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学者论文造假何以成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5日05:05  大河网-河南商报

  ■王文武(职员)

  西安交大6位教授在获悉该校束鹏程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涉嫌学术造假后,联名向校方提交评议意见,列举造假事实,李连生因此被免去相关职务。7月21日,举报者中的三位退休教授被李连生和束鹏程以“侵犯名誉权”被告上法庭。(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学术不端”这个问题,从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到普通教授的学术论文,再到高校的负责人甚至是长江学者,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风气问题。学术研究本来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可我们新一代的“学者”、“教授”、“专家”却成了“硕鼠盗贼”,道德堕落,令人寒心。

  “学术不端”虽然说由来已久,但就最近曝光的一些案例来看,新一代的学者是主角。笔者总结归纳了一下这些“不端行为”,有以下几种情况:“过度引用”(抄袭)、“拿来主义”(不劳而获)、“随意拼凑”(以次充好)、“坐享其成”(挂名、当第一作者)、“阳春白雪”(缺乏实践,没有可操作性)、“有奶便是娘”(只要给钱,什么都能研究出来)等。

  纵观当下的文化学术气氛,受金钱社会的腐蚀,学术研究越来越功利性,甚至任何学术活动,都要与金钱挂钩,学术的自身价值越来越低,很多人在名利中迷失方向。学术期刊成了商业工具,想在上边发稿,必须拿版面费,而且还需要“排队”等候;一些专家、学者带头剽窃,甚至还以“过度引用”、“挂名”等搪塞;学术批评者亦一切向“钱”看……文化、学术都成了逐利的工具,失去了它们本身的意义。

  前些日子刚刚去世的两位学术泰斗,让人感触很深:任继愈从不做“挂名主编”,耄耋之年仍旧每天凌晨4点起床,靠仅存的左眼模糊视力伏案工作,经年不辍;季羡林一生淡泊名利,晚年主动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为中国知识界树立了一块人格的丰碑。

  可以说,钱学森、邓稼先、季羡林、任继愈等老一代学者、专家是用辛勤和汗水、老老实实搞学问,“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学风正派,积极进取;而我们新一代所谓“学者”呢,沽名钓誉,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钱途、仕途,屡屡爆出糗事,没有了一点“学术廉耻”。

  “廉耻”,新华字典上解释为“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感觉”。对于学者而言,笔者认为,举重若轻、不慕虚华,诚实做人、老实为学,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才能看出一个学者为人的纯净、朴实和高尚,而这些正是“学术廉耻”。

  水清自甘。廉耻存在于方方面面,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一个人的内质。我们的“学者”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希望能够把这份廉耻重新拾起,有关方面能够硬起手腕、正本清源,还中国学术界一片净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