局副局长。

  随后,陈锦梅找到那位老部下谈话,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部下很爽快地说:“啥也别说了,优先安排军转干部,应该的。”

  赶到冬训场已成了一个雪人

  2007年冬训的一天,雪下得特别大,还零星带着点儿雨,预备役团正在进行冬季演习。

  陈锦梅这时刚好在北京出差.但是她手下的人都知道,陈局长有要求,预备役团有活动,必须要通知她,于是,他们马上打电话告诉了陈锦梅。

  陈锦梅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开会,可一完事儿她就马上打电话回预备役团,问了一大堆问题:什么时间训练,哪里训练,都要注意点什么,季节性后装保障措施是否跟上……

  那一次陈锦梅不能到训练现场,其实也让团里很多现役和预任(编)官兵感到挺可惜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灰尘满天飞的训练场里穿梭着陈锦梅的身影,还有她那在休息时和战士们侃天侃地爽朗的笑声。

  远在北京的陈锦梅也跟他们的心情一样,每天都会打几个电话,询问团里的训练情况。

  “军人雷厉风行、坚毅豪爽,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他们是最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所以对军营,我就是有一种特殊的热爱,这份兼职,让我做得非常开心和满足。”陈锦梅说。

  当时,一从北京回到杭州的陈锦梅,连家都没回,即打起背包赶赴训练场。

  赶到现场的陈锦梅,完完全全就成了一个雪人,训练场上又重新听到了她爽朗的笑声。

  陈锦梅觉得部队里的事儿都是趣事,一说起就要忍不住笑上好一阵子。

  “有一回,团里组织高炮实弹射击,团里领导单独编班,与各战斗班‘PK’了起来。当时我也上了战位,随着一声口令,我们这个组居然命中3个拖靶,在场官兵掌声雷动,赞不绝口。我当时浑身像通了电似的,就觉得一种军人的豪迈和爽心。哈哈……”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