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期待政府和舆论更良性互动

  □本报评论员 马天帅

  昨日,人民网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多起舆论热点事件中,只有成都“6·5”公交特大放火案和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两起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能力获得了“比较得体”的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一些地方规范服务型政府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社会期待政府与舆论更为良性的互动。

  政府与舆论良性互动的前提应该是政府正确认识舆论。面对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舆论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一种权力。政府更应“一日三省吾身”,检视自己工作存在的不足。即便是面对不明事实真相的公众的猜疑、指责、谩骂甚至谣言,政府也应该及时履行职责公布真相、澄清谬误,须知“先有不作为的政府,后才有不明真相的群众”。

  从排行榜上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对待舆论听之任之,无所作为;一些采取封堵围的方式;更有甚者像弹簧一碰就跳,动用暴力工具阻挡舆论。最明显的莫过于现代版“杞人忧钴”。杞县一家工厂放射元素钴被卡,但并未造成辐射泄漏。对这一事件,政府抱着“只要我不说,群众就不知道”的心态,对消息采取了封锁的方式,任舆情在该地区发酵了一月多。政府的不闻不问,最后发展到被舆论所左右的群众扶老携幼争相出逃。这时政府才急了,不过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采取拘留无辜转贴的网友等错误做法。粗暴的行政方式让人总觉得政府隐瞒了什么,以至于产生了“政府越辟谣,群众越信谣”的舆论传播怪圈。

  面对舆论,有了正确对待,还须学会正确应对。这几年,“政府公关”这个名词热度不减,然而一些政府却把“公关”理解为单向信息灌输,“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公众固然“不明真相”,但也不是傻子,起码他们能判断政府说的是不是常识。上海“楼脆脆”事件发生后,政府“疏散居民,控制涉案人,调查原因,理赔”,速度罕见的快,但如此公关反而留下“大事化小,应付公众”的舆情。因为,面对这样一起奇怪的倒楼事件,公众更关心的是建筑质量及其背后隐藏的官商勾结。

  政府与舆论要形成良性互动,根本措施还在正确行使权力,慎用强权,尤其是司法强权。只要不是恶意发布、传播,政府及时公开澄清,自然能够做到“谣言止于公开”。相反,如果为隐瞒而滥用权力,政府的公信力遭到破坏,说话就不再有人相信。

  舆论传播有其自身规律,政府与舆论要形成良性互动,必须尊重传播规律,要从“捂盖子”向“揭盖子”思维转变,哪怕揭盖子“会烫着手”,也要让沸腾的民意“变为蒸汽慢慢消散”;而捂盖子的结果却是把壶底烧穿。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