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挥汗训练他们不言放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15:32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我省第三届特奥会召开在即,记者走进正在备战的迎泽区特教学校

  8月,我省将召开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专为智力残疾人设立的运动会,为的是给智力残疾人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同时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最近,各相关单位都在抓紧时间训练。作为备战比赛的学校之,迎泽区特教学校的训练进行得如何?昨日,记者前往该校采访了举重运动员和教练。

  1 队员:扛行李箱练腿部力量

  刘强(化名)是举重队里智商最低的一个,16岁才念5年级,但他也是最认真的一个。前一天,教练说他腿部力量不够,刘强很担心,怕教练不让他参加比赛,一大早他就来了。“挺直腰板,两个肩膀放平了。”姚致兰教练对刘强大声喊,可他的右肩却不停往下垂,80多公斤的杠铃在肩上晃晃悠悠。姚致兰急忙上前,扶着刘强把杠铃放在钢架上。“你今天怎么了?右肩没劲吗?”姚致兰有些急,上前撩起刘强的上衣看到,他的右肩通红,鼓得像个馒头。“怎么回事?”姚致兰问。刘强解释了半天,姚致兰才听明白,原来,他为了练习腿部力量,回家把自己的行李箱里装满了书,扛在肩膀上练深蹲。“今天别练了,回家休息吧。”姚致兰说。“老师别赶我走,我听话!”刘强以为要取消训练,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没说赶你走,只是让你今天休息,明天早点来。”“那我明天来,别赶我走啊!”刘强恋恋不舍地走了。

  2 母亲:为教儿子苦练举杠铃

  “嗨!”李瑞荷低吼着用力挺腰蹬腿,80公斤的杠铃随之缓缓升起,她的身体微微有些晃动,汗珠连成串从脸颊上流了下来。40多岁的李瑞荷并不是体育爱好者,也不是运动员,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练习举重只是为了自己学会,再训练智力残疾的儿子。

  李瑞荷的儿子王晶(化名)今年16岁,从小生活在忻州,5年前李瑞荷辞去工作,陪王晶到太原上学。王晶智力低,很自卑,以前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此次比赛是王晶第一次参加活动,李瑞荷非常支持,每天陪儿子来训练。教练说普通话,儿子说忻州话,交流困难,李瑞荷就当起了翻译。有些技巧李瑞荷不明白,无法讲给儿子,她就自己练习举重。每次练习她都要选择自己的最大负重,“儿子智力有残疾,自己不知道轻重,我怕他闪了腰,我自己尝试,我能举起的,他就能举起。”李瑞荷说。

  3 教练:训练一上午一刻不停

  教练姚致兰已年过半百,是迎泽区特教学校的体育老师。尽管学校已经放暑假,但每天7点她都准时到学校训练举重队的4个孩子。从7点到11点,孩子们练累了会歇歇,可姚致兰却一刻不停,一会儿指导,一会儿扶着杠铃,七八十公斤的杠铃都是她亲手装卸,亲手放在钢架上。“他们反应慢,让他们弄不放心。”

  每次训练,姚致兰都会带一块厚厚的纯棉毛巾,训练间隙用它擦拭脸上的汗水。这不,刚擦干脸上的汗,孩子们又开始练深蹲,她立即跟着一起练。不一会儿,姚致兰已经汗流浃背,她抓住衣角使劲拧了一下。“这些孩子理解慢,每个动作都必须示范,练习时还得跟着一起做,训练他们,付出的是健全人的十几倍。”她说。

  尽管天气炎热,训练辛苦,但在训练室里,记者只听到掌声和笑声,没有一个人放弃、叫苦。“这些孩子虽然智力有残疾,但做事非常认真。参加特奥运动不仅能让他们获得快乐,也让他们得到常人的尊重。”姚致兰说。“特奥会给了我一个机会向大家证明,我儿子也行。”李瑞荷拉起儿子的手,做出胜利手势“V”。

  本报记者 王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